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溃变原理[1]-结构分析法是欧阳首承教授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钻研,研究出来的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非均匀或不连续的真实信息,来预报天气演化的转折性变化,而天气演化的实质,既是大气涡旋转移式的演化.在天气预测的分析中,以涡动的旋矢性、风矢的不连续性、超低温和反序量[2]构成结构分析体系,在天气的转折性变化和雷暴、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测中取得了成功."旋矢性"是通过分析某个测站垂直方向上整层风矢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滚流结构,来判断天气的转折;"超低温"是通过分析对流层顶或平流层底大气的超低温现象,即位温随气压的下降而陡然降低或不变,来预测灾害性天气;通过分析风场的不连续带来确定"次涡旋";"反序量"即按照风、湿、温、压的顺序,而非压、温、湿、风的顺序分析信息,提前抓住溃变信息.  相似文献   
32.
2001年7月26日20时-27日20时,成都地区出现了入夏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据成都市气象局观测报告显示,此次降水过程全区均超过50毫米,其中有四个县站超过了100毫米,出现了大暴雨.这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出现洪涝,受灾人数达22.94万,直接经济损失4千万元.本文将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MICAPS系统提供的物理量场网格资料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3.
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需求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是当每天地震交切定位后,存放到总库中,月底编辑、修改、整理形成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本文主要对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与地震报告的编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4.
吴娟  徐海 《四川气象》2002,22(2):27-31
2001年7月26日20时-27日20时,成都地区出现了入夏以来首场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据成都市气象局观测报告显示,此次降水过程全区均超过50毫米,其中有四个县站超过100毫米,出现了大暴雨。这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部分地方出现洪涝,受灾人数达22.94万,直接经济损失4千万元。本文将对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和MICAPS系统提供的物理量场网格资料的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5.
随着冷原子光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子干涉技术的发展,在测量重力场和定位定向等方面产生了新的方法手段,这将对大地测量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论述了原子干涉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而阐述了原子重力梯度仪和原子干涉陀螺仪的设计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在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和惯性导航中的应用,指出利用原子干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在上述方面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论述了现有原子干涉测量技术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6.
37.
摘 要:因鄱阳湖主湖区与毗邻碟形湖区之间存在季节性动态的连通条件,导致了主湖区和碟形湖区水体淹没状况的非一致性,这种差异造就了两者不同的生境特点。基于ESTARFM(Enhanced 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ion fusion model)模型,通过重构2000-2020年鄱阳湖区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水体淹没数据,分析了鄱阳湖洪泛系统淹没动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近20年来鄱阳湖洪泛系统主湖区与碟形湖区水体淹没面积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39 km2和407 km2。受湖泊淹水自然过程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碟形湖的淹水动态在涨水期(3月)和退水期(10月)与主湖区存在明显差异。在空间上,鄱阳湖的淹没频率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主湖区和碟形湖区水体淹没频率分别为58%和36%。研究时段内,鄱阳湖洪泛系统水体淹没面积与淹没频率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但碟形湖区内二者均呈微弱的上升趋势。近年来,鄱阳湖流域入湖流量的增加是导致碟形湖区水体淹没面积和淹没频率呈现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而主湖区水体淹没面积和淹没频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长江中上游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运行引起的长江中下游河床降低、以及鄱阳湖区大规模采砂活动引起的入江水道下切侵蚀等综合作用造成的湖泊泄流能力的增大。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湖泊洪泛系统水文复杂性的认识、促进洪泛湿地系统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本文评述中国古代长度(尺度)标准的建立与发展。历史典籍记载与尺度实物证明,4000多年前的大禹曾以“身为度”,现存商代象牙尺长15.8厘米,是“身为度”的体现。西汉兼用排黍(谷物的籽粒)法与固定音频的黄钟律管(乐器)确定尺度,西汉一尺之长为23厘米。清代康熙年间,规定以子午线弧长的0.01秒作为营造尺的标准长度,合32厘米。中国古代长度(尺度)标准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显示出中华文明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潜质。  相似文献   
39.
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是测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建测绘科技信息共享系统的总体设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绘科技信息共享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包括环境设计、结构设计、数据流程设计、功能设计、数据模型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实践证明,测绘科技信息共享系统对于促进测绘科技信息工作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0.
厄尔尼诺事件对太湖流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揭示1951~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太湖流域夏季(6~8月)降水特征,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年与结束年的降水状况。结果表明:太湖流域降雨与厄尔尼诺事件存在一定的关系:(1)弱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年的6月与6~8月、结束年的6月与7月降水均以正常、大旱与极旱为主;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年的6月与6~8月以正常与大涝为主,结束年同时段以正常、偏旱与大旱为主;(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起始年6月以正常或大旱为主,8月以正常或大涝为主,结束年刚好相反。(2)(超)强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东,而结束年的夏季,西伸脊点加强西伸,利于太湖流域降雨偏多。(3)(超)强厄尔尼诺起始年的全年编号台风以偏少为主,登陆台风正常略偏少,但事件的起始年夏季6~8月编号台风却以偏多为主,结束年秋季9~11月登陆台风以偏多为主;结束年6月降雨偏多,登陆台风向秋季集中,易造成流域持续洪涝,对防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