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8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2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4篇 |
大气科学 | 112篇 |
地球物理 | 155篇 |
地质学 | 581篇 |
海洋学 | 135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08篇 |
自然地理 | 1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0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3篇 |
1945年 | 2篇 |
1940年 | 2篇 |
193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对2020年7月22日山东半岛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开展观测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局地降水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中尺度降雨的诊断。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短时降水强度大且局地性强,在时空上具有明显中尺度特征。降水发生在北抬副热带高压与华北低涡底部之间的西南气流中,强低涡与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西南急流为本次暴雨过程极端水汽的主要输送载体;在弱高空辐散场下,从地表延伸至500 hPa高空的深厚低涡是造成本次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中尺度云团变化一致,与暴雨的发生直接相关。低涡、低空急流和副高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低涡加强发展,低涡南部有暖湿气流入流,北部有干冷气流流入,比湿梯度基本呈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分布,是典型的伴有低空急流的中尺度低涡流场分布;低涡辐合及其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风速带的共同作用,导致强垂直运动发展并维持,是造成本次山东半岛极端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2.
展示/分析/探索多层次任务及存储/计算/网络资源高效调度是数字孪生铁路的关键技术,随着存储、计算和网络等分布式异构资源不断接入,数字孪生铁路多层次任务并发场景异构资源分配倾斜、任务优先级不匹配、时延高等问题突显。现有调度方法大多针对单一层次任务资源进行设计,无法直接适用多层次任务调度场景,难以保障多层次任务调度的最大完工时间和资源负载均衡全局最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适用于数字孪生铁路特点的多层次任务调度模型,提出了多目标粒子群任务调度算法,基于云仿真平台CloudSim对该方法进行对比测试,基于DTScope引擎设计实现数字孪生铁路“安全—质量—进度”智能施工管理案例原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适用于数字孪生铁路多层次任务并发调度场景,与现有方法相比明显提高了多层次任务完成时间效率和任务调度均衡性,可有效支撑数字孪生铁路展示—分析—探索多样化应用。 相似文献
183.
地震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工程中的抗震设计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本文就欧洲抗震设计规范Eurocode 8的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专门针对Eurocode 8中岩土抗震设计部分从场地类型,地震反应谱,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等方面与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进行了阐述和对比,希望能增加读者对欧洲抗震设计规范的了解,同时为我国的岩土抗震设计简要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4.
在乌兰布和沙漠平坦沙地布设1 m×1 m 、1.5 m×1.5 m和2 m×2 m规格的聚乳酸(PLA)沙袋格状沙障,在风季后利用插钎法和激光衍射法分别测量障格内部凹曲面形态、测定表面0~3 cm沉积物粒度组成,分析不同规格沙障内部凹曲面形态特征、蚀积效应,计算平均粒径、标准偏差等粒度参数。结果表明:3种规格PLA沙障内部均能发育成稳定凹曲面,凹曲面深度随着规格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蚀积系数则逐渐减小,保持在1/12~1/10之间;障格内不同方位蚀积剖面曲线基本符合二次函数,但蚀积强度差异较大;1
m×1 m和1.5 m×1.5 m规格沙障处于堆积状态,堆积强度分别是侵蚀强度的50.1倍和5.6倍,易发生沙埋;2 m×2 m 规格障内单位体积蚀积量为0.02 g·cm-3,接近蚀积平衡状态,有利于长期发挥沙障防护效益;各规格障内沉积物均以极细沙和细沙为主,除1 m×1 m规格外,PLA沙障的阻滞作用使得极细颗粒含量百分比迅速下降。综合考虑沙障铺设成本和防护效果,得出在平坦沙地或者弱风区域内适合布设2 m×2 m 规格PLA沙障,研究结果可为PLA沙障在防沙工程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5.
为了消除风暴潮分离中因潮时预报误差而引起的风暴潮曲线具有明显的本港潮汐周期的振动现象,本文采用低通滤波法,对风暴潮进行分离,有效地解决了这种现象,其结果对于分析整个风暴增水过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6.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冰川物质亏损的加速趋势日益显著,而这种加速趋势将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流域水资源以及冰冻圈灾害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目前关于冰川物质亏损加速度的研究仍然比较贫乏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实测冰川物质平衡记录和最新的融合实测资料与大地测量法表面高程变化的冰川物质变化数据,对全球冰川物质亏损加速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全球冰川物质亏损经历了显著的加速过程.在全球尺度上,冰川物质亏损加速度分别为(5.76±1.35)Gt a-2(冰量损失加速度)和(0.0074±0.0016)m w.e.a-2(单位面积冰量损失加速度).在区域尺度上,冰川主要分布区(除南极冰盖边缘地区)的冰量损失加速度大于冰川储量较小的区域,其中阿拉斯加地区的冰量损失加速度最大((1.33±0.47)Gt a-2).对单位面积冰量变化而言,冰川分布面积较小的区域和几个主要冰川分布区都呈现出较大的冰川消融加速度,其中欧洲中部的冰川单位面积物质亏损的加速度最大((0.024±0.0088)m w.e.a-2).全球气候变暖是冰川物质亏损加速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贡献的加速度均大于冰川.本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对冰川变化机理的认识,为应对冰川变化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7.
在GPS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中,通常采用基于非差观测值的处理方法。然而精密单点定位也可通过观测值不同差分组合以减少某些未知参数,且在理论上与非差模型等价。文中介绍基于非差和差分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的几种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各种模型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8.
189.
西方人文地理学文献中的“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与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对1998年以来国际人文地理学期刊所刊载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出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家"研究的两个层面:一是家的两重性,即作为物质与想象的家,包括跨界移民和家的重构、特定家屋空间和家的互动、家庭物质文化和家的内在联系;二是家、身份与权力,包括家和身份、家和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国内地理学对"家"的研究现状,认为国内需借鉴西方已有成果。西方文献的立足点和研究的起点基本上是个体的家,而在中国,个人隐藏于家中,家成为个人身份外在化的符号,家内的人与物都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家本位意识必然导致对个体的忽视。因而,未来在国内开展的研究应格外重视不同尺度上家的涵义,并以此为起点和立足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0.
GIS与BIM集成是铁路隧道工程信息化的关键技术,越来越多的长隧道构件级BIM模型,几十公里长的铁路隧道BIM模型如何在GIS中实现高性能可视化分析成为挑战性难题。目前,高精度复杂铁路隧道BIM模型多以参数化形式表达,转换为GIS模型后几何数据量急剧增大,同时GIS通用标准中针对隧道BIM模型的构件尺度层级划分存在不一致等情况,难以实现铁路隧道工程场景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可视化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语义约束的铁路隧道BIM模型轻量化方法,首先建立铁路隧道BIM模型多细节层次描述规则,然后利用构件语义信息提取并简化构件几何信息,获取多细节层次模型数据,并对多细节层次模型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本文方法在康定2号铁路隧道BIM模型数据中得到验证,结果表明能有效提升铁路隧道BIM模型在GIS环境中的表达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