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棘皮动物再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皮动物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在进化上和发育上与脊椎动物具有许多相似性,是在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后口动物再生过程与再生机理的理想模式动物。本文综合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对棘皮动物再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为查清免疫促进剂对日本(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及机理,对脂多糖(LPS)、β-葡聚糖(β-1,3-glucan)、灭活鳗弧菌和灭活哈维氏弧菌对日本酚氧化酶(PO)的产量与活性以及血细胞的数量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4种免疫促进剂处理后,日本PO产量和总酶活性都有显著增加,但PO的比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日本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多糖处理组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增加,颗粒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灭活弧菌处理组小颗粒细胞中的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透明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多糖类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对日本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多糖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酚氧化酶原激活组分PO的产量,进而提高PO总酶活性,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相似文献   
3.

具有高精度年代序列的湖泊沉积物是研究古气候的理想载体, 而碳库效应是制约精准年代序列建立的主要障碍之一。选取云南地区13个湖泊的年代数据, 通过现代校正法、线性回归法和地层关联法等碳库校正方法, 探讨了云南地区可能存在的湖泊碳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泸沽湖、程海、洱海、大理西湖、云龙天池、腾冲青海、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和滇池10个湖泊均存在较大的碳库效应, 勐梭龙潭、异龙湖和抚仙湖的碳库效应则极小或不存在; 云南地区湖泊的平均碳库年龄为1010年, 碳库效应介于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之间, 这与云南地区碳酸盐岩基岩分布广泛、植被密集且湖泊生产力较高有关。从空间上看, 云南地区的湖泊碳库效应有明显的差异, 滇中的阳宗海碳库年龄高达2642年, 滇西各湖的碳库年龄均低于2000年, 滇南的勐梭龙潭碳库年龄仅有105年。在碳酸盐岩广布的云南地区, 基岩性质可能是碳库效应形成的主导因素; 此外, 湖泊汇水面积和补给水源等也影响了抚仙湖和腾冲青海等湖泊的碳库效应。从时间上看, 湖泊水文状况及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星云湖、腾冲青海、程海、泸沽湖和云龙天池等湖泊碳库效应的时间变化, 比如泸沽湖深部岩芯的碳库年龄与现代碳库年龄相差较大, 云龙天池的碳库年龄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表明, 云南地区碳库效应时空变化的复杂性对建立精确定年有较大影响, 因此厘清湖泊碳库效应大小及时空变化特征对建立可靠的湖泊沉积物年代序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为查清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自身免疫力的增强作用及机理,对脂多糖(LPS)、β葡聚糖(β—1,3-glucan)、灭活鳗弧菌和灭活哈维氏弧菌对日本蟳酚氧化酶(po)的产量与活性以及血细胞的数量与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4种免疫促进剂处理后,日本蟳PO产量和总酶活性都有显著增加,但PO的比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日本蟳血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多糖处理组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的糙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数量增加,颗粒数量减少、体积增大,而透明细胞的超微结构没有显著变化;灭活弧菌处理组小颗粒细胞中的颗粒数量明显减少,透明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多糖类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对日本蟳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影响不同,多糖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酚氧化酶原激活组分PO的产量,进而提高PO总酶活性,而灭活弧菌类免疫促进剂主要提高透明细胞和小颗粒细胞的吞噬活性。  相似文献   
5.
大菱鲆鳍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大菱鲆(Scophthalus maximus)鳍细胞系,文中采用胰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和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启动大菱鲆鳍组织的原代培养,并通过培养液配方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成功进行大菱鲆鳍细胞的继代培养。研究结果显示,在pH=7.0~7.4、温度20~24℃的培养条件下,培养于含有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羧甲基壳多糖、N-乙酰葡萄糖盐酸盐的Leibovitz-15培养液(20%胎牛血清)中的大菱鲆鳍细胞,其生长分裂状况最好,细胞形态为成纤维细胞样。经继代培养后,细胞生长分裂依然十分旺盛,第60代大菱鲆鳍细胞系的群体倍增时间为62.4 h,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仍为44条。该细胞系细胞经液氮冻存后仍保持有原有形态和较高存活率。现已成功建立了连续性大菱鲆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65代。该细胞系的建立对于查清病毒对大菱鲆细胞的感染途径与感染机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病毒疫苗研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云南大理西湖46 cm长的湖泊沉积物岩芯为研究对象, 基于 210Pb-137Cs测年和模式定年法建立了岩芯的年代框架, 以0.5~1.0 cm间隔获取了51个样品进行孢粉、炭屑分析, 重建了大理西湖流域工业革命以来(1878~2013年)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 探讨了火灾发生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工业革命以来研究区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及火灾史可以分为6个阶段: 1)1878~1897年, 流域植被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类型占优, 周边林地海拔由低到高主要分布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 气候凉湿, 火灾发生频率较高; 2)1897~1932年, 云南松林退缩, 气候冷湿, 火灾发生频率偏低; 3)1932~1948年, 云南松林与常绿阔叶林向低海拔地区退缩, 气候冷干, 火灾发生频率稍高; 4)1948~1958年, 云南松林面积扩张, 常绿阔叶林下降, 湿地面积增加, 气候温湿, 火灾发生频率高, 人类活动显著加剧; 5)1958~1995年, 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扩张, 常绿阔叶林进一步退缩, 气候暖湿, 火灾发生频率低; 6)1995~2013年, 云南松林与旱冬瓜林继续扩张, 气候暖干, 火灾发生频率低。大理西湖的火灾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由自然因素(气候)控制, 可燃物的多少是控制火灾发生频率的关键因素; 之后人类活动成为主控因子,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用火是触发火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