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202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青海宗日遗址先民的食谱,探讨了先民的经济模式以及食谱变化趋势。所有人骨骨胶原中的C,N含量以及C/N摩尔比,均表明样品保存较好,可用作食谱分析。骨胶原的δ13 C值和δ15 N值分析显示,先民主要以C4类植物为食,也摄取一定量的肉食,反映了以粟、黍等为主食而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性质未明墓葬与宗日墓葬之间存在的较大食谱差异,可能与其来自不同文化密切相关。宗日遗址在发展过程中,先民食谱中C4植物增加而肉食类减少,反映了农业加狩猎采集的混和经济模式向稳定农业模式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应用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东滕州大汶口文化时期西公桥遗址先民的食谱,试图揭示该遗址先民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总体而言,该遗址样品保存较差,骨中骨胶原的含量较低,以C/N摩尔比作为标准,仅有8个样品属于未污染样品,可用作食谱分析。对样品进行稳定同位素C和N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先民均为稻、粟混食,但在肉食资源获取上有所不同。以C3为主的先民,具有较低的δ15N;而以C4类为主的先民,δ15N值较高。在该遗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东周到汉代(770 BC~220A. D.)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历了由列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研究这一时期的食谱变迁对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均有重要意义。龙湖国棉一厂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北距郑韩故城30多千米。本研究对龙湖国棉一厂遗址55例样本(包括51例人骨和4例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东周(δ13C=-12.7‰±1.6‰,δ15N=7.9‰±0.8‰; n=33)到两汉时期(δ13C=-15.2‰±1.3‰,δ15N=8.8‰±0.9‰; n=17),龙湖国棉一厂遗址居民食谱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食谱中C3食物和肉食资源的比例显著升高,这可能与两汉时期小麦的推广及经济发展有关。此外,本研究对东周时期生活在郑韩故城城内和城外地区居民食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时生活在城内的居民食物质量普遍较高;相较之下,生活在防守城邑附近(龙湖国棉一厂遗址)的居民食物质量较差。龙湖国棉一厂人群的稳定同位素数据为了解东周—两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