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东段托莫尔日特似蛇绿岩岩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出露于些达木盆地北缘加里东裂谷带东段托莫尔日特地区的一套酷似蛇绿岩的岩石组合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并不具备洋壳性质,而应为形成于陆壳内的,即没有洋壳出现的陆缘裂谷环境下的一种似蛇绿岩组合。提出了与蛇绿岩不同的动力学形成模式,所讨论的似蛇绿岩可能是并无洋壳出现的陆缘裂谷的较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2.
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作为黄河水系的一个"过境湖",由于日月山的隆起而成为内陆湖泊。这一推测性结论自提出后被相关研究广泛引用。基于ETM、ASTER等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地区的古河道、湖相沉积物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遥感调查,对沉积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约在0.10 M a以前,黄河的主流为布哈河流经青海湖连接现今贵德盆地内的黄河主河道,随着日月山隆起,青海湖成为内陆湖并发生快速萎缩,同时迫使黄河切穿龙羊峡向共和盆地发展。  相似文献   
33.
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与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年结果,对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进行了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由山麓剥蚀面、洪积扇面、盆地面以及黄河阶地面构成,其空间结构、物质组成对发生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青藏运动C幕和中更新世末期的共和运动反映清晰。青藏运动C幕使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在高原差异性隆升中彻底解体,垂直变形量高达1700m。共和运动使黄河在0.11Ma进入共和盆地,其后黄河平均以3.5mm/a的侵蚀速率下切盆地,同时在盆地边部的山前古冲洪积扇以大致相近的速率被抬升,最终导致高差在2000m左右的层状地貌系统的出现。  相似文献   
34.
可可西里北缘中新世火山活动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延贵 《青海地质》1992,1(2):40-47
  相似文献   
35.
鄂拉山造山带中段哇洪拉分盆地的充填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延贵 《青海地质》1999,8(1):30-35
衔接秦、祁、昆造山带的鄂拉山北北西向造山带中段的哇洪盆地,位于哇哄山--温泉右行走滑断裂东侧,为一较典型的晚三叠世拉分沉积--火山盆地。其内沉积的拉山组,含标准的晚三叠世植物,火山岩同位素测年也属同期。沉积特征研究表明,该盆地经历了拉分--退积,拉深--火山活动以及推挤--进积三个充填阶段,而且其充填过程晨盆地不断变形变位的动态中完成,形成总厚度达2635m的火山沉积地层。哇洪拉分盆地的充填机制,  相似文献   
36.
柴达木盆地北缘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SHRIMP年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塔楞环斑花岗岩套侵位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构造带中,面积达350km2,是我国最大的环斑花岗岩体。锆石SHRIMPU-Pb法测得其地质年龄为440±14Ma,属加里东期,晚于柴北缘UP-UPF榴辉岩、岛弧火山岩及俯冲型花岗岩的时代约30-50Ma左右,形成于造山运动由挤压造山向后碰撞拉张体制的转折构造环境,代表了加里东运动的终结。榴辉岩—岛弧型火山岩—俯冲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共同构成了柴北缘构造岩浆演化的完整旋回。塔塔楞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和时代的准确确定对认识柴北缘加里东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和物质组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阐明柴达木北缘加里东运动的构造演化和结束提供了重要的岩石学约束。  相似文献   
37.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地形地势独特,生态环境多样。但由于地域辽阔,环境条件恶劣等原因使得对其生态环境总体现状特征了解甚少。笔者利用多时像、多元遥感数据,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通过不同图像处理方法实验,优选使用了美国Landsat-5TM7.4.1图像提取了反映生态环境综合特征的遥感因子,参考过渡因子以及非遥感因子特征,对青海省生态环境进行了遥感分区,共划分出2个生态环境大区,7个亚区和31个小区。通过这一生态环境分区性遥感应用研究,不仅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有了宏观性的了解,而且还达到了对应用中的相关技术方法进行了讨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8.
遥感地质特征显示青藏高原北部,在澜沧江—温泉与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两条岩石圈断裂之间区域存在着4个正交叠加在早期北西—南东向构造地貌上的北东—南西向第四纪坳陷。其中西羌塘北部坳陷和长江源坳陷的地堑式裂陷地貌特征明显,而黄河源坳陷和若尔盖坳陷发育程度较低,但它们均是在青藏高原大陆构造变形的统一动力学背景下,地貌发生东西向伸展变形的产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成不仅与青藏高原中南部所发育的近南北向裂谷具有同样的动力学意义,而且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正确地选择和使用遥感信息源并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发现Landsat-5T.M7.4.1卫星图像上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生态环境分区具有规律性。笔者在对这种分区规律进行简要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青藏高原北部区域的青海省景观生态区划以及生态环境分区规律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动力学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