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5篇 |
免费 | 326篇 |
国内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6篇 |
大气科学 | 200篇 |
地球物理 | 282篇 |
地质学 | 907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134篇 |
自然地理 | 2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90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67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59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3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罗家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西部,该区三维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实施了常规三维地震、二次采集三维地震、高精度三维地震,发现了中生界-东营组6套含油层系,属于中等勘探程度地区.现有地震资料虽然发现了多个构造为主的油气藏,但是难以满足勘探开发中后期红层、滩坝、浊积岩等储层描述和圈闭刻画的需求.2017年,在罗家地区部署实施了高密度地震,使用陆用压电单点检波器接收,采用小面元、宽方位、高覆盖的观测方式,炮道密度达到了357万道/km~2.单点接收地震资料具有保真度高、波场信息丰富、宽频带、宽方位的特点,针对单点高密度地震资料特点,应用相对保真的宽频宽方位处理技术,成像地震剖面纵、横向分辨率和保真度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展三次地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
94.
文章以实例阐述了多变量一元线性回归计算中的“平均值概念”. 作者根据“平均值概念”, 利用珊瑚δ18O比值重建了最近90年西沙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历史,并运用洛川黄土10Be记录示踪了最近80 ka全球性的古地磁漂移事件, 从而阐明了“平均值概念”在地学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在城市浅埋地铁爆破开挖中,经常遇到地下管网、涵洞等构筑物,而爆破地震效应对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正确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长沙地铁爆破开挖为例,以现场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有限单元法,对爆破振动下大直径混凝土污水管道的动力响应、变形和动应力等进行了计算,评价了爆破地震对管道的安全影响。研究表明:管道在控制爆破作用下是偏于安全的;爆心距是影响管道受到爆炸作用力影响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对于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加速度激励的时程分析方法以爆破振动对埋地管道的影响进行评价,是一种可行且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
站在一块大石上,我就摸住了天。一块石头就是一座山,你说是大呀不大。这一片各自独立、没有裂隙的大石头,就堆放在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它的名字叫武夷山。 相似文献
97.
“SA”和“AS”技术对GPS精密大地测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藏高原GPS实测数据,讨论了“SA”和“AS”技术对GPS精密大地测量的影响,认为“SA”和“AS”技术对静态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是严重的,不能单纯依赖延长观测时间来提高其精度;它们还将使载波相位测量精度有所下降;对载波相位测量差分地无甚影响,但必须设法获得起算点在WGS84坐标系中具有一定精度的坐标。 相似文献
9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砂石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出现盗采、乱采无序现象,严重危及河道行洪、输水、航运、生态环境及堤坝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本文论述了无序采砂危害,提出了遏制无序采砂办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
In order to provide an operational reference for tropical cyclone precipitation forecast,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recipitation associated with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s(TCs) affecting China using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5(GMS5)-TBB dataset.All named TCs formed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that made direct landfall over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2001-2009 a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GMS5-TBB data,this paper reveals that in general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related to landfalling TCs affecting China.(a) the South-West Type in which there is a precipitation maximum to the southwestern quadrant of TC;(b) the Symmetrical South Type in which the rainfall is more pronounced to the south side of TC in the inner core while there is a symmetrical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the outer band region;(c) the South Type,in which the rainfall maxima is more pronounced to the south of TC;and(d) the North Type,in which the rainfall maxima is more pronounced to the north of TC.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s and intensity of landfalling TCs show that for intensifying TCs,both the maximum and the coverage area of the precipitation in TC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C intensity over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ern Taiwan Strait,while decreasing over Beibu Gulf and the sea area of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For all TCs,the center of the torrential rain in TC shifts toward the TC center as the intensity of TC increases.This finding is consistent with many previous studies.The possible influences of storm motion and vertical wind shear on the observed precipitation asymmetries are also examined.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large downshear rainfall asymmetry,especially when a TC makes landfall on the south and east China coasts.These result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observation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00.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文情势、泥沙和水环境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了该河干流境内外8个关键河段的底沙进行采样,并进行5种重金属元素(锌Zn、铅Pb、铜Cu、铬Cr、砷As)含量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运用沉积学原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污染的情况.结果显示: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中Zn、Pb、As在上游中国境内澜沧江底沙中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1.43 mg/kg、41.85 mg/kg、21.84 mg/kg,均大于其在下游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平均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8.17 mg/kg、28.22 mg/kg、14.97mg/kg;Cr在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含量的平均值为418.86mg/kg,大于境内上游澜沧江底沙中的平均含量42.19 mg/kg,且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采样点,其含量分别为762.93 mg/kg、422.9 mg/kg;Cu除在戛旧和界碑含量较小分别为11.7 mg/kg、7 mg/kg外,在上下游其他采样点的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在上游中国境内Zn、Pb、As有污染,其中Pb、As的污染较Zn严重.在下游中国境外Cr污染较严重,其污染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两个采样点,As在巴色采样点也出现了轻微污染.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较小,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属于轻微污染.由此可见澜沧江-湄公河境内局部河段因地球化学背景或矿产开采致使的水体和底沙重金属污染,沿程经水体稀释和水库淤积后,尚未出现污染的跨境迁移现象.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干流上对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缺,为澜沧江流域资源开发的评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