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3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土壤水热条件对祁连山荒漠草原土壤CO2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在2004年生长季节对祁连山荒漠草原土壤CO2通量与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室内试验数据,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关系都可以用曲线方程很好地模拟。通过野外对祁连山荒漠草原土壤CO2通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降水等因子的观测发现,生长季节土壤CO2通量的日平均值介于1.94~9.32μmol.m-2.s-1。土壤CO2通量7~8月份达到最大值,5月与9月份次之,整个生长过程总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形式。在5~11月份7个月的时间里,祁连山荒漠草原CO2释放量大约为1.01×108μmol.m-2。此外,加水试验也表明在干旱季节土壤水分对土壤CO2通量整体变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2.
遥感结合地面观测估算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面观测和遥感模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的2种基本手段,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且存在互补性。因此,有效地将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点资料相结合,探讨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不同尺度转换理论与方法,实现蒸散耗水地面观测结果的尺度扩展和生态需水量估算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从遥感与地面观测结合确定陆地生态系统蒸散发入手,论述目...  相似文献   
53.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样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带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在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别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流域样带和空间网格,系统调查植被、土壤、水文、地貌和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特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完善流域整体概念的野外观测试验研究网络,形成以流域为单元、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生态—水文过程的数据—模拟研究平台,使我国流域生态水文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54.
以2012年4—10月实测数据,对黑河下游胡杨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夜间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以补充白天蒸腾损失的大量水分,恢复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与其他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特征比较,阴雨天液流启动时间推迟,液流停止时间提前,液流历时缩短,且峰值显著缩小;树干液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液流速率在夏季的启动时间、到达峰值的时间、液流停止时间均早于春季和秋季;单株蒸腾耗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格局,4月和10月中下旬耗水量较低,5—8月为主要耗水期,占整个生长季的75%;日间液流速率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相对湿度和气温的影响,夜间液流速率主要受到水汽压差、相对湿度的影响,整个生长季胡杨树干液流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水分、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荒漠河岸林胡杨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和全钾(K)等化学组分在生长季不同月份和不同微生境间的变化以及它们彼此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N,P和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9.08%~46.16%,0.28%~2.81%,0.05%~0.18%和0.35%~2.03%,平均值依次为43.51%,1.49%,0.102%和1.17%。叶片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26~146.61,258.08~908.67和2.89~26.67,平均值依次是37.24,466.27和15.14。叶片平均N含量显著低于全国落叶树平均N含量,P含量与全国落叶树的平均P含量较为接近。胡杨叶片C/N明显高于全球陆生植物的C/N比值;N/P比值说明胡杨生长受到氮和磷元素的共同限制。在生长季,胡杨叶片C、N、P和K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最高值出现在5月,最低值出现在9月;微生境间,C,N,K含量和N/P比值从河岸低地,河岸平地,河岸沙堆,戈壁到沙丘间逐渐升高;C/N趋势恰好相反,P含量没有太明显的变化。叶片C含量与N、K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含量呈弱正相关,N-K和P-K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6.
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额济纳绿洲地处干旱内陆河地区。在分析额济纳绿洲土壤特性的基础上,以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作为分析对象,根据观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及环境因子的观测数据,研究了额济纳绿洲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土壤水分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土壤类型及结构差异较大,土壤类型的差异主要受成土条件的制约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戈壁地区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差异最为显著;土壤类型及结构的差异,土壤容重变化的特性及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额济纳绿洲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土壤剖面中不同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分成不同的稳定变化层,急剧变化层和相对稳定层;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及地下水水位埋深是影响土壤含水量最为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河岸不同立地条件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5个典型样地中, 胡杨叶片δ13C值在(-25.80~±0.05)‰~(-29.19~±0.05)‰间变化, 均值为(-27.70~±0.13)‰;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均值而言, 沙丘样地具有最高的δ13C值, 其次为戈壁样地, 最低值出现在河岸低地. 样地间δ13C值的差异主要是由样地间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不同导致的; 整个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样地间表现为2种变化趋势. 5个典型样地生长季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在(60.41±0.47)~(95.46±0.47) μmolCO2·(mmolH2O)-1间波动变化, 其平均值为(75.69±1.37) μmolCO2·(mmol H2O)-1, 从水分利用效率波动范围和平均值可以看出, 胡杨是个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 从河岸低地到河岸沙堆再到戈壁、沙丘, 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地下水埋深逐渐加深, 胡杨逐渐提高了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8.
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61个天然植物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主要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生态位宽度值大,分别为该区的泛化种和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2)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的正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呈中性联结(χ2<3.841,p>0.05),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3)种间联结系数(Ochiai指数)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无直接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9.
准确预测干旱区地下水埋深,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额济纳盆地3个地下水埋深观测井为对象,运用小波变换与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WA-SVM)对观测井未来1个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短期预测。为检验WA-SVM的有效性,将模拟结果与未经小波变换的SVM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对干旱区地下水埋深进行短期预测时,相较于SVM模型,WA-SVM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WA-SVM模型在干旱区地下水埋深预测中有更好的适用性,可以为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动态预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是资料有限的条件下地下水埋深预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0.
在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讨赖河流域1957-2012年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研究表明:(1)讨赖河流域潜在蒸发量的季节变化不尽相同,秋、冬季潜在蒸发量20世纪60、70年代偏少,80、90年代及2000年后偏多;春、夏季潜在蒸发量60、80年代偏高、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偏低,年和湿季变化趋势相似,均表现为60-80年代偏低,90年代及2000年以后偏高。(2)就年际变化而言,年和湿季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季节潜在蒸发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夏季增幅最大,秋季最小。(3)各季节和年序列均存在10~15年的短周期变化及26~28年的长周期变化。(4)流域春、夏、秋、冬以及年和湿季潜在蒸发量分别在1995、2000、1984、1980、1997年和1992年突变增加,并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干季潜在蒸发量经历了两次突变增加,分别发生在1980年和199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