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春地区地表温度日变、年变对地温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实地观测试验,并采用傅里叶分析法进行理论分析,来研究长春地区地表温度日变、年变对地温测量的影响规律及影响深度,为在长春地区利用浅层地温测量方法研究地质问题提供重要参数信息.地温变化幅度随深度作指数衰减,衰减系数与地表温度周期、热扩散率有关.  相似文献   
2.
热水镇热构造背景具有略厚的地壳,稍低的大地热流和壳内相对的低温的特征.本区不具备浅部形成高温热源的火山地质背景.从西、北部山区渗透的天水,在深部被晚期侵入的花岗岩和玄武岩以热传导的形式加热,再沿发育的的断裂、裂隙上升到浅部形成地热田浅层热水储集层.地热田具有向北西-南东和南西-东北东方向伸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石卓  金旭  管彦武  陈晓冬 《世界地质》2010,29(3):485-489
赤峰热水镇地热田内发育有南北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大部分为张性断裂,并构成地热田热水上升的主要通道。热水的补给区在远离地热田的西部和北部山区,天水从此处渗透到地下深处,缓慢流动到地热田下部,被侵入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所构成的热源以热传导方式加热,再沿断裂、裂隙上升,形成了地热田浅部热水储集层。本地热田热水属于天水起源的中、低温裂隙水。  相似文献   
4.
地温场数值模拟软件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多年来我国地热数据的挽救和共享,我们开发了“大地热流数据库”,该库的开发使用了Microsoft Visual C++6.0 和Visual Basic 6.0作为编成语言.该库是“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据库”的子库之一.该库具备对原始数据的查询、增加、删除和编辑和地温场的数值模拟,针对岩石圈范围内的地质体,比如对地下一维、二维和三维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以方便地热工作者解决一些常见的地热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佛山市潭州大桥扩建桥为工程实例,对该成桥箱梁的温度场及其挠度进行了现场观测;分析了其各板块全天温度变化的特点及趋势,重点研究了箱梁截面的竖向温度分布规律,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给出了箱梁截面竖向温差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按该温差分布模式、公路规范温差分布模式以及其他文献温差分布模式,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该桥进行了温度变形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箱梁内温度变化比环境温度变化滞后约2~3h,基于不同的温差分布模式计算得到的箱梁挠度效应相差较大,按本文温差分布模式计算的挠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柴达木盆地英东油田长井段油层层间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产液能力不确定给低油价下效益开发带来的诸多问题,笔者尝试利用渗流系数、存储系数与含油饱和度作为fisher判别函数参数对研究区不同储层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通过实际生产数据与理论函数对比,理论模型整体判别符合率达到80%以上,基本满足了油藏开发需要,为后续油...  相似文献   
7.
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古近纪特殊气候的共同影响,在英西地区沉积了一套陆相咸化湖盆混积岩,其特殊的相序组合对研究陆相咸化湖盆高频层序划分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主要为暗色细粒混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三大岩石类型,分别为湖盆演化的淡化阶段、初始咸化阶段和咸化阶段产物。研究区目的层段识别出7个四级层序(Psq1~Psq7),除Psq1和Psq2不发育区域性盐岩层外,其他四级层序都由碎屑岩段、碳酸盐岩段、混积型蒸发岩段和区域性盐岩层组成,这也反映出气候及湖盆性质的逐渐演化。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根据盐岩层相对厚度,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的古地貌特征进行了恢复。Psq1和Psq2发育于湖盆演化的相对早期阶段,咸水湖范围非常有限。Psq3至Psq5沉积期间,湖水咸化程度逐渐增加,咸水湖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个洼陷区沉积了大套厚层盐岩。Psq6沉积期间,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填洼补平,研究区地貌总体趋于平坦,高差幅度明显减小。至Psq7沉积期间,研究区西部逐渐退出深洼区,沉积中心开始向东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浅层地温测量影响的改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旭  陈晓冬  管彦武 《地球学报》2004,25(5):579-582
实测的浅层地温受地表温度周期性日变和年变的影响,使得正常浅层地温发生畸变。为了改正其影响,对实测的离散温度数据进行离散富里叶变换,将地表温度转化为富里叶级数形式,可以得到富里叶振幅谱和相位谱,进而获得地表温度变化对地下温度场的影响深度和程度的数学表达式。地表温度变化周期长,且地下介质热扩散率大,则地温受影响的深度和程度大;反之则小。  相似文献   
9.
“水—岩”反应作为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对解释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机制、综合评价储层品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分析测试手段、物理实验方法和模拟技术的进步,该领域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成岩物理模拟实验的进步实现了对流体—围岩/矿物体系“水—岩”作用过程的宏观尺度观测和研究,也明确了各物理化学参数对体系内矿物溶解—结晶过程的影响,但分辨率限制了其在微观(纳米)尺度解释许多现象成因机制和约束条件方面的应用。晶体生长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解释储层孔隙系统中“水—岩”作用过程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纳米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在线和非在线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储层孔隙系统结构和内部晶体生长情况的观测精度,将“水—岩”作用研究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这为从微观尺度了解孔隙系统中流体—矿物体系的溶解—结晶(沉淀)相平衡过程及其控制因素提供了方案。储层孔隙系统中流体的结晶动力学行为与孔隙介质和流体性质密切相关,是成核自由能、矿物表面电化学特征、传质速率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不同成岩环境和孔隙系统中孔隙流体结晶动力学行为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了解孔隙系统空间结构、底衬表面化学特性、表面能效应等对矿物晶体成核生长与溶解过程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的结晶动力学原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玉辰  陈晓冬  王蕤  尹畅 《世界地质》2016,35(2):580-585
在浅层地温测量中,为了减小背景场干扰,采用梯度数据的采集方式,对理论模型以及野外某地的地温数据进行相关成像处理,结果显示出的温度异常体的位置和深度与实际异常体接近,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相关成像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浅层地温测量的数据处理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