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言渭河北岸宝鸡、常兴间,高出河面170-190米的黃土阶地斜坡之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滑坡成带分布。在98公里地段內滑坡约占81%,中、深层滑坡为数约百余个,直接影响塬边渠道工程的建设,并威胁着城镇、工厂企业和铁路交通的安全。在黃土地区其  相似文献   
2.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diatoms in mud-flats was studied in littoral of Xibian, Longhai County and Xiao'ao, Lianjiang County, the dominant species being Gyrosigma spencerii and Hantzschia virgata respectively. Both light and tide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diatoms. With the advent of tide, the diatom community disappears from the surface. It reappears gradually when exposed to light. In the dark, the diatoms never appear in great quantity on the surface in laboratory or in littoral. Whether in the light or in the dark, the diatoms aggregate in maximum numbers in the upper 2 mm of the sediment. But when the tide has covered the sediments for 4 hr, Hantz. virgata penetrates the mud down to a depth of 14 mm, Gy. spencerii, 12 mm. We have found that Gy. spencerii posseses phototaxis, but no tide rhythm and no day-night rhythm in our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3.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中华半管藻的营养细胞和休眠孢子的形态结构显示:营养细胞上下壳各具一个线性裂口而不外突的唇形突,壳壁上的眠纹放射状,爪状连接刺上有零散的单孔,从单孔分泌胶质与相邻细胞连接;休眠孢子双凸透镜形或近球形,壳厚,表面平滑无纹饰,上壳面边缘具8~16根分叉长刺,下壳面具微刺,外围有一裙状物,其上有微孔。两类细胞不同的形态特征反映其不同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4.
Two new species (Nitzschia sinensis Liu, sp. nov. and Podosira granulata Liu, sp. nov.) and one new variety (Xanthiopyxis microspinosa var. ellipticus Liu, var. nov.) collected from the urface sediments off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and a list of diatoms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urvey area and some new records in China are attached.  相似文献   
5.
海洋植物上的附着硅藻是贝类及鱼虾幼体的饵料,它的繁衍生息关系到经济动物的产量,且影响着经济藻类的产量和质量。金德祥在三十年代研究了厦门、平潭海藻洗液中的硅藻。后来厦门大学生物系硅藻科研组结合生产实际,调查了坛紫菜的敌害硅藻。在国外,Carter(1932—1933),Aleem(1949,1950,1969,1973),Edsbagge(1965,1966,1968),Castenkolz(1962,1966),Sullivan(1977,1979,1980)等人,广泛地探讨了附着硅藻的分布、群落结构及与宿主的相关性,积累了丰富资料。我们从1980年12月起,对九龙江口潮间带海洋植物上的附着硅藻进行了周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九龙江口位于24°24′—24°29′N、117°49′—118°5′E之间,气候属亚热带。关于油泥硅藻的研究,在国外,Aleem(1949,1950)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在国内,除了生产实习记录以外,尚未见正式报告。本文叙述了油泥硅藻的平面分布、季节分布和潮区分布。  相似文献   
7.
内部转塔锚泊生产储油船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转塔锚泊生产储油船是海上石油浮式生产系统适用于深水及恶劣环境条件的一种新型生产系统。本文对锚泊系统的动力分析、转塔装置的性能研究、生产储油船船型设计研究、系统模型在风浪流水池中的系泊试验、船体结构的强度分析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种生产系统对我国近海油田非常适用,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浙江省苕溪流域为例,论速了在三维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扣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基于SKYLINE软件平台构建苕溪流域汛情形势会商GIS三维平台。  相似文献   
9.
撞击坑是月表最典型的地质单元,其溅射物作为撞击坑的坑外组成部分可分布到距离坑中心10个直径距离之外的区域,因此撞击溅射物也是月球地质编图中最重要的表达要素之一。本文使用月球勘测轨道器(LRO)的激光高度计(LOLA)数据、广角相机(WAC)影像、窄角相机(NAC)影像以及Clementine的UVVIS多光谱数据,研究了哥白尼纪正面月海区直径31km的Kepler撞击坑和背面月陆区直径30km的Necho撞击坑。哥白尼纪撞击坑溅射沉积物可以分为三个相:连续溅射沉积相(CE)、不连续溅射沉积相(DE)和辐射纹(CR)。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约2.6个半径范围之内,不连续溅射沉积相分布在最大近11个半径范围之内,辐射纹分布在最大近29个半径范围之内。本文强调了多源数据结合在识别撞击坑溅射沉积物中的作用,对Kepler坑和Necho坑溅射沉积物进行了填图,不对称分布的特征表明这两个坑可能形成于倾斜撞击。  相似文献   
10.
东海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多环撞击盆地,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很多,但成果大都基于正撞击的机制提出的,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东海是斜撞击的,但缺乏具体撞击参数。本文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综合分析LRO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M~3高光谱数据和IIM高光谱数据,对东海地区的地貌特征、物质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译,发现在东海中央熔融区存在一条与东海撞击方向垂直的中央隆起区域(中央隆起线),其也是中央熔融区粗糙部分与光滑部分的分界线,结合撞击坑成坑理论,认为其可能是撞击过程冲击波作用引起的堆叠作用形成的。同时利用GRAIL数据及对该地区的重力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是由于压强、温度及岩石粘度的改变引起局部莫霍面抬升和中央熔融物的形成而出现的,进而估算出熔融物占盆地内物质的25%,约为1.1×10~6km~3。同时,对GRAIL数据的剖面分析结果也支持了本文的斜撞击理论。最后,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撞击理论获取东海盆地构造分布图,并根据中央隆起线、溅射物及线性构造的分布特征等,提出东海盆地理论上是由一直径在50~100km的撞击体以10~30km/s的速度自东偏北约20°~30°方向以20°~30°的角度斜撞击月表而形成的。这可为研究更早期的月球撞击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