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杰  杨晓光  胡东升 《地理研究》2002,21(6):772-780
本文从中小企业发展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入手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及其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问题 ,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对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理念进行了全新的思考。明确了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并就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非理性作用的约束 -引导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田明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86-194
在新产业区概念和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归纳了产业区发展的一般过程,并重点对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探讨。地方化产业群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是新产业区成熟的标志,知识外溢、经济外部性导致的收益递增,以及基于密切的内部联系引来交易成本的降低使新产业区获得了强大的经济竞争优势,新产业区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具有的网络效应、创新效应和企业与地方文化的良好融合是经济竞争优势的根本。最后,对新产业区理论和传统的空间组织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二者的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李文彦研究员,男,汉族,192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其后,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以工业地理学为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及业务组织工作。50年代,为编写《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李文彦先生参加了我国半数省区的经济地理调...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能源战略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彦  樊杰 《地理科学》1994,14(3):202-210
  相似文献   
5.
王亚飞  樊杰 《地理学报》2023,(11):2676-2693
承载能力是资源环境领域持续近两个世纪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但始终聚焦在人地矛盾与可持续性。本文构建了人地关系分析框架,系统解析国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演化过程,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重点方向。研究发现:(1)国外承载能力概念根植于(新)马尔萨斯主义理论,由资源供给、环境污染、生物圈退化等矛盾扩展为人地关系系统性矛盾,经历了资源承载能力(始于19世纪)、环境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0世纪90年代)、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始于21世纪10年代)4个研究阶段;(2)承载能力在国外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也可能存在不同应用场景与适用范围,且由于挂钩政治经济学理论,因技术进步、市场机制与时空有限性等产生争议,因此其概念讨论与使用需加以约束和明确;(3)当前中国承载能力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步,其优势在于人地关系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区域尺度研究,但在全球尺度、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方法融合等方面仍有对接和追赶空间。本文建议围绕学科融合与理论、尺度效应与机理、模型—数据融合与集成、不同空间单元与典型类型区...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研究进展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廉亚楠  赵浩 《地理学报》2022,77(6):1299-1319
1980年以来,因研究内容和空间治理重点不同,京津冀、京津唐、环渤海、大渤海等区域名称与区域范围多次变动。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区域,越来越受到经济贸易、生态环境、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关注。本文基于学术论文和专著、具有影响的科研项目,对1980年以来京津冀及相关区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归纳起来,研究对象区域经历了“京津唐(塘)—大(环)渤海—京津冀”的变化过程。整体上可分为4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面向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为主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研究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拓展到大(环)渤海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展经济贸易科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21世纪前10年,回归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科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大规模介入的融合研究;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多学科区域综合研究。其间,中央政府在该区域开展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包括20世纪80年代京津唐国土规划和90年代环渤海经济协作区规划,21世纪前10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和21世纪10年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与区域研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在显著增强空间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推动了人和自然相互间强烈作用状态下区域复杂系统演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ANANALYSISOFTHEPOLICY-MAKINGINREGULATING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DISTRIBUTIONINTRADITIONALINDUSTRIALBASEINMIDDLELIAONINGPROVI...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樊杰 《地理学报》2004,59(Z1):33-40
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综合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士地利用变化研究、综合区划研制等经典领域也迅速向综合研究方向拓展.作者依托"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的地学基础"的研究命题,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集成方法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  相似文献   
9.
杨宇  郭越  樊杰  刘毅 《地理学报》2024,(1):147-170
能源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能源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能源的不均衡分布与空间流动及其环境效应吸引了地理学者的关注,同时地理学者又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与研究方法分析能源问题。能源地理研究因人类在地球表层能源系统中的经济活动和地缘政治而兴起,又因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平的讨论而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由于中外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能源环境问题存在差异,又因学术氛围不同,所以学者们在关注视角和研究特色等方面存在不同侧重。国际能源地理研究以资源分布及经济地理研究为起点,在能源环境问题的牵引下逐渐形成了学术共同体,并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能源生产网络与能源流动、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安全、能源转型与气候治理、能源正义与能源贫困等多元研究议题,可为中国学者提供诸多有益借鉴。中国能源地理研究从20世纪中叶起大致形成了“世界资源地理”和“部门经济地理”两个脉络的传统,并持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经世致用的应用研究,21世纪以来在碳排放与居民能源消费等方面的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在强调“双碳”目标、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能源地理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学...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转型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新兴驱动力,对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规模,更应该注重提升科技综合效率。本文立足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科技创新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阿尔蒙法分布滞后模型引入科技创新的滞后效应,并采用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评估中国30个省域单元的科技创新有效的累计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揭示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规律,根据投入规模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划分出科技创新发展类型区。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创新投入规模呈现出"沿海—内陆"的极大差距,区域间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已经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国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科技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异明显,高效率单元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科技创新效率在区域层面上总体呈现由东向西梯度递减规律。(3)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创新效率依次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发展区到欠发达地区逐渐降低。(4)中国省域单元可划分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突破区、科技创新提升区、科技创新赶超区4种科技创新发展的类型区,并根据当前各类型区科技创新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提高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