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5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1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篇 |
大气科学 | 64篇 |
地球物理 | 67篇 |
地质学 | 386篇 |
海洋学 | 71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36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1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742.
743.
744.
龙门钼矿床是太行山北段成矿带内近些年探明的一个大型钼矿床,钼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闪长岩和新太古代片麻岩中,以角砾岩型矿石为主.矿区内辉钼矿化主要类型为浸染状、薄膜状、细脉状,发育钾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蚀变,类似典型的斑岩型矿床的矿化和蚀变特征.文章对龙门钼矿床的闪长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闪长岩的锆石谐和年龄为(138.1±0.6)Ma(MSWD=0.6,n=21),花岗斑岩的锆石谐和年龄为(137.0±0.7)Ma(MSWD=1.03,n=17),结合地质特征,显示花岗斑岩晚于闪长岩形成.对主要矿石类型中的辉钼矿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辉钼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36.5±1.5)Ma,与赋矿的花岗斑岩的侵位年龄相一致,二者应为同一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龙门钼矿床辉钼矿样品的w(Re)为13.1×10-6~59.3×10-6,表明其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龙门矿区及太行山北段成矿带内的隐爆角砾岩体是下一步找矿勘查的方向. 相似文献
745.
746.
通化地区是松辽盆地东部外围的油气调查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极低,关键问题是沉积地层展布形态、盆地深部结构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未知。笔者通过高精度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获取了通化地区岩石地球物理和重磁异常变化特征,揭示了通化地区深部地球物理结构形态;认为通化地区存在4条Ⅰ级断裂和46条次级断裂,主要断裂控制着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首次圈定出红庙子、桓仁、沙尖子、拐磨子和木齐盆地5个断陷盆地,查明了盆地规模、中生界底面最大埋深和中侏罗统侯家屯组地层的展布形态等深部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对桓仁盆地和拐磨子盆地进行构造单元的划分。该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基础地质信息,亦对松辽盆地东部外围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7.
This study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230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uizhou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for three selected time period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Shang-Zhou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s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 of δ18O and δ13C recorded in stalagmites from Southwest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leolithic Age(260–10 ka BP),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Guizhou, where the high-altitudinal karst landforms with many natural caves suitable for human habitation are developed. In the Neolithic Age(10–3.6 ka BP), most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while, a fewer sites were found on river terraces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parts, and the intermontane basin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Guizhou. During the Shang-Zhou Dynasties(3.6–2.2 ka BP), the si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montane basins and on river terrace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primitive aerial farming. The analysis of paleo-environmental proxies of δ18O and δ13C since 260 ka BP suggested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little impact on human settlements in this study area. The distinct phys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karst landforms and arable l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of Guizhou. 相似文献
748.
749.
沟槽及其成因是近年来沉积学和古海洋学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内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在研究区早中新世地层中首次识别出延伸千米的沟槽。这些沟槽形成时研究区位于远离陆架坡折的深水盆地,其走向大致平行于早中新世南海北部陆架坡折走向,可细分为4个亚区,形态呈直线形、拱形或似波痕状,几何学参数在不同分区各有特点。另外,在部分沟槽底部具有规模较大的条带状高振幅异常,可能对应粗粒沉积或富含天然气。根据沟槽特征推测其成因可能与盆内广布的中层水环流影响下的底流活动有关。古地貌控制下的早中新世古底流,通过其水体对海底产生侵蚀进而形成侵蚀沟槽。此研究不仅有助于南海北部超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同时可为南海早中新世古海洋学研究提供新证据。 相似文献
750.
奥陶系庙坡组在中扬子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湖北宜昌真金、重庆城口大槽和蓼子口等地的庙坡组均含丰富的桑比期笔石动物群,为华南桑比期地层的高精度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宜昌地区庙坡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和上奥陶统桑比阶的Nemagraptus gracilis带;城口地区的庙坡组底界已进入N.gracilis带上部,比宜昌的庙坡组之底高出半个甚至一个笔石带。这一现象证实庙坡组底界在中扬子区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