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根据2010/2011年冬季渤海黄海北部海冰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的渤海黄海北部海冰特征、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期冀对海冰的防灾减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2.
X射线显微CT可用于研究解剖学血管网络的可视化问题。为了突出显示血管,可向血管中注入液体金属造影剂。但是由于液体金属造影剂具有较高的线性衰减系数,会在重建图像上产生放射状的金属伪影,造成血管边界不准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骨硬化校正方法,提出了新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减轻离体猪肾血管造影成像的金属伪影,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3.
滇池微囊藻水华多糖的提取和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华"微囊藻多糖及其对水体化学和生态特性的影响,以去离子水、pH5的缓冲液和pH9.2的缓冲液为提取液,分别在4℃和80℃条件下从滇池"水华"微囊藻中提取多糖,并对其所提多糖部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9.2的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高,为2.25%;pH5的磷酸盐缓冲液所提多糖总得率最低,为0.383%.溶解性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在所试验的几种溶剂中表现为不溶、分散或部分溶解,未能找到将多糖完全溶解的溶剂.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分析表明,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都含有中性单糖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一个未知糖.硫酸-咔唑法分析显示不同提取液所提多糖含有糖醛酸.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显示去离子水4℃条件下所提多糖含有很高的金属元素钙和镁,分别为2.15%和0.4%.初步研究显示,"水华"微囊藻多糖为酸性杂多糖,低溶解性显示在自然水体中它易形成多糖颗粒,有较高含量的金属元素说明它会影响到这些金属元素在滇池中的溶解、沉积、生物利用和循环,特别是钙和镁.  相似文献   
134.
山东省已知滑石矿床的赋存层位为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张格庄组三段,道刘家滑石矿主矿体赋存于巨屯组,矿床规模达到中型,矿床类型属区域变质热液交代型,工业品级达Ⅲ级品,因此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要素、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等成矿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文通过采用新的成矿理论对道刘家滑石矿典型矿床进行梳理归纳,系统总结了9个方面的成矿要素特征和3个找矿标志,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对今后寻找该类矿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5.
于洋 《国土资源》2003,(7):60-63
2003年初夏,天蓝草绿,风和日丽。为了感受退耕还林工程和速生丰产林工程出台一段时间的成果,我开始了绿川林业开发公司辽西速生丰产林工程的寻绿采访。大巴疾驰在京沈高速公路上,窗外盎然的景色使我们一行人暂时忘记了“非典”带来的恐惧,心中憧憬着无边的绿意。过辽中、经台安,进盘锦,高速公路在绿色绵绵的湿地上延伸,放眼窗外无际的绿洲,顿时生出一种融入这片绿色的冲动。恍然间,一只黑嘴鸥闯入视线,它的出现让人想起这里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丹顶鹤的故乡!正当惊喜兴奋之时,眼底不时映出大片的褐色耕地,犹如一块块的补丁贴补在绿衣上。怎样使大地披上厚厚的绿衣,我深深地思考着,探寻着……  相似文献   
136.
以室内铜绿微囊藻7806(Microcystis aeruginosa 7806)为对照,运用反转录定量PCR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水体蓝藻藻蓝蛋白转录间隔区基因(PC-IGS)和伪空胞基因(gvp C)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PC-IGS相对表达量在2013年1—5月逐渐上升,并在5月达到最大值;gvp C相对表达量从2013年1月开始持续上升并在3月达到最大值;gvp C的表达早于PC-IGS.相关分析表明,PC-IGS的相对表达量与硝态氮、溶解氧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正磷酸盐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总氮和总磷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gvp C的相对表达量与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正磷酸盐浓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和p 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溶解氧和总磷浓度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7.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遗传多样性和育种研究需要大量的分子标记。作者利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转录组测序数据,采用MISA软件进行微卫星序列挖掘,共获得14 767条微卫星序列。统计发现在凡纳滨对虾中微卫星出现的频率为16.76%;在所有的微卫星序列中,2碱基微卫星最多,占59.53%;其次是3碱基微卫星,占35.78%。随机选取其中74条序列设计引物,通过DNA混池扩增和分型的方法进行微卫星标记的开发,PCR扩增的显示有54对(72.97%)能扩增出清晰的目的条带,进一步分型的结果显示27条(36.49%)微卫星显示出多态性,从这些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中选择11个位点在"科海1号"种质库材料中进行个体分型,结果显示在该群体中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11个不等,期望杂合度值为0.256~0.858,观察杂合度为0.213~0.875,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21~0.830,在11个位点中有4个位点显著偏离HWE(P0.05)。本研究结果为后续使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对虾遗传学研究,促进对虾的遗传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8.
渤海海峡冬季无机碳的立体分布特征及其源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2月至2010年3月对渤海海峡3个断面39个站位表层、10 m层和30 m层水体中盐度、水温、叶绿素a以及无机碳等参数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该季节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以及源汇变化状况,探讨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渤海海峡水体中各水层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组分浓度分布较一致,其中DIC及HCO3-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均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梯度降低的趋势,且受温度影响明显;二氧化碳分压[p(CO2)]则表现出与叶绿素a含量成明显负相关的分布特征;位于渤海海峡东部的H断面垂直方向上,由于受黄海、渤海水团在海峡中部交汇混合形成的水体紊流影响,DIC及其组分在断面中部等值线分布较两边曲折。冬季渤海海峡表现出明显的源、汇分区分布特征,整个调查区海-气二氧化碳通量为3.52 mmol/(m2·d),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冬季流经渤海海峡的DIC通量约为(130±2)×103 mol/s。  相似文献   
139.
为研究配筋砌体结构出平面反应,将配筋砌块未注芯的孔灌注了高密度铁砂,以提高缩尺模型材料的等效密度,更真实地模拟墙体出平面惯性效应.利用推导的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设计并实施了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主要以压弯变形为主,在现行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下,足以抵抗设防地震造成的墙体出平面破坏.通过敲击试验得到墙体出平面振动频率,该频率相对较高,远离地震动卓越频率.相邻楼层出平面频率不完全相同,振动的相位可能时而同相,时而反相.  相似文献   
140.
蚂蚁河岩体主要由辉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构成。辉长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呈自形晶,发育细微振荡生长环带,显示高的Th/U值(0.14~2.56),表明了锆石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辉长闪长岩中锆石206Pb/238U年龄集中于219~227Ma,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24±4)Ma(n=8);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年龄为217~241Ma,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6±3)Ma(n=19)。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蚂蚁河岩体具有双峰式岩石组合特征,辉长闪长岩具有较低的SiO2,较高的TiO2、MgO和CaO,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特征,其87Sr/86Sr初始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37和3.45~3.82。上述特征暗示岩浆起源于亏损岩石圈地幔;相反,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2,较低的TiO2、MgO和CaO,以及强烈富集Rb、Th、U,亏损Nb、Ta、P、Ti、Ba、Sr的地球化学属性,其87Sr/86Sr初始值和εNd(t)值分别为0.7053~0.7058和-0.73~-3.40,暗示了岩浆的壳源成因。蚂蚁河岩体双峰式岩石组合的存在反映了伸展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其成因应与扬子和华北克拉通之间俯冲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有关,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或破坏始于晚三叠世,减薄或破坏空间范围应包括吉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