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西秦岭与东昆仑的侧向碰撞与造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和西秦岭两造山带间的关系历来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在全面分析两造山带间由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运动所成的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上,两造山带间是以侧向运动形式为主,这种侧向运动于古生代早期就已发生,至三叠纪末期因发生侧向碰撞造山而结束,鄂拉山次级造山带并由此而产生,同时也完成了秦昆两造山带结合,并进一步指出: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并非是在统一造山机制下所形成的同一造山带。  相似文献   
22.
同属中央造山系的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之间的衔接转换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有关中国中央造山系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的焦点。本文在前人对发育于两造山带衔接区的布青山、阿尼玛卿以及苦海—赛什塘3条蛇绿构造混杂带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发现,这3条蛇绿构造混杂带并非相互独立存在,它们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几何形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上构成较为典型的三向联结构造,即秦—昆三向联结构造。该构造系统基本经历了自泥盆纪的GGG型经石炭纪一二叠纪的RRA型到二叠纪晚期的SSS型三向联结构造类型的时空转化过程.最终在晚三叠世时期结束并使西秦岭与东昆仑完成了有机的衔接。  相似文献   
23.
柴北缘鹰峰环斑花岗岩矿物学特征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北缘构造带中元古代鹰峰环斑花岗岩主要造岩矿物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pyterlitic型环斑结构,各主要矿物均具多世代特征。钾长石主要以卵形斑晶出现,出溶钠长石条纹极发育,出溶后主晶成分为Or94.57Ab5.25An0.18,钠长石条纹为Or0.71Ab97.59An1.7,推算出球斑均一化成分为Or66.41Ab32.95An0.64。岩浆结晶的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由于不同程度的蚀变使An降低成为钠质长石。黑云母多有不同程度的蚀变,析出磁铁矿和钛铁矿,析出铁后黑云母的n(Fe)/n(Fe+Mg)=0.5~0.63,属Mg-Fe2+-和Fe2+-黑云母,原成分应更富铁。鹰峰岩体在矿物组成及主要矿物特征上与典型环斑花岗岩的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起因于加里东期的变质改造,有的反映了岩体形成环境和过程的特性。  相似文献   
24.
青藏高原东北缘多福屯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及构造启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多福屯第三纪火山岩,为钠质基性火山岩系。该火山岩(La/Yb)N值在6~11,ΣREE平均为117,样品普遍具有不相容元素富集、Pb亏损以及弱的Nb、Ta正异常,Nb/U和Ce/Pb平均值分别为30和17;样品的87Sr/86Sr值为0.7041~0.7069,Nd初始值为0.5129(εNd(t)=6),Δ207Pb/204Pb和Δ208Pb/204Pb分别在11~19和73~84之间,结合高的Sr初始值,表现了特征的Dupal(高放射成因铅)异常。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火山岩属于似OIB性质的陆内火山岩,源区具有DM与EMⅡ混合特点。个别岩石表现出明显陆壳混染的迹象。火山岩源区特征反映了OIB类岩石的复杂性,可能由区域原、古特提斯地幔继承而来,因而是原地的和固有的,并非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有关。通过与邻区同时代火山岩的对比推断,整个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火山岩幔源区具有小尺度的不均一性。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火山岩的发育可能与较大规模的贺兰-川滇南北复合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塔塔楞环斑花岗岩主要矿物结构及成分研究表明,岩体结晶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最早结晶的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随后为钾长石球斑的主要结晶期,紧接着有球斑的环边生长和中粗粒基质形成,最后结晶产物为分布在中粗粒基质间隙的细粒基质。黑云母都是富铁的,从早期到晚期富铁程度增加,w(TFeO)/w(TFeO+MgO)从0.80增加到0.96。钾长石广泛发育出溶钠长石条纹,推算出的球斑钾长石、中粗粒基质和细粒基质钾长石的平均成分分别为Or69.61Ab29.59An0.80、Or71.50Ab27.94An0.56、Or72.63Ab26.47An0.90。球斑内斜长石的An为25.98~29.41,中粗粒基质的An为23.85~27.48,而细粒中的An为11.94,主要矿物特征与经典环斑花岗岩一致,而矿物成分的变异显示岩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有效的结晶分异。  相似文献   
26.
可可西里北缘中新世火山活动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延贵 《青海地质》1992,1(2):40-47
  相似文献   
27.
利用ETM,ASTER卫星遥感数据和DEM资料对西藏嘎拉错地区第四纪湖相沉积和地质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和运动的差异隆升使藏南多庆错—嘎拉错区中更新世湖相地层发生了强烈变形,而角度不整合面的存在则显示共和运动的存在;嘎拉错的急剧干涸可能是在全球性气候转暖的背景下,玛不错一线近东西向断隆成为盆地新的分水岭之后,入湖河流的断流所致;嘎拉错干枯导致该区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加剧了区域自然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8.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貌形态,而且还改变了构造格局、河流走向、亚洲季风和大气环流等。以全国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成果为基础,从青藏高原隆升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高原生态地质环境特征、高原生态地质环境响应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是控制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形成、发展与演化的基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为现代冰川发育、荒漠化、地质灾害等的发生提供了外力因素;青藏高原气候环境是我国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相似文献   
29.
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与青藏高原隆升及黄河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年结果,对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进行了解译、分析。研究表明,共和盆地层状地貌系统由山麓剥蚀面、洪积扇面、盆地面以及黄河阶地面构成,其空间结构、物质组成对发生于早更新世早期的青藏运动C幕和中更新世末期的共和运动反映清晰。青藏运动C幕使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在高原差异性隆升中彻底解体,垂直变形量高达1700m。共和运动使黄河在0.11Ma进入共和盆地,其后黄河平均以3.5mm/a的侵蚀速率下切盆地,同时在盆地边部的山前古冲洪积扇以大致相近的速率被抬升,最终导致高差在2000m左右的层状地貌系统的出现。  相似文献   
30.
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带)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地块东南缘岩浆弧由东昆仑造山带北部近东西向岩浆带和发育于柴达木地块东部边缘的北北西向拉山岩浆带构成,它们在侵位的时空结构、岩浆物化特征以及成因属性上均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并非属同一岩浆弧(带)。东昆仑岩浆带形成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属大陆碰撞造山,而鄂拉山岩浆带则在三叠纪晚期出现,属于陆内造山,它们是两个不同动力学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