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利用鄂东南6个国家气象站和135个区域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综合考虑影响枇杷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筛选出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10.0℃活动积温、最低气温≤-3.0℃的日数、5月平均气温≥25.0℃的日数、年降水量、8—10月降水量以及坡向、坡度等9个适宜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生态适宜度方法,在ArcGIS环境下对鄂东南枇杷种植生态适宜性进行精细化区划。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影响鄂东南枇杷种植生态适宜性的主要因素是年最低气温和最低气温≤-3.0℃的日数。全区可分为枇杷种植生态不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其中,西北部的沿江、沿湖区域为最适宜区,可以发展枇杷早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海拔高度100~250 m的区域为适宜区,适宜种植枇杷中熟品种,而海拔高度为251~450 m的坡地为次适宜区,可以发展营养和功能价值俱佳的中晚熟品种;中部和东南部海拔高度在450 m以上的山区为不适宜区。经初步验证,鄂东南枇杷规模化种植区生产实际与区划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区划结果可为鄂东南枇杷种植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乡文化信息流时空整合的理论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媛媛  曾菊新  韩勇  罗翔 《地理科学》2016,36(3):342-351
为了探寻城乡文化信息流的基本规律,将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和Petri网理论,通过“3S”集成技术以及State flow分析工具,旨在解决如何测度城乡文化信息的流态关系和构建时空整合模型两个科学问题。从“动态”的城乡文化“场域”视野出发,以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信息流对新城乡文化空间形成的影响,并研制出驱动机理和时空整合模式,初步构建现代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理论,力图为促进新文化地理学和信息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发展创建新的理论菜单,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国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可持续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对多层及中高层基础隔震建筑地震需求及隔震效率的影响规律,隔震层采用LRB铅芯橡胶与LNR普通橡胶隔震支座组合,就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软土场地设置隔震层问题做探讨。提出土与基础隔震结构相互作用的简化计算模型,对不同场地及隔震设计目标下的多层及中高层基础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研究表明:软土场地基础隔震建筑隔震层的有效隔震效率相对于硬土场地有所下降,必须通过设置具有一定规格的LRB支座来满足隔震目标。本文给出了铅芯橡胶支座极限变形需求随建筑层高及隔震目标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5.
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关系是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湖北省"两圈两带"空间战略格局的框架下,综合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2006年~2015年湖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并不高,总体处于低度或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省内各市州的协调发展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鄂中地区到湖北省东部、西部边缘地区协调度呈阶梯状下降趋势;而不同"圈"、"带"之间不但协调度差距明显,且历年变化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罗翔 《安徽地质》2003,13(2):85-88
面对资源配置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地勘业走出国门参与风险勘查已是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地勘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统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关系是实现城乡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湖北省"两圈两带"空间战略格局的框架下,综合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2006年~2015年湖北省的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并不高,总体处于低度或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且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省内各市州的协调发展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从鄂中地区到湖北省东部、西部边缘地区协调度呈阶梯状下降趋势;而不同"圈"、"带"之间不但协调度差距明显,且历年变化不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陆地蒸散(ET)涵括地表和潮湿叶片的蒸发和植物的蒸散发,是陆地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Penman-Monteith方程是估算陆地蒸散的重要方法,方程中的叶片或冠层气孔导度是提高估算精度的关键因子。根据碳水循环的耦合原理,植物光合作用模型可用于估算叶片或冠层气孔导度。植物光合作用模型可分为三类:1)使用总冠层导度的大叶模型(BL),2)区别阴、阳叶冠层导度的双大叶模型(TBL),3)区别阴、阳叶叶片导度的双叶模型(TL)。与这三类光合作用模型相对应,衍生出基于不同导度计算方法的三种蒸散估算模型。三种蒸散模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从叶片尺度到冠层尺度的气孔导度集成。这三种模型中,双叶模型使用叶片尺度的气孔导度,集成度最低。反之,大叶模型使用冠层尺度的气孔导度,集成度最高。由于在Penman-Monteith中,蒸腾和气孔导度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气孔导度的集合会导致负偏差。因此,与通量测量相比,大叶蒸散模型的估算偏差最大,而双叶蒸散模型的估算偏差最小。  相似文献   
9.
气象灾害是影响枇杷规模化种植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湖北省咸宁市典型枇杷产区为例,首先在对该区近10 a枇杷种植情况及气象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市6个国家级气象站及135个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30 m×30 m精度的DEM高程数据,分析确定致灾因子指标,建立枇杷气象灾害指数和等级标准;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气象灾害危险指数权重,构建气象灾害综合危险性评价模型;最后,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气象灾害概率空间分布函数,结合GIS技术,对该市枇杷种植的气象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区划。结果表明:(1)咸宁市枇杷种植的气象灾害主要是低温冻害、高温热害和春季连阴雨,其中低温冻害对枇杷种植的危险性高于春季连阴雨和高温热害。(2)咸宁市中部、南部的中高山地区为枇杷种植的高危险区,中部和南部山体以北的丘陵、低山区为中危险区,北部沿江滨湖区、中部盆地及湖库四周为低危险区。(3)咸宁市枇杷种植的气象灾害危险性与地理因子之间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增高,枇杷遭受低温冻害和连阴雨灾害的危险性呈增大趋势,高温热害的危险性则呈降低趋势;由于水体增温效应和山体对南下强冷空气的屏障作用,沿江、湖库等近水体区域及中...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study,the carbon emissions(CEs)from cultivated land(CL)were included as an undesirable output in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such land.A slack-based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L use efficiency(CLUE)for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YREB)from 2007 to 2016,and then a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ap was drawn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CLUE.The Tobit model was also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UE.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In the YREB,the CEs from CL showed a rising and then a slowly decreasing trend.In this paper,we calculate CEs by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and major carbon sources,and the CEs from CL in the YREB totaled 25.2354 million tons in 2007.By 2014,the value had increased gradually to 28.4400 million tons,and by 2016 it had declined to 27.8922 million tons,suggesting that the carbon-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of the government had an impact.2)The CLUE of various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REB showed an upward trend in the time dimension,while for the spatial dimension,the kernel density wa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and the areas with high kernel density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3)The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the primary industrial output,and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per 10,000 people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LUE.The CL area per capita and the electrical power per hectare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CLUE.In addition,every 1%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increased the CLUE by 0.0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