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市农业资源开发效益的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南京市农业资源开发的有关资料,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拟定了农业资源开发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其仅重分配,分别对农业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所得结果,为南京市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温湿条件对蛋鸡生产的影响及热应激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农业气象学的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鸡产蛋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建立生理趋势产量随时间的气象产量随温湿指数变化的统计模式,同时讨论产蛋率的变化和用THI表示的蛋鸡生产的热激指标。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揭示垦殖对湿地空气负离子含量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分别在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和湿地垦殖地中各设置5个采样点,进行空气负离子含量测定与分析;通过计算空气离子评价系数,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湿地空气负离子含量为267~837个/cm3,垦殖地为321~515个/cm3;天然湿地空气负离子含量显著高于垦殖地;总体上,在地表以上50~150 cm高度内,天然湿地空气负离子含量随高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6.
农业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存在于特有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之中。它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因此,需要在发展中对其进行保护。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够兼顾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实现对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本文在对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的农业遗产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辨析此类遗产地旅游的概念范畴,总结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评价与开发、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旅游感知以及旅游开发影响等方面。今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研究可以在遗产地旅游利益共享机制、旅游演化机理、旅游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以启发理论并服务于实践。  相似文献   
7.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是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往往被认为比非遗产地更具经济价值,但目前还没有经济学分析来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复杂的经济性能标准来长期监测其经济功能。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经济评价方法,可用于遗产地与非遗产地之间比较。为此,本文选择了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鉴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经济分析的框架应该包括分析的方向、假设和数据要求,由此指导未来对GIAHS的经济评价。本研究选择中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作为案例,根据数据可得性并针对不同活动(旅游,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以及相似系统间比较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复杂性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并对农业系统所面对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系统的冲击和压力而形成的动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为研究活态的农业系统,尤其为研究中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提供了可能,而这些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或其中某些部分)对于研究抵抗力和自我良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当前研究中的相关方法将会对整个系统的认识产生新的见解,同时避免把系统分解为各组分进行微观研究再重新还原成整体的研究思路.本文通过综述与GIAHS相关的方法并将旅游引入农村系统(作为一种扰动),认为可以创造新的方法来认识农村发展干预措施对古老景观的影响,特别是分布在中国农村的许多景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一直在探索适应不同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面临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严重、遗传资源丧失、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等问题,促使人们转而学习传统农业的智慧与经验。本文从基于文献的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和基于实践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研究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积淀深厚、成果丰富的农业历史和农业考古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则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农业生物多样性、多重价值、替代产业发展以及法律与政策保障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农业地区能值生态足迹分析——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现代化发展及其带来的技术经济变革的严重威胁,在一些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农业替代传统农业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之一,由于无法全面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无法揭示传统农业地区真实的生态环境状况,也无法给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值生态足迹是对传统生态足迹的一种改进,试图利用能值分析理论的优点囊括人类利用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活动。然而,目前能值生态足迹研究往往受到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无法真正将人类消费的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纳入进来。为此,本文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引入能值生态足迹理论框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使之能够全面衡量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本文利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以我国传统农业地区贵州省从江县为例,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从江县2007年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为9.3311 ha,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为14.5638 ha,人均能值生态赤字为5.2327 ha。可见,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仅能满足当地居民消费总需求的64%,当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与传统生态足迹的评价结果差异十分显著。传统生态足迹评价结果显示,从江县的生态承载力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而且有少量生态盈余。进一步分析显示,从江县居民对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吸纳服务和侵蚀控制服务的消费,在从江县总生态足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从江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受现代农业影响而发生的部分改变,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逐步显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频繁翻耕和砍伐森林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