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桂朋  张正斌 《海洋学报》1992,14(4):128-133
海水中酚类有机物与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相互作用为负-价阴离子交换反应.可推断酚类有机物在海水介质中与3种粘土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酚氧阴离子(ArO~-)与3种交换剂R-OH上的-OH进行阴离子交换,如下式:  相似文献   
2.
海洋中二甲基硫的生物生产与消费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MS是海洋中最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酸化产生重要影响。DMS的生物生产与消耗主要发生在海洋真光层。生物的生产与消耗被认为是海洋中DMS的主要来源和去除途径。海洋中DMS的生物生产和消耗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的速率基本保持平衡。目前,有关DMS生物生产与消费速率的测定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加抑制剂2种,后者颇受青睐,不过有关抑制机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海洋中的CO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因为它在控制大气中羟基自由基的浓度、参与全球碳循环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过去几十年来海洋中CO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详细介绍了海洋环境中CO浓度的分布特征、通量、来源及去除途径。指出在这一研究领域我国和国际的差距以及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08年1月(冬季)和2010年4月(春季)在胶州湾海域测得的p H、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Alk),以及通过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数据,结合现场的化学、水文、生物等参数,探讨和分析了该海域的二氧化碳各参数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州湾p H、DIC、Alk和p CO2的年变化范围分别为:7.77—8.30,1949.2—2201.8μmol/kg,2033.9—2382.5μmol/kg和89.9—745.3μatm,均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温度是影响胶州湾碳酸盐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陆地径流和降水会降低海水碳酸盐体系中各参数的含量,但是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DIC、Alk和p CO2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12年秋季中国东海31个站位的海水样品中溶解态氨基酸(THAA)和颗粒态氨基酸(PAA)的分布与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平均浓度为0.12±0.04 μmol/L (0.06~0.19 μmol/L),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的平均浓度为0.61±0.51 μmol/L (0.15~1.79 μmol/L),PAA的平均浓度为0.11±0.06 μmol/L (0.02~0.27 μmol/L)。THAA的水平分布特点大致为近岸高、远岸低;PAA的水平分布特点是近岸海域向远海海域分布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THAA的垂直分布特点是由表层向底层逐渐降低。DCAA、PAA与Chl-a有很好的相关性,而DFAA与Chl-a的相关性不明显。东海表层海水中TH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及丙氨酸,PAA的主要组分是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及亮氨酸。在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6.
7.
海水中主要含硫化合物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降解可产生丙烯酸(AA)和活性气体二甲基硫(DMS)。2011年8月对黄海冷水团海域的AA及相关参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AA的浓度为0~0.208μmol/L,平均值为(0.081±0.075)μmol/L。AA的高值区出现在海域的东南部,可能是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AA的浓度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到北递增的趋势,与Chl-a较为一致,表明该海域的AA主要是由DMSP裂解产生的。表层海水中AA与温度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AA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中层底层表层,这可能是产生AA的浮游植物与消耗AA的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域中AA浓度与DMSP或DMS无明显的相关性。AA浓度远高于DMS,AA/DMS平均为106∶1,初步估算出DMSP降解产生的AA约为66.5%。AA/Chl-a平均为126.6 mmol/g,比DMSP/Chl-a高1个数量级,比DMS/Chl-a高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实验室培养研究了不同氮磷比(0∶1、5∶1、20∶1、50∶1)以及铁浓度(10、100、1 000nmol·L-1)对球形棕囊藻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巯基丙酸内盐(DMSP)产生的影响。富磷浓度(36.12μmol·L-1)条件下的球形棕囊藻DMS和DMSP的产量明显高于贫磷浓度条件下(0.361 2μmol·L-1)的DMS和DMSP的产量,N/P比为50∶1时球形棕囊藻的DMS和DMSP产量明显高于其他N/P比(0∶1、5∶1、20∶1)的DMS和DMSP产量,但N/P比为50∶1时单位Chl-aDMS/DMSP产量在4个N/P比(0∶1、5∶1、20∶1、50∶1)中却最低。贫磷培养液的DMSPd在N/P比为0∶1时峰值显著高于其它N/P比(5∶1、20∶1、50∶1)条件下的DMSPd,并且N/P比为50∶1时DMS的释放量最大。低Fe3+浓度有助于球形棕囊藻藻液中DMSPd的形成,Fe3+浓度为1 000nmol·L-1时单位Chl-a的DMSPp产量最小,而单位Chl-a的DMS生产能力在Fe3+浓度为100nmol·L-1时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渤海和北黄海为研究海域,于2011年6月对其海水中4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VHC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海水中CHBrCl2、CH3CCl3、C2HCl3和C2Cl4的浓度分别为5.33(0.66~12.65)、17.51(0.28~69.52)、12.33(3.44~34.91)和5.20(2.12~8.88)pmol.L-1,北黄海表层海水中4种VHCs的浓度分别为5.19(0.50~56.74)、11.12(2.73~22.32)、17.22(0.57~34.10)和7.90(2.59~26.82)pmol.L-1。由于生物生产、人为输入、陆地径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VHCs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在垂直方向上,VHCs在表层和底层浓度较高,中层浓度较低。周日变化研究表明,由于受到阴雨天天气变化的影响,VHCs在傍晚和深夜浓度较大,中午浓度较低。采用Liss和Salter双层模型,估算了CHBrCl2、C2HCl3和C2Cl43种VHCs的海-气通量,在渤海其通量分别为35.06(0.90~108.72)、68.10(1.87~223.43)、26.15(0.25~110.76)nmol.m-2.d-1,在北黄海分别为34.50(-0.10~317.95)、36.70(0.06~162.3)、19.92(0.22~117.92)nmol.m-2.d-1,结果表明该海域在调查期间是大气CHBrCl2、C2HCl3和C2Cl4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