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渤海B油田主要目的层为东营组,与上覆馆陶组底部相距50~80 m。馆陶组底部发育1套或多套高速高密砾岩,局限分布,致能量损失,使下伏储层的地震响应变弱,严重影响着储层真实范围的识别。为此,本文首先从地震波传播理论出发,分析砾岩致能量的反射与透射损失效应。其次基于正演模拟,分析砾岩致能量损失程度,相同的累积厚度,砾岩的层数越多,损失越大;据正演模拟结果及井震结合,描述3种地震相即单套砾岩、多套砾岩、无砾岩的平面展布形态,再结合地震属性定量分析储层能量损失程度的平面分布范围。然后提取不同地震相的能量补偿因子,提出基于相控的能量补偿法进行相应的振幅补偿,即单套砾岩造成的能量损失主要进行反射系数补偿,对多套砾岩造成的能量损失主要进行多次透射系数的补偿。最后定量消除上覆馆陶组砾岩对下伏东营组储层的能量屏蔽影响,刻画出储层的真实平面范围,并获得钻井成功,充分证明了本次研究的有效性,并实现精确预测潜力区域。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各岩性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性段在车排子地区的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的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湾组各段沉积古地貌特征,分析断裂对古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储集层地震反演和沉积相分析,重点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作用,再现了该地区沉积相及储集层段岩性分布特征。车排子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坡—隆—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的粗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八道湾组不同沉积时期低隆起的形态和隆起幅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且隆起幅度越高其聚砂特点越明显,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林地生产力估测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世和  韦红 《山地学报》2006,24(4):473-479
借助G 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利用福建省气象观测资料推算出全省年均温度、降水量和实际蒸散量的125 m×125 m栅格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改进模型结合林地土壤质量系数,修正计算区域林地生产力栅格数据,然后借助动态聚类分析模型进行区域林地生产力分区。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生产力介于262.2 g/(m2.a)~2 100.6 g/(m2.a),9个设区市林地生产力均值大小顺序为:漳州>龙岩>福州>厦门>三明>莆田>南平>泉州>宁德。全省林地以高、中生产力区占绝对优势,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76.26%和23.54%,其中高生产力区主要分布于闽北、闽西和闽中地区,而中生产力区则主要分布于闽北、闽中和闽东地区。  相似文献   
4.
受限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渤海S油田馆陶组的复合叠置砂体中的单砂体顶底识别较困难;且在时—空域里,地震反射特征相似的砂层组出现截然不同的流体类型,油水关系非常复杂。为此,本文首先开展了反褶积广义S变换的时频分析,参照已钻井的地震反射特征,优选低频、高频属性体;其次进行储层顶、底的准确识别;利用双相介质理论进行油、水的频谱特征差异分析。分析表明,油、水层在频率域的地震响应有较明显的特征,频率类的属性对地震波的高频衰减较敏感;通过优选该油田主力油层的低频、高频属性体数据及储层顶、底的频谱衰减差异的平面数据,共同构建一个新的流体识别因子,进行油水识别,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助力剩余10余口开发井的布署和实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