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343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51.
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运用微气象学方法以多路传感器同步观测的方式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对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和柽柳群落内的小气候特征与空旷地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河岸林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增加土壤湿度和提高空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1)胡杨和柽柳群落均起到了改变太阳辐射的作用,林冠层顶部的太阳总辐射量月平均值分别为341.72MJ·m-2、345.14MJ·m-2,林冠遮蔽使胡杨和柽柳林内总辐射比林外分别减少49.8%、49.3%;(2)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外,胡杨林平均比对照低1.62℃,柽柳林平均比对照低0.83℃,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3)林内平均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外,胡杨林生长季比对照平均高8.5%,柽柳林平均比对照大4.2%。胡杨林地空气相对湿度各月值高于柽柳林地,平均湿度比柽柳高4.33%;(4)柽柳林月平均土壤温度(19.43℃)高于胡杨林地(18.20℃);(5)林内风速低于林外,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1,比林外降低了2.7m·s-1;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1,比林外降低了2.31m·s-1。胡杨林比柽柳林对风的阻挡作用强。  相似文献   
752.
俄罗斯富铁型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期市场上出现的俄罗斯富铁型水热法合成祖母绿,采用电子探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分析方法,从化学成分、宝石学特征及谱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富铁型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内部有特征的红棕色假六方片状金属固体包裹体,化学成分以贫碱富铁含铜为特征,环状分子通道内I型水和Ⅱ型水同时存在,在760nm处有由Fe3+的d-d电子跃迁导致的特征吸收峰。除此之外,笔者对比分析了俄罗斯富铁型、传统水热法合成祖母绿、桂林水热法合成祖母绿、助熔剂法合成祖母绿及天然祖母绿样品在谱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53.
额济纳绿洲土壤入渗特征与土壤状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水分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土壤水分入渗与土壤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应用Guelph渗透仪测定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比较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测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的几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其大小关系为:西戈壁>七道桥保护区沙枣林>二道桥胡杨林>林工站棉花地>二道桥柽柳林>梭梭苗圃地;通过因子的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影响土壤入渗的因子被归类为三个主成分,分别为土壤疏松程度因子、土壤水分因子、容重和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它们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427%,其中粘粒质量分数因子对于土壤入渗的影响最大,土壤中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和容重因子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54.
额济纳绿洲地表辐射和热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利用2003年9月5日~9月29日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额济纳绿洲在晴天、阴天和降水天气条件下的地表辐射、热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变化有很大差别,晴天时地表微气象特征日变化规律明显,阴天和降水天时变化规律不明显。观测期间平均气象特征与晴天较接近,平均总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与晴天比值基本大于0.8。晴天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上代表了绿洲区的气候特征,阴天和降水天时的变化表示了在晴天基础上的扰动大小。晴天时地面热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日间绿洲内平均Bowen比为1.5左右;阴天地面热量交换以潜热通量为主,平均Bowen比在0.5左右。  相似文献   
755.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 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组成与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残体碳总贮量为510.09~639.7 gC/m2,农田和草地分别为71.4 gC/m2和169.65 gC/m2,人工林为503.75 gC/m2。天然林地上残体碳年形成量为63.48~485 gC/(m2.a)、地下为267.8~314.3 gC/(m2.a),人工林地上为203.7gC/(m2.a)、地下为187.2 gC/(m2.a),农田地上为47.8 gC/(m2.a)、地下为106.4 gC/(m2.a),草地地上为98.3 gC/(m2.a)、地下为147.3 gC/(m2.a)。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或草地,残体碳库贮量及形成量减小。  相似文献   
756.
湖南大坳矿区云英岩体型钨锡矿化构造控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英岩体型钨锡矿为大坳矿区的主要矿床类型,呈隐伏-半隐伏状产出。通过对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探讨了构造对钨锡成矿的控制,认为NNE-近SN向区域性断裂控制了矿床就位,呈近SN向展布;弧形裂隙系统控制了矿体的产状和形态,自上而下呈楼层式产出,形态为似穹状。  相似文献   
757.
绿松石的热性能分析在对其水的结构特征、呈色机理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SC)、红外光谱(IR)和X-射线粉晶衍射(XRD) 分析方法, 对安徽马鞍山具磷灰石假象绿松石的热性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室温到1100℃, 假象绿松石的热相变可划分为6个变化阶段: 100~200℃时, 为吸附水脱水阶段; 250~330℃, 假象绿松石中羟基和晶格水分子脱失; 330~750℃为非晶态物相阶段; 约750℃时为新物相形成阶段; 750~1100℃为具磷石英结构磷酸铝的形成阶段; 1100℃时磷酸铝的结晶有序度增加.假象绿松石结构及水的存在形式、总量和结合方式制约和影响着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758.
安徽省潜山县韩长冲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长冲地区主要由超高压变质岩、碱长花岗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组成。前者包括超高压片麻岩、大理岩、榴辉岩和石英硬玉岩等。其中存在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硬玉岩、大理岩及层状榴辉岩组成的超高压变质表壳岩组合。超高压变质岩先后经过柯石英榴辉岩相、石英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多阶段的变质作用;经过榴辉岩相、角闪岩相、角闪岩相后及脆性等四期变形。其中角闪岩相变形形成本区的主要构造要素,以发育大量A型褶皱及普遍的糜棱岩化为特征。碱长花岗片麻岩及二长花岗片麻岩只经过角闪岩相及其后的变质和变形作用。超高压变质岩与碱长花岗片麻岩呈侵入接触,可能沿缓倾向SSE的韧性剪切带逆掩于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  相似文献   
759.
1961-2009年宁夏大到暴雪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永红  冯建民  赵蔚  郑广芬  纳丽 《冰川冻土》2011,33(6):1399-1406
选取宁夏20个气象观测站的天气现象和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合成、Le Page检测、Mexihat小波变换和最大熵谱法,分析了宁夏大到暴雪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突变和周期.结果表明:宁夏大到暴雪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南多北少地域特征明显,15mm以下大到暴雪出现频次高,年际、年代际的变化特征明显,连...  相似文献   
760.
马柯阳  周永红 《沉积学报》1995,13(4):100-108
塔北地区普遍存在气顶型凝析气藏和带油环的凝析气藏。与传统烃类热演化理论相矛盾的是:1)天然气的成熟度远高于油环原油或凝析油;2)高-过成熟天然气与同藏的原油间存在明显的物性不匹配。结合地质背景,认为这种矛盾是由后期形成的干气进入已形成的油藏并溶解原油轻烃这一过程所致,凝析气中的轻烃是气-液溶解平衡的产物。地质历史时期凝析气与油环分离或产生凝析油气藏或混入其它油藏的蒸发分馏作用过程导致了轻烃的油藏再分配,形成了塔北地区纵向上原油轻烃的“反序”分布趋势及某些参数的异常分布。认为烃类的气-液相溶解平衡作用是原始原油轻烃分布特征后期演变的主要控制机制之一。其实质是不同性质轻烃气液两相差异性分配基础上的物理化学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