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3篇 |
免费 | 200篇 |
国内免费 | 2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篇 |
大气科学 | 119篇 |
地球物理 | 178篇 |
地质学 | 616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15篇 |
自然地理 | 1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47年 | 3篇 |
193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913.
914.
基于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的云南石林县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异质性喀斯特地貌结构与喀斯特保护地整体保护利用的关系,将水平蚀低垂直加深的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落实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Strahler面积—高程分析,形成整体、海拔段和内部洼地的面积—高程曲线与积分值指标组,以量化石林县域喀斯特地貌演化。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发育特征的不同地形面具有不同的Strahler值,其差异和规律性有一定的指示价值。石林县四级海拔梯级地貌处于壮年晚期,为断裂切割与巴江侵蚀基准面差异性控制下的孤丘夷平面分解,属同期异构的回春型地貌区。> 2100 m海拔段为孤丘夷平构造侵蚀溶原中山,洼地不发育。1900~2100 m海拔段为孤丘夷平面转向孤丘溶原洼地、峰丛洼地,暗河不发育。1700~1900 m海拔段为溶丘洼地斜坡,由蚀余状石林—剑状石林—覆盖石林—烘烤石林组成的石林垂直层状结构与溶丘—洼地—暗河—泉群—河谷盆地组成的水平梯级地貌结构,它是水平与垂直地貌过程的融合产物。石林发育区既为水源形成区,也为水土流失区。这是石林保护地整体保护利用的地貌动力依据。 相似文献
915.
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长江黄河源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巴颜喀拉山主峰为中心的黄河源头和长江源东南部地区是年积雪深度高值中心,黄河源头以西和五道梁以东的长江源东北部和黄河源西北部广大地区是低值中心.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占年累积积雪深度的比例>71.0%,夏半年(6~9月)对其的贡献小,但夏半年的积雪日数占年积雪日数的1/3.曲麻莱达日一线以南地区积雪主要发生在1月份,以北地区一年有两个高值期:前冬10~11月和春季3~5月.长江源和黄河源头地区积雪建立早,积雪季节长,结束晚,消退过程缓慢;而黄河源东部地区,积雪建立稍晚,积雪发展比较缓慢,消退过程迅速.近40 a来长江黄河源区积雪呈确定的增长态势,长江源区冬春积雪增长了62.11%,黄河源区增长了60.18%.但二者积雪变化位相基本相反,变化幅度长江源大起大落,而黄河源比较平缓,多雪年份出现也不一致.整个源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积雪偏少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90年代积雪增加速度有所放慢,近40 a江河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增加了60.95%.长江源区对整个源区积雪变化起主导作用,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变化主要表现长江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916.
917.
南京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借助AutoCAD技术,运用植被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幕燕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幕燕山地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5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组、12个群系,绘制了幕燕山地1∶5000植被群系图,计算了幕燕山地各群系的面积。分析了南京地区山地森林植被10个主要群系(青冈+栓皮栎林,枫香林,白栎林,栓皮栎林,麻栎林,黄连木+黄檀林,朴树+构树林,刺槐林,马尾松林,黑松林)间的演替关系,构建了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措施,预测了上述措施实施后幕燕山地植被类型构成的变化,并绘制了幕燕山地森林植被恢复重建规划图(1∶5000)。 相似文献
918.
天山地区火山岩带是我国富产铁矿的火山岩带之一。建国以来,该带进行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为研究、总结天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及其与铁矿的成矿关系,我队火山岩专题研究分队,于1981—1983年又对本地区火山岩进行了野外重点检查和全面资料收集工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石炭纪是天山地区火山活动的极盛时期,也是火山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919.
920.
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过程模拟研究(Ⅰ):土壤湿度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模拟青藏高原土壤水分和热量迁移过程的连续变化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准确模拟是提高陆面过程模拟精度的重要条件.利用大尺度水文模型中对冻土中水分和能量平衡过程的描述,对沱沱河站点超过一年时间的土壤湿度进行了步长为1h,总时间为399d的连续模拟.与Game Tibet项目中同一时刻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比较的结果表明,Fuchs方程对于描述冻土中的最大未冻水含量是有效的,利用能量平衡计算获得的土壤各层的湿度与观测值相比较,其连续变化基本合理.结果表明,用该模型对高原水热过程进行长期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