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94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883篇
海洋学   30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2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经济红藻。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光照强度(0,20,60,120,200μmol.m-2.s-1)及盐度(8,16,24,32,40)条件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放散及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1,适宜盐度24~40;果孢子附着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24~40。温度及光照条件对果孢子的放散具有显著影响,在20℃、120μmol.m-2.s-1条件下放散量最大,低温(10℃)以及黑暗条件下可以显著抑制果孢子的放散;中、高盐度(24,32,40)条件下,果孢子放散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盐度(8,16)条件下,果孢子的放散量显著减少。温度和光照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附着均存在显著影响,在20℃和60μmol.m-2.s-1下果孢子附着数量最多,在10℃,30℃和黑暗条件下附着数量最少;在低盐度(8,16)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受到抑制,在中、高盐度(24,32,40)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62.
滑坡综合预报是基于对滑坡发育状态的形成条件类比分析和滑坡位移历时分析的综合方法,从滑坡形成条件、变形状态、诱发因素的方式和影响程度的动态分析入手,结合滑坡加速变形破坏阶段的位移历时特征,建立滑坡预报模型,实现对滑坡的预报.与其他滑坡预报方法相比,滑坡综合预报方法的综合性强,能较好的确定滑坡的发育状态,分析滑坡发生剧烈滑动的可能性,能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滑坡做出准确判别.  相似文献   
763.
中国退化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晓林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9,7(4):379-384
湿地退化、恢复和重建是当前湿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中国湿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海岸湿地,河口湿地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介绍了当前中国河口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四大主要河口湿地的退化现状,针对已经开展的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的现状,总结了目前中国河口退化湿地恢复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研究的趋势:开展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退化机制研究;发展河口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加强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以及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64.
秦岭洛南-栾川断裂带具有左旋斜向俯冲的运动学特征,其产状一般为107°/N∠65°。华南板块的俯冲方向为80°,俯冲角度为42°;华南板块运动方向为42°,运动方向与华北板块南部边界的夹角为65°,汇聚角25°。秦岭北缘强变形带内褶皱枢纽延伸方向为290°,与洛南-栾川断裂带存在15°的夹角。逆冲断层走向与褶皱的枢纽方向基本一致,大多数断层与洛南-栾川断裂带有相同的运动学极性,性质为左行平移逆断层。平移正断层走向主要为NE SW,断层性质、展布方向、运动学特征与板块汇聚的应力作用方式吻合;片理、片麻理走向117°,与洛南-栾川断裂带走向夹角为10°。在垂直剪切带的剖面上,系统观察岩石变形特征,测量面理产状,进行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岩石非共轴递进变形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北缘强变形带内由南向北面理走向与剪切带走向的夹角逐渐增大,岩石剪应变量依次递减,造山带变形具有“三斜对称”特点。  相似文献   
765.
从旅游年票推出的社会背景入手,在肯定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指出旅游年票推行的实质是一种以较低价格来进行的组合式捆绑销售的旅游营销新模式.以"陕西旅游年票"为例,探讨了旅游年票市场化运行的必要性及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完善旅游年票推行的若干时策,以期对我国旅游年票的推行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66.
易县地震台形变资料对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易县地震台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分析汶川8.0级地震时出现的同震形变响应和震前一些测项的异常变化。各手段出现的地震扰动、同震阶跃具有共同特征,反映了当地应变场在地震影响下产生的波动及调整过程;部分测项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与地震发生时间较为吻合,可能包含一定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767.
目前转换波处理主要局限在水平层假设的前提下,使用斜层共转换点叠加有助于缩短处理流程,提高剖面质量.基于射线定律和几何关系,推导出了单一斜层的转换点位置迭代公式和解析表达式,对不同的深度比,速度比和角度正弦对转换点位置的影响作出分析并与平层渐近转换点公式对比.应用斜层方法对单一煤层进行速度比扫描,提取该属性并对煤层叠加成像,比平层假设方法更能反映目的层的变化.进一步使用插值模型使连续层叠加不再使用拼接方式,而是采用逐个采样点归位叠加的方式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剖面.对实际资料的三个煤层和新生界进行了方法实验,比单一斜层叠加和水平层假设的效果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68.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准噶尔包古图铜矿是近几年新疆发现的又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其成岩成矿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对矿床成因、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有更好的制约.包古图地区出露一系列中酸性小岩体,前人按照出露面积大小将这些岩体编号为Ⅰ-Ⅹ号.目前,Ⅴ号岩体已经进行了详勘,探明为中型铜矿,其他几个岩体也都程度不同的投入了勘探工作量,并且发现了较好的成矿迹象.本文利用锆石SHRIMP U-Pb法和单矿物K-Ar法对Ⅴ号岩体进行了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其中锆石25个测点的^206Pb/%238USHRIMP年龄大致可以分为加权平均值(335.6±7.8)Ma和(311.4±3.3)Ma的两组,前者被解释为捕获锆石,可能来源于包古图组凝灰岩或者深部的花岗质岩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后者为含矿岩体侵位年龄.本次研究获得成矿期黑云母的K-Ar年龄为(296.0±3.7)Ma和(297.3±3.8)Ma,结合我们以前所获得的辉钼矿Re-Os年龄310Ma,确定成矿时代为310~296Ma.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脉的K-Ar年龄为278~240Ma,根据穿插关系可以判定它们为成矿后脉岩.据此基本建立了包古图斑岩铜矿成岩成矿年代学框架.  相似文献   
769.
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年以来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青藏高原东北部现生活树与墓葬古木相衔接, 利用树轮宽度重建了这一地区过去2485 a以来的年均温度变化序列. 这个温度序列所揭示的气候历史表明序列中有4个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1970~2000 AD的平均温度. 348~413 AD出现过一次快速的由寒冷到温暖的气候突变事件, 文中称之为“东晋事件”. 计算表明, 高原中东部长时间尺度温度变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北地区, 同时也响应了北半球的温度变化. 在过去2485 a里, 中国绝大部分朝代的灭亡都与该温度序列的低温时期相对应. 此外,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温度记录相比较, 高原中东部在1950年代之后升温幅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770.
根据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秦岭落叶松树轮宽度指标,建立了该地区1814-2003年的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表明,该地标准化年表与当年1-7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利用多元回归技术重建了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的1-7月平均气温,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41.2% (F=15.062, p<0.0001),重建序列显示在过去190 a中气温较低的时段主要有1814-1850年和1876-1889年;偏暖期主要有1851-1875年和1890-1933年;而1934-1990年这一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气温相对比较稳定;1990年之后升温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