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洋保护地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在我国海洋保护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深化海洋保护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海洋保护工作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对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和合理布局提出迫切需求。文章系统分析当前我国海洋保护地在选划布局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对海洋生态系统连通性考虑不足、选划依据滞后于海洋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量化指标以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和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形势下,介绍国际海洋保护地选划布局的主流方法即系统保护规划,并对其技术路线进行解读;对采用该方法促进我国海洋保护地的科学选划与管理提出6项建议,即明确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筛选保护空缺和优先保护区域、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加强海洋保护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加强海洋保护地选划的多方参与和论证以及开展适应性管理。  相似文献   
12.
前陆逆冲带扩展方式是理解造山带生长的关键。四川盆地东缘、北缘和西缘分别发育不同时代和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武陵山-华蓥山、大巴山和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前人对他们的结构和构造运动学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本文在总结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揭示武陵山-华蓥山、大巴山和龙门山三条前陆逆冲带的结构分带均表现为从厚皮逆冲构造至薄皮逆冲构造组合的变化,构造解析表明结构分带是断层-褶皱关系主导的指向前陆盆地方向共轴递进扩展作用的结果。同时,在前陆逆冲带扩展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四川盆地盆缘共轴扩展、非共轴叠加复合扩展和联合构造扩展三种前陆逆冲带扩展方式。结合阿巴拉契亚、科迪勒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比利牛斯山等经典造山带前陆逆冲带扩展的研究现状,提出前陆逆冲带扩展研究中存在古构造应力场的σ2悖论、应力-应变(σ-ε)关系难以建立和系统不平衡等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是未来定量化约束前陆逆冲带扩展,进而解决造山带生长构造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四川茂县渭门镇滑坡为典型案例,采用裂缝计、雨量计设备监测识别出该滑坡存在激烈下滑现象。结合北斗区域网获取实时监测数据,利用地基InSAR长达119.5 h的连续监测,获取滑坡体表面完整形变信息,识别出滑坡明显形变区域。北斗和地基InSAR监测结果表明,两种设备监测形变量和形变速度基本一致。联合北斗和地基InSAR进行监测,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滑坡形变的不同阶段,从不同位置分析滑坡表面形变信息,对于滑坡的早期防范和局部实时监测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浮游植物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为浮游和底栖群落提供食物和能量;一部分浮游植物产生的有机物(包括脂类化合物)被保存在海洋沉积物中,既是全球碳收支中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又作为生命活动和环境变迁的记录,提供地球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多种脂类化合物,可以占到生物量总碳的5%~20%。由于其结构具有指纹特征,并较蛋白质和糖类化合物结构稳定,脂类化合物已被广泛地用于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古代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复合生长下构建的特殊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以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前陆逆冲带复合生长为基础,龙门山复合逆冲带具有特殊的、主要由前陆逆冲楔叠加后形成的复合结构,而且这种复合逆冲楔具有分级和时序特征;中生代前陆逆冲楔是以逆冲断层-褶皱为特征,并分别组合形成碧口厚皮逆冲推覆体、唐王寨薄皮逆冲推覆体和龙王庙逆冲推覆体,总体从晚三叠世以前开始,至~160 Ma向南递进扩展生长;新生代前陆逆冲楔由逆冲断层和逆冲岩片组成,分为约35~10 Ma和10 Ma以来两个阶段,向南东向递进扩展生长,并可能与川西盆地东侧龙泉山构造相连通。因此,龙门山逆冲带具有前陆逆冲带和生长过程的双重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16.
17.
pH 胁迫对脊尾白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pH胁迫下脊尾白虾(Palaemon(Exopalaemon)carinicauda Holthuis)的适应性,作者采用静水毒性的实验方法确定了脊尾白虾的半致死pH,分析了pH胁迫对脊尾白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设置pH4~11.1共17个胁迫组,统计脊尾白虾24、48、72和96 h的死亡率。结果显示,脊尾白虾24、48、72和96 h酸性半致死pH值分别为4.25、4.64、4.71和4.78,碱性半致死pH分别为10.87、10.55、10.38和10.29。将脊尾白虾暴露于低pH 6.5、高pH9.5的水体,以pH8.0作为对照,分别于胁迫后0、3、6、12、24、48、72和96 h测定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中总抗氧化力、过氧化氢酶、抗超氧阴离子活力。结果发现,pH胁迫后,在3~6 h内各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均显著上升,24~48 h开始回落,到96 h之前,各组织中抗氧化酶水平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整个实验过程中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活力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本实验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对pH有很强的适应性,pH胁迫3~24 h之内抗氧化酶活力反馈性升高清除体内多余的活性氧。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水域微量重金属表观络合容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铭一  张昊  张正斌 《海洋学报》1987,9(5):581-588
本文采用物理涂汞膜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络合滴定技术结合ip-Ea*特性曲线的研究,完成了黄河口水域两个站位的微量重金属(Cu、Pb、Cd)的表观络合容量测定.结果表明,黄河口水样中微量重金属的表观络合容量大小顺序为:Cu>Cd>Pb,近岸水样比远岸水样的表观络合容量高.同时还对紫外线照射对有机配位体的破坏效应及电解池壁的吸附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利用ip-Ea*特性曲线探讨了海水中微量重金属在电极上还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首次获得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1888bp,编码一个由5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分子量大小为59.54kDa,理论等电点为8.08。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YP基因家族特有的K螺旋保守序列(ExxR)和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与岸蟹、凡纳滨对虾、日本沼虾、中国对虾、沟虾、红螯螯虾的同源性分别为88%、72%、66%、59%、60%、59%。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CYP4C在肝胰腺、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高盐(45)胁迫后,三疣梭子蟹CYP4C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胁迫48h后表达量达到对照组水平;低盐(11)胁迫条件下,CYP4C的表达水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从胁迫6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推测,CYP4C基因参与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调节,是蜕皮机制的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
采用RT-PCR及Smart-TM Race技术,首次获得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1888bp,编码一个由5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预测分子量大小为59.54kDa,理论等电点为8.08。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YP基因家族特有的K螺旋保守序列(ExxR)和血红素结合区(FxxGxxxCxG)。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YP4C基因与岸蟹、凡纳滨对虾、日本沼虾、中国对虾、沟虾、红螯螯虾的同源性分别为88%、72%、66%、59%、60%、59%。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CYP4C在肝胰腺、肌肉、眼柄、鳃和心脏中均有分布,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高盐(45)胁迫后,三疣梭子蟹CYP4C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胁迫48h后表达量达到对照组水平;低盐(11)胁迫条件下,CYP4C的表达水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从胁迫6h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推测,CYP4C基因参与三疣梭子蟹盐度适应调节,是蜕皮机制的调控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