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5篇 |
免费 | 515篇 |
国内免费 | 7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6篇 |
大气科学 | 537篇 |
地球物理 | 540篇 |
地质学 | 1797篇 |
海洋学 | 486篇 |
天文学 | 38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自然地理 | 2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51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02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14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29篇 |
2006年 | 119篇 |
2005年 | 129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128篇 |
1997年 | 146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91篇 |
1990年 | 92篇 |
1989年 | 56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3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1.
为获取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和沉积层分布情况,2018年初于广州地区布设了100台流动台站进行背景噪声观测。文中利用HVSR方法得到了表征场地效应的共振频率和放大倍数2个参数的分布结果,并利用共振频率-沉积层厚度转换公式得到了广州地区的沉积层分布。文中综合考虑共振频率和放大系数,同时得到了广州地区表征场地易破坏程度的K值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共振频率为1~6.5Hz;沉积层厚度整体较小,多为10~25m,珠江下游最厚,达40m;研究区场地整体易破坏程度低,极少区域超过安全值(K>20),表明在地震灾害中较为安全。文中结果与地表地形及公开的钻孔数据相符,可为城市整体工程扩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212.
基于2007—2010年的CloudSat卫星观测数据,以云层液态水路径为指标将层积云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对比研究了中国东部降水与非降水层积云发展过程中云微物理特征和云微物理机制的演变,并分析了其海陆差异.研究表明:非降水层积云中,云滴增长主要通过凝结过程完成,但云滴的凝结增长有限,难以形成降水,在非降水层积云发展的旺盛阶段,云层中上部云滴发生较弱的碰并过程.降水层积云中云滴碰并增长活跃,当云层液态水路径小于500 g·m-2时,云滴在从云顶下落至云底的过程中持续碰并,并在云底附近出现云水向雨水的转化;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超过500 g·m-2时,云滴碰并增长主要发生在云层上部,在云层中部,云液态水含量、液态粒子数浓度和液态粒子有效半径达到最大,云水向雨水的转化最为活跃.层积云微物理特征的海陆差异主要是由海陆上空气溶胶浓度和云中上升气流强度不同导致的.在非降水层积云中下部,陆地丰富的气溶胶为云滴凝结增长提供了充足的云凝结核,因而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而在云层中上部,云滴凝结增长达到极限,海洋充足的水汽输送使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海洋上空更大.当降水层积云液态水路径大于500 g·m-2时,陆地层积云中更强的上升气流使大量云滴在云层中上部累积滞留,云滴碰并增长活跃,云层中上部云微物理量的量值在陆地上空更大.
相似文献213.
东祁连造山带陆相盆地早白垩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东祁连造山带早白垩世红层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学及岩石磁学研究, 系统热退磁研究结果表明: 紫红色砂岩的剩磁方向可分离出2~3个磁性分量, 其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今地磁场方向一致; 高温特征方向主要由赤铁矿携带, 19个采点的平均极位置为: λ=62.2°N, Φ =193.4°E, A95=3.2°, 其在99%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 且在95%的置信水平通过了倒转检验; 该极位置在95%置信水平下与Halim等人在该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比同时代华北、华南、欧亚的古地磁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相对于华北、华南及欧亚白垩纪后不存在明显的南北向地壳缩短, 但却发生了20°左右的顺时针旋转, 造成这一旋转的原因很可能是印度/欧亚的碰撞挤压造成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断裂发生了大规模的左旋走滑所致. 相似文献
214.
通过研究我国一些震情窗口成组震兆与大陆及边邻Ms≥7.0级地震的整体链式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些窗口的成组震兆具有远程遥联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为我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大形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215.
岫岩—海城5.6级地震防震减灾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通过作者亲身经历和感受,动用翔实的一手资料,从八个方面(长期准备、准备预报、科学决策、有效组织、救助组织、救助及时、社会稳定、地震灾情调查、地城损失评估)介绍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前后的应急工作;分析这次地夺的成功预报与有效应急措施才能取得面对一次破坏性地震,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搞好地震综合防御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16.
217.
矿山地震监测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回顾了矿山地震监测的简史,介绍了近期矿震监测技术改造情况.抚顺小孔径矿山地震台网的监测取得了比较完整的观测资料.矿震定位结果表明了矿震与开采进程的相关性.用岩石断裂力学和损伤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两类不同矿震的成因给出了最新解释.观测资料证实了矿震与瓦斯溢出的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矿震可能成为瓦斯溢出的预警信号.由此证明,实现矿震与瓦斯浓度的联合监测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综合地球物理监测对于地震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中尺度实验意义,同时对于煤矿安全生产也将带来重要效益. 相似文献
218.
219.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山2 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是未来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结合全岩衍射、特征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划分出硅质页岩相、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4种页岩岩相类型。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指标表明,山2 3亚段继承了太原组沉积晚期地形平缓的陆表海格局,大规模海侵导致本区在山2 3沉积早期快速演化为海湾环境,沉积环境由氧化转为还原,水体盐度接近正常海水,有机质保存有利,形成了该亚段下部富有机质页岩相,其中钙质硅质(或硅质钙质)页岩相是相对优质的富有机质页岩岩相,具有高有机质含量、高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含量的特点,为页岩气开发有利层段。进入山2 3沉积晚期,区内逐渐演化为障壁岛沉积体系,在潟湖、滨岸沼泽环境中发育硅质黏土质页岩相、黏土质页岩相,虽多次受海侵影响,但海水影响程度总体上逐渐减弱,水体盐度呈降低趋势,沉积环境趋于氧化,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变差,导致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同时脆性矿物含量偏少,不利于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220.
二道沟铜矿的发现与区域勘查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系沉积物中铜异常偏弱、流长偏短是青海干旱草在区化探异常的普遍现象,结合二道沟铜矿的发现,针对所在区域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化学勘查方法问题进行讨论,对区域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