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146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利用从江县1981~2005年5~10月逐日温度、降水、蒸发及持续降雨日数等气候资料,对气候变化诱发椪柑果树发生黄龙病病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下旬旬平均气温和6月上、中旬旬平均气温超过27℃、5月下旬至6月各旬降水蒸发差为正值以及持续降雨日数超过5天是椪柑夏梢发生黄龙病病害的主要因子,5月上、中旬旬平均温度、旬降水蒸发差对黄龙病病害发生的影响不明显。春末夏初高温高湿是椪柑果树夏梢发生黄龙病病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22.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升魁  徐增让  沈镭 《地理学报》2008,63(6):603-612
根据1957-2005 年中国各省区煤炭调出和调入数据, 运用SPSS 和GIS 方法, 首先对 “一五”~ “十五”各省区的煤炭流动地域类型进行了判别, 然后在省域尺度研究了煤炭资源 区域流动的时空过程, 最后探讨了煤炭资源流动时空演变的驱动力。“一五”~ “十五”中国 省际间煤炭流动演变特征有: 中国省际间煤炭资源流动规模逐年增大, 省际间煤炭调出总量 年均增长5.9%, 煤炭调入总量年均增长5.6%。流动范围逐年扩展, 无流地由1957 年的10 个省区缩小至近年的1 个左右。流场呈集中输流、分散汇流的特征, 调出省区个数< 调入省 区个数, 调出首位度> 调入首位度。煤炭区域流动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 ① 产消不平衡是煤 炭资源区域流动的基本动力。晋陕蒙、西部煤炭产消盈余, 华东、中南、东北煤炭产消亏缺, 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煤炭流动格局。② 运煤通道的改善促进了煤炭区域流动。2005 年交通密度指数在20 以上的省区, 煤炭外运条件较好, 交通密度指数20 以下的省区都不同 程度的存在煤炭外运困难。而且, 统筹交通设施布局与煤炭生产布局可极大地推动区域煤炭 流动。③ 煤炭区域价格差异是煤炭流动的信号, 对资源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3.
西藏拉萨地区的海陆交互相侏罗系与白垩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海陆交互相侏罗、白垩系,在中国只有西藏北部(南以雅鲁藏布江、北以怒江、班公湖线为界)系统发育,并以拉萨地区发育最好。拉萨地区的侏罗白垩系的研究,是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的。在我们研究之前,已建立了属白垩系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与塔克拉组(但组段划分与时代确定方面尚有不少问题);属侏罗系的只有多底沟组。以上四组皆属拉萨北部岩相带。拉萨南部岩相带原只知有一组,即曾归于三叠系的叶巴组,我们认为应归属于上白垩统。  相似文献   
324.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模拟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81  
应用生态系统机理性模型估算1981~1998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 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NPP对年际间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81~1998年NPP总量波动于2.86~3.37 Gt C/yr之间,平均约为3.09 Gt C /yr ,单位NPP平均约为342 g C m2/yr。在研究时段内,NPP有缓慢增长趋势,年增长率约为0.32%,NPP总量平均值从 1980年代 (1981~1989年) 的3.03 Gt C/yr上升到1990年代 (1990~1998年) 的3.14 Gt C/yr。在一些厄尔尼诺 (El Nino) 发生年,NPP有明显的下降,但由于地域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NPP同ENSO的关系还十分复杂。从全国来看,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1982年、1986年、1991年和1997年,NPP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在1993年和1994年两个厄尔尼诺发生年,NPP并没有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4年NPP总量甚至比上一年增加了0.12Gt,这主要是由于温度和降水量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325.
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迄今世界上最完善精细的全球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提供的风场资料,计算了1949—1987年近40年平均网格为5°×5°的太平洋海域逐月风应力场,并分析了各纬度带平均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逐月变化以及1、4、7和10月的风应力场的分布特征。风应力的计算采用整体空气动力学公式,其中曳力系数的计算是以Bunker给出的曳力系数随风和海气温差变化的数表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考虑了大气层结热力影响和风切变的动力影响,拟合了一个二次多项式。计算结果表明其精度和实用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326.
王宏  张锦让  周清  孙志明  王一伟  陈刚 《地质通报》2019,38(11):1858-1866
宁蒗光马山二长斑岩位于扬子陆块西缘、金沙江断裂带小金河断裂与宾川-程海断裂夹持部位。通过对宁蒗光马山二长斑岩进行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为33.37±0.26Ma(MSWD=1.7,1σ),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渐新世早期,与盐源-丽江富碱斑岩带主体侵位时代一致。岩石SiO_2含量为61.55%~69.13%,全碱(Na_2O+K_2O)含量为8.85%~10.92%,N/K值为0.88~1.07,A/NK值为1.54~1.84,A/CNK值为1.23~1.72,属过铝质碱性石英二长斑岩。同时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高La/Yb值,低Y、Yb和镁值(Mg~#0.5),表明其具有大陆型或钾质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该岩石可能形成于区内加厚地壳变泥质岩部分熔融,其起源演化受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系控制,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327.
利用NCEP 每6h 1次的1°×1°格点资料和中尺度模式WRF(V3.2),对2010年舟曲“0808”特大泥石流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用模式输出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舟曲强暴雨发生在高原短波槽、低涡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等共同作用的有利天气形势下,三重嵌套的WRF模式对此次暴雨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低层强辐合,中层无辐散和高层强辐散的配置,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从低层向上延伸的等θse线高能舌和水平风的垂直切变为暴雨的发生输送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中低层水汽的辐合上升为暴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328.
为了得出一个超可解群的充分条件,利用有限群的π-拟正规子群和半覆盖远离子群的概念。群G的子群H称为G的π-拟正规子群,如果它与G的每一个Sylow子群可交换,群G的子群H称为G的半覆盖远离子群,如果H覆盖或者远离G的某个正规列的每一个正规因子。并将所得的结果推广到一些已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29.
碳酸盐岩缝洞体宽度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估算缝洞体宽度是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根据空间子波理论推导横向地质体HTA(水平道振幅)函数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偏移成像确定地质体宽度的能力并发展了一种估算碳酸盐岩缝洞体宽度的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物理正演模拟数据,获得了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0.
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及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气候与植被关系为基础,采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性,模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地理分布实际发生和潜在的转变情况来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间的适应关系,评价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总体较好,适应性较差的地方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草地-荒漠的交界处,植被的地理分布已经有所改变,约占5%;在华东地区森林-灌丛过渡带、内蒙古地区的灌丛-草地过渡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草地生态系统等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差,约占35%,这些地区的植被有退化的倾向,植被的地理分布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IPCC-SRES-A2情景2071-2100)的适应性总体较好,84%的植被变化表现为正向的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将有所改善,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会有所提高.植被潜在的变化中约79%的植被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内蒙古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