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951~2008年西南地区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西南地区多个站点所取得的1951~2008年逐月降水量资料,结合1948~2008年的17层高度场和风场资料,重点取200hPa与700hPa两个层次,分析了与西南地区夏季旱涝年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地区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别是乌山和贝湖附近高度距平的变化)以及西南地区上空伴随高度场出现的气旋性环流和反气旋性环流是直接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重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人口老龄化及空巢化现象的加快使得老龄问题受到学者关注.老龄化进程和养老模式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为中国老龄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指导,而政策的落实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需要从微观层面通过空间行为分析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国内多个学科的老年人日常行为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基于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及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文章聚焦中国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体行为:就医行为、购物行为和休闲行为,梳理这3 类行为的国内研究发展历程及其行为特征、影响机制分析等主要研究结论.基于时空间尺度和出行链进行了中国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地理学探讨,并结合国际老年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提出了老年人空间行为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揭示传染病流行的个体受感染-发病-就诊-康复的时空过程变化模式以及区域之间的信息流与物质流的传播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02~2003年中国SARS病例数据,选取SARS流行的三个典型空间位置信息:工作单位或住址、发病地点以及报告单位,从感染个体和空间区域两个角度来探索病毒感染扩展的输入与输出传播机制,定义并探讨了北京市SARS传播输入-输出流(In-Out Flow)的概念与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网络特征分析方法,探索了北京市外部输入-输出流的高风险时空热点以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北京市内部输入-输出流传播网络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时空演化规律以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外部输入流集中在山西和广东,而外部输出流较为分散,主要是广东以及山东等北部省份,且防控措施重点应分别是SARS爆发的早中期与初期;(2)内部输出病例在整体区域上存在显著正自相关性特征,高危人群集中在20~60岁的医务与民工等中青年人群;(3)市中心区的若干区县是SARS传播高风险热点区域,西北方位市郊是次级高风险区域,而东北方位市郊则相对安全;(4)在内部传播网络中各区县节点存在显著小世界特征且具有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异质性特征,市郊通州区与昌平区是潜在的高风险热点区域,顺义区与怀柔区等节点承载了极低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信息,是相对的低风险冷点区域.基于输入-输出流的探索与分析更有助于揭示SARS流行过程中的潜在时空演化特征与规律,可为应急决策与防控措施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  相似文献   
17.
提要:旌德花岗质杂岩体位于安徽南部,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本研究得到岩体中锆石U-Pb年龄为(141.0±1.0) Ma,认为该年龄代表岩体的侵位年龄。岩体全岩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出中偏酸性 (SiO2=66.01%~70.87%),富Al (Al2O3=14.91%~16.24%),富碱 (alk = 6.64%~8.01%),K2O/Na2O变化范围在0.78~1.04,镁、铁含量较低,MgO:0.68%~1.06%,TFe2O3 (2.0%~3.34%),以及低磷 (P2O5 =0.10%~0.14%)的特点;微量元素主要富集Sr (189×10-6~452×10-6),贫Nb、Ta、P、Ti、Y、Yb,高Sr/Y比值 (23~66)和 (La/Yb)N (13~58),Eu有轻微的负异常到弱的正异常 (δEu=0.81~1.18)。旌德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相似。ISr=0.7096~0.7101, εNd(t)=-6.28~-7.32,εHf(t)值变化于-6.5~-1.1,两阶段模式年龄 tDM2=1.4~1.5 Ga。较年轻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较高的εNd(t)值和εHf(t)值,以及岩体中发育有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幔源岩浆底侵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形成了旌德岩体。  相似文献   
18.
黄家湾矿是贵州遵义地区寒武系底部新发现的黑色页岩镍钼多金属元素矿床。根据形态硫测试结果,文章分析了黄家湾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剖面和矿石中不同形态硫(硫酸盐硫、黄铁矿硫、有机硫)的特征,推测镍、钼金属富集层处还原性硫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刘光萍  周洁  王京贵 《地质论评》2000,46(Z1):352-355
地质异常控制着矿床的分布.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矿床需要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质异常.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方法,分6个时期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别研究不同时期中国地质异常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中国地质异常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本文为探讨中国地质异常的演化规律作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缘位于大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南段的关键核心段落,曾处于特提斯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接地带,是印度洋构造动力系统与太平洋构造动力系统波及的共同地区。然而,以往研究和勘探程度较低,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区域的大地构造背景、过程、机制始终不够明确。基于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剖面,不仅关注该区新生代盆地结构构造,以服务该区油气精准勘探,并且试图以此解剖、揭示该区中生代基底结构特征,进而探索新生代南海海盆打开、扩张、停滞到消亡过程的前生今世。对珠江口盆地地震剖面解析和华南陆缘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地块洋陆过渡带先后经历了中生代印支期碰撞造山、燕山早期增生造山、燕山晚期压扭造山三个过程;随后进入新生代,又经历了早期北东东—南西西走向正断层主控下的弥散性裂解成盆、中期北东—北北东走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右行走滑拉分成盆、晚期北西—北西西向张扭断裂主控下的左行走滑拉分成盆三期伸展构造叠加。总体上,该区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古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新特提斯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转换及古太平洋构造体系向太平洋构造体系的转换。东亚洋陆过渡带的构造转换折射出地球深浅部动力系统驱动“东亚大汇聚”的长期机制,即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太平洋LLSVP和非洲LLSVP的深部动力系统(统称为海底“三极”)的重要性,其中,东南亚环形俯冲驱动体系是地球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