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针对传统纸质校园地图导览手册更新滞后、查询慢,而普通的移动地图服务应用难以聚焦于校园特定建筑、缺乏校园信息资源等问题,设计一个基于微信小程序框架的轻量化校园地图导览小程序.基于前后端分离模式,采用mpvue、React框架和Webpack工具构建小程序前端页面,利用腾讯地图开源SDK实现实时多情景路线规划.使用腾讯Cy...  相似文献   
23.
在分析"天地图·黑龙江"应用需求服务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阐述了"天地图·黑龙江"数据快速更新的总体技术路线,并详细描述了多源数据获取与分析整理、遥感影像批量快速更新、基于"天地图·黑龙江"母库的数据动态更新、两期影像变化检测的数据快速更新、地名地址数据快速更新等关键技术。本文提出的基于服务驱动的数据动态快速更新思路,进一步加强了"天地图·黑龙江"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因具有地物纹理信息丰富、光谱波段多、重访时间短等特征,在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监测等对地观测应用方面已突显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多源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区域网平差方法,对比影像精度,以提高卫星遥感影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建立可用于大规模培养的户外开放式微藻培养体系。【方法】设计一种微藻平面开放浅层培养(Flat,open and shallow,FOS,简称浮法)体系,以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为模式藻种,探讨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营养成分等因素在该培养体系中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开展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结果】浮法体系主要由塑料袋和垫板组成,在该培养体系中的小球藻在20~4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小球藻生长有明显的照度依赖性,无光时几不生长,随着照度升高,生长速度加快,在较高的照度下表现有光饱和现象。以TAP为基础培养基,在碳源或氮源缺乏时小球藻几不生长。pH 7.5左右有利于小球藻生长。900 L体系的户外培养试验的生物量(干物质得率)为0.15 g/(L·d)。【结论】在此新型户外平面开放浅层微藻培养体系中,温度、照度、pH值及营养成分等对小球藻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该体系有成本低、操作简便、容易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有大面积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26.
针对传统多时态地形数据采用磁盘存储,导致高频存取的现势性数据读取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MongoDB数据库支持下内外存结合的多时态海量地形数据存储管理的优化方法。该方法根据用户对现势性地形数据的高频访问需求,设计MongoDB支持的时态数据分片和索引的优化策略,通过将最新地形数据常驻于内存中,将历史数据存储于磁盘中,保证了最新的地形数据在内存中快速命中并传输给用户,可提高调度效率和绘制的流畅性。  相似文献   
27.
随着传感器、传感器系统和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感网应运而生。现实中,各种传感器监测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也给我们带来挑战:怎样对分布式传感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将其用来发现和实现更高级的信息与资源共享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OGC提出的SWE架构,研究SWE的核心组件传感器观测服务SOS流程,设计基于SWE的SOS服务架构,并利用Python,Tomcat结合Istsos技术对该SOS架构进行了实施部署,测试结果表明该整合服务架构可以有效获得所需传感器数据。  相似文献   
28.
白慧  李路长  周艳  杨帆 《贵州气象》2013,(6):8-10,15
该文利用黔东南CD型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风廓线产品(VWP)资料,对黔东南2013年5月25日夜间—26日早晨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时段的高低空风场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的加强和向近地面扩展,动量下传,使低层辐合扰动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导致强降雨发生;暴雨期间近地层0.9km超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和维持,使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和水汽输送得以较长时间维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降雨强度与超低空急流风速脉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降雨强度随着高、低空急流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低空急流指数的同步减小而减弱,最大降雨强度集中时段出现在低空急流指数最大值维持阶段;短时强降雨在高、低空急流加强并向下扩展到最低点1—2h后发生,这对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9.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态势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土地快速变动和人口快速集聚的热点地区,厘清并协调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的关系,对统筹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调控人口流动及实现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耦合模型和基于人均约束性构建的协调性系数,对1994-2012年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总体耦合态势及演变、空间耦合特征及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速度整体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二者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和显著的空间差异特征。② 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耦合关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人地耦合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增强—减弱—增强的态势,土地重心与人口重心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协调性逐步增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空间耦合类型中,人口过快增长型和人地基本协调型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的趋势;土地快速扩张型的数量有所增加,在空间上呈现扩散的趋势,各城市人地配置协调程度不高。③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交通发展与区位条件变化、政策因素等是影响长三角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及其耦合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0.
关于翡翠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与翡翠伴生或共生的过渡品种的不断出现,翡翠成因研究和人工合成技术开发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契机.首先,现行的行业性翡翠命名标准已显得过于笼统,难以区分传统观念中的翡翠及其过渡种属,妨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高压俯冲带内,传统观念中的翡翠及其伴生岩石,如钠铬辉石岩(玉)、绿辉石岩(玉)、钙铝榴辉岩等一些高压岩石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笔者认为俯冲带中形成的深部熔体与超基性岩之间的交代变质是导致岩石分带和岩性多样化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俯冲带熔体交代成因说,认为俯冲带、深部流体和超基性岩体是形成翡翠及其过渡品种的3个必要条件,并因此指出在人工合成过程中引入流体相很可能是降低实验条件的苛刻程度、从而合成出真正具有商业意义的翡翠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