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7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篇 |
大气科学 | 177篇 |
地球物理 | 123篇 |
地质学 | 504篇 |
海洋学 | 57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163篇 |
自然地理 | 1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43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分析了平面渡与桩列透空堤的相互作用.根据对矩形桩列上力平衡原理和非线性流阻等水动力学特征分析,导出一组计算反射、传递系数和波浪荷载的理论公式.计算公式内所有参数均是已知的,用它们预测的结果与现有的试验数据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995.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32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形成镁铁质堆晶岩,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996.
作为计划协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建筑规范的一个前奏,本文旨在讨论阐明两国的地震危险性状况,给出了475年重复周期的峰值地面国速度危险性图,同时给出了新西兰2500年重复周期的典型钣应诸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997.
闽北地区广泛分布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其岩层风化程度差异较大,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环境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是福建省地质灾害多发区。通过对闽北山区10县、市(区)所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归类统计,总结出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空间地理分布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8.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设计的稳定安全系数是不可测的,因此,《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要求不同安全等级基坑的施工过程中有不同类型的监测项目,并给予相应的安全预警值。由于施工监测项目数据的不同步性,为避免对施工过程安全状态的“突发性”以及应对不同安全状态措施的需要,提出了安全预警分级方法。根据监测项目的实测数据,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定义了广义稳定系数评估施工过程的安全状态,并给出了广义稳定系数的安全下限。基于实际工程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监测项目广义稳定系数的变化过程,指出了安全控制的重点监测内容。 相似文献
999.
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形貌研究及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对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盆地及其外围沸石矿床沸石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其矿物组成主要为斜发沸石和丝光沸石,二者可单独产出,也可形成混合型矿石。研究区矿石在成分上属高硅型沸石,SiO2/Al2O3比值接近于8,有害元素Fe,Mn,Ti等质量分数很低。物化性能测试表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盆地及其外围沸石矿为高品级沸石矿,矿石NH4+交换容量为163 mmol/100 g~212 mmol/100 g,K+交换容量为15.73×10-3~19.30×10-3,氮气吸附能力为13.1 ml/g~21.0 ml/g,比表面积测试值为157.17 m^2/g~191.50 m^2/g,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on runoff and soil loss in three dimensions: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aboveground vegetation cover, surface litter layer and underground roots), plant diversity,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scale characteristic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egetation factors with runoff and soil loss are described. A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relationships involving vegetation, erosion and scale is propos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vegetation dimension for various erosion processes changes across scal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rosion features(i.e., splash, interrill, rill and gully), the main factor of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 in controll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changes from aboveground biomass to roots. Plant diversity levels are correlated with vertical vegetation structures and play a key role at small scales, while vegetation patterns also maintain a critical function across scales(i.e., patch, slope, catchment and basin/region). Several topics for future study are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such as to determine efficient vegetation architectur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o consider the dynamics of vegetation patterns, and to identify the interactions involvi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eget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