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STUDY ON WETLAND BIODIVERSITY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TUDYONWETLANDBIODIVERSITYINCHINA吕宪国,王荣芬STUDYONWETLANDBIODIVERSITYINCHINA¥LuXianguo;WangRongfen(ChangchunInstituteofGeography...  相似文献   
42.
中国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 in the world, possessing important functions such as hydrologic regulation, degrading pollutants, adjusting climate, preventing erosion, maintaining geochemical cycle and providing habitats for important species, etc. (Chen, 2001; Mitsch; 2000; Chen, 2003), and has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earth's kidney" and "biology supermarket".1ThecharacteristicsanddistributionofwetlandsinChinaChina has a wetland area of 65.94 million ha (not including riv…  相似文献   
43.
选取长春市作为研究区,截取1995年和2005年作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断面,通过运用遥感方法,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分形技术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长春城市发展对于城市市区和城区水体结构、形态和空间分布等多种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春市区水体密度有所增加,水体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城区内水体密度有所减小。分形指数分析显示,城市建设发展使城市地表水体分布与形状更趋复杂化。尽管市区各类地表水体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所表现的趋势特征并不一致。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影响,靠天然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沼泽地水域面积减少,而城市发展以及防洪工程、引水调水工程建设直接导致水工建筑、水库等水域面积增大,受其影响水库边缘河流和滩涂面积增加。长春市水体空间格局分布很不平衡,这种水体分布空间不平衡将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4.
45.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基于湿地是流域中重要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思想,结合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资料进行不同时段景观制图和GIS分析,对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和50年 (1949~2000) 来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 流域湿地具有特殊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景观梯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并且景观梯度特征与流域地形梯度、水文梯度以及地貌结构特征相协调;(2) 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观纵向结构从连续的基质景观变化为河岸带景观,横向结构从明显的景观类型梯度特征变化为单一类型景观,而景观内部结构特征则表现为镶嵌斑块体的不断丧失;(3) 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是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6.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7.
湿地定义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还没有统一湿地定义研究现状,从逻辑学、系统论和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原理出发,对湿地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湿地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公约定义"与"学科定义"的关系、湿地边界界定的指标及阈值确定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较透彻的理论分析.认为:湿地"学科定义"与"公约定义"之间不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关系,"公约定义"也不是湿地的管理定义;湿地定义多样性原因主要表现为将湿地定义为区域的类型、相同的内涵用不同语词表达以及把湿地边界标准纳入湿地定义之中等;将"学科定义"的湿地和与其邻近陆地和水体当作一个执行一定功能的整体,从自然区划角度看应命名为"湿地区",分布于"湿地区"中的植被和土壤并不都是湿地土壤和植被;利用具有随机性指标作为边界指标时,应以多年平均值作为边界标准,利用具有相对不变性土壤指标确定湿地边界,应将边界界定在急变处.  相似文献   
48.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固碳是湿地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以三江平原(不包括完达山以南的穆棱—兴凯平原)为研究区,选取沼泽湿地、水稻田(人工湿地)、旱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固碳量及价值量评估方法,对比分析1982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者固碳功能及其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沼泽湿地面积逐年萎缩,水稻田、旱田面积的增加,沼泽湿地固碳能力有所下降,而水稻田、旱田固碳能力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4个时期沼泽湿地固碳价值均高于水稻田和旱田,除2000年外,水稻田的固碳价值低于旱田。2005年沼泽湿地固碳价值达751.957亿元,而水稻田和旱田固碳价值上限共计为52.945亿元。就固碳价值贡献率而言,历年沼泽湿地固碳价值贡献率高达93%以上;而水稻田单位面积固碳价值高于旱田。研究成果可为协调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可为深入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典型湿地土壤动物隶属5门12纲27目45科,优势类群为真螨目(Acariformes)、鞘翅目成虫(Coleoptera adult)、线虫(Nemata)和柄眼目(Stylommatophora)4类,常见类群9类,。稀有类群19类;优势种群和常见种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整个生长季典型湿地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为2.32,丰富度指数为3.85,均匀度指数为0.68,优势度指数为0.15。类群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温、湿条件优越的8月最大,降水较少的6月最小。优势度指数6月最大,个体数量在类群分布上比较集中。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最多,其次为捕食性土壤动物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除了10月外,其他各月都表现为明显的表聚性;10月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于表层土壤温度低造成的。  相似文献   
50.
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甸湿地(T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山地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343.11 mg/g、28.03 mg/g和4.00 mg/g,变异系数为有机碳(9.26%)<全氮(16.52%)<全磷(48.64%)。在0~40 cm土层内, T1、T2和T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 T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为T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