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8篇 |
免费 | 157篇 |
国内免费 | 20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篇 |
大气科学 | 164篇 |
地球物理 | 149篇 |
地质学 | 445篇 |
海洋学 | 111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118篇 |
自然地理 | 1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所收集的两个岩石样品,一个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另一个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主要是研究黑云母粒度与Rb和Sr含量及黑云母的Rb—Sr放射性年龄的相关变化。为此,从这些岩石样品中分离出黑云母晶体颗粒精制,分选成大小碎片,然后再分析。取自系岛和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显示出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具有相同性。且在粒度为500μm处有明显的间断(图1)。粒度由粗到细,Rb含量先是逐渐衰减、间断后急剧上升到高值,再降为平缓。这一间断解放释为存在有基性岩浆贯入到冷却的花岗闪长岩浆中,结果花岗闪长岩浆被加热。因为在结晶作用期间,岩浆不可能逐渐地消耗Rb,所以,粒度与Rb含量的相关变化取次于黑云母与共生岩浆之间的温度与Rb分配系数的相关变化。取自系岛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确定了一个单一的其年代为87.3±0.5Ma、原始~(87)Sr/~(86)Sr比值为0.70629±0.00013的等时线。取自杷木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样品的粒度组未确定出单一等时线,但表明了粒度与年代的相关变化(表2)。粒级大于24目时,得到这样的年代如93.4Ma和92.2Ma。这些年龄值可以解释在结晶作用期间所发生事件的集中原因。粒级小于32目时行到较为年轻的年龄值87.6±0.4Ma。这一年龄有可能圈出完整的结晶作用时间。24目~32目之间的粒级,给出人们难以理解的年轻年代值82.6Ma。 相似文献
32.
一、预报依据利用713测雨雷达作未来24小时的海雾预报,青岛开展较早,预报成功率几年来都在95%以上,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青岛的雾,海雾季节,73%为海雾。因此,青岛雾的预报,基本上是海雾(平流冷却雾)的预报。王彬华教授在(海雾)一书中分析平流冷却雾的综合生成条件时指出: 相似文献
33.
121天气预报电脑答询是气象科技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司富财(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21”是邮电部门规定的,全国统一使用的问询城市天气预报的专用电话号码。尽管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定期播放、刊登天气预报,但“121”仍有其独特的优势,不... 相似文献
35.
36.
对1∶10 000比例尺DLG数据更新可采用的更新方法、更新方式、更新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了各种更新方式、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及优缺点,为更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38.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孙知明 付小方 刘栋梁 裴军令 李成龙 张佳佳 宋圣荣 郭力伟 MORI James 薛莲 BRODSKY E. Emily 云锟 龚正 《地球学报》2015,36(3):257-269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