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61.
花岗岩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岗岩是地壳生长、发展以及再循环的地质见证,是地质科学中壳–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流体与固体地球化学相互作用领域的研究前沿。近二百年来,有关花岗岩的研究经久不衰,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混合花岗岩派与岩浆花岗岩派的论争,代表花岗岩成因研究开始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一派以变质作用条件下地壳重熔的地质观察为基础,另一派以简单的玄武岩浆分异为依据,而展开论争。(2)地壳重熔实验阶段。以地壳岩石为源岩的热力学实验的开展,是花岗岩热力学研究的开始。(3)随着重熔实验的全面开展,包括了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的研究,促使热力学熔融体系在花岗岩成因研究上进入全面应用阶段,使地质上的共生组合法则得以与热力学接轨。同时由于微量元素应用于花岗岩,它的多元机理(multiple stage mechanism)进一步确立,为动态研究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4)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结合阶段,属于近代花岗岩研究的范畴,代表着花岗岩体系与动态地质演化过程的接轨,并开始建立一个地质实际的观察模式,为进一步向动力理论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对花岗岩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如平衡热力学的应用,流体在花岗岩中的重要性,花岗岩成因与大地构造的结合以及热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2.
从现代自然地理学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出发,结合自然地理教学现状,分析了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加强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的主要途径,即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自然地理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加强横向科研合作.  相似文献   
63.
对涪江上游流域地貌特征及其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也可为该区域构造活动和河流发育历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经空间叠加处理的海拔高程数据和地势起伏度数据,在涪江上游流域划分出15种地貌形态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断裂活动状况,从研究区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地势起伏度、干流下切深度、河道水平扭错等方面探讨流域地貌特征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1)虎牙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带逆冲活动驱动区域性间隙抬升使中海拔地貌区成为涪江上游流域地貌类型的主体;(2)虎牙断裂逆冲作用导致位于上盘的西侧块体具有更高的隆升幅度和海拔高程,并加剧了外营力侵蚀,形成了相对较高的地势起伏形态;龙门山断裂带三条主干断裂的上盘叠瓦式向上推移,使虎牙断裂东侧区域海拔高程和地势起伏度均自北向南逐级降低;(3)涪江上游流域一系列逆断层的差异活动导致位于断裂上盘区域的河道下切深度、下切速率总体上大于下盘区域。涪江干流对流经区域地表的切割,内、外营力的贡献比值大致为1.95∶1;(4)横跨断裂的涪江河道因断裂平移走滑而沿断裂走向发生同步弯曲,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性右旋作用使涪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流向在龙门山地区发生系统性转变。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一种液压驱动贯入式海底沉积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电路控制单元的研究实现过程,以及该控制单元在南海北部海底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该电路控制单元以Cortex-A8处理器为核心,集成大容量FLASH存储器,与单片机接口控制板进行串口通讯,实现对声学发射采集单元和机械液压贯入单元的可视化控制和监测。基于该电路控制单元,海底底质声学原位测量系统兼具自容式和在线式两种工作模式,可自容记录或实时采集声学原位测量单元在海底的工作状态数据、海底沉积物声速和声衰减系数等声学特性数据。该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实验室联调及南海海试结果表明,使用该电路控制单元对海底底质声学测量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是有效的,对精确获取海底底质的原位声学特性有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海底底质声学原位测量系统的产品化。  相似文献   
65.
目前数字化测绘生产中大量数据主要依赖于硬盘存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硬盘数据丢失时有发生。介绍了硬盘数据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恢复硬盘丢失的数据,确保数字化测绘生产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66.
岷江上游地区广泛分布黄土地层,揭示其成因和物源对深入理解该区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四川省茂县叠溪镇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土粒度分布、粒径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北方黄土和邻近的成都粘土对比。结果表明叠溪黄土剖面粉砂(2~50μm)平均含量达81. 59%,且变异较小,而粘粒(2μm)和砂粒( 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13. 77%和4. 95%,相对北方黄土含较多1μm左右的细颗粒。粒径频率曲线和粒度参数特征表明叠溪黄土具有典型风成沉积特征,沉积物主要由1000 m高度的近地表风力搬运沉积为主。叠溪黄土常量元素含量与北方黄土基本相同,表现为明显的Na淋失而K相对稳定,风化程度较低。Ti O2/Al2O3、K2O/Al2O3、Eu/Eu*、(La/Yb)N、(Gd/Yb)N和(La/Sm)N等特征值以及Zr、Th、Sc、La、Th、Ba、Sr、Rb、Pb和U含量分布反映出叠溪黄土与北方黄土物源具有相似性,均明显区别于成都粘土。末次冰期亚洲冬季风和邻近山原地带产生的重力风可能均对岷江上游黄土沉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沂水北部沂沐断裂带中段构造透镜作进行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指出透镜体多呈对称型展布,并具有分带性的特点。根据透镜体的不对称性、排列方式等特征,对断层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进行判断,认为断裂带内次一级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方式均具多样的特点,而纯挤压应力和扭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透镜体则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68.
69.
传统农村房屋地震灾害平均损失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来地震宏观震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农村房屋的类型进行了划分,统计出农村房屋地震灾害的平均损失率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较快地初评估地震在农村地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快速判断震灾规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变质作用中的地质温压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申保 《山东地质》1990,6(1):1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