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张量磁梯度数据的斜导数边界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全张量磁梯度数据定义了北向斜导数、东向斜导数和垂向斜导数.模型试验表明,北向和东向斜导数无法有效识别磁性异常体边界,异常形态复杂虚假异常较多,而垂向斜导数在高纬度斜磁化或者垂直磁化条件下可以清晰而准确得识别地质体的边界,具有一定的深度识别能力.与现有磁张量梯度的边界识别方法相比,识别效果好,可以有效均衡不同深度地质体的响应.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大兴安岭地区实测航磁三分量数据转换得到的全张量数据,获得了研究区浅部磁性体的分布,并与三分量数据进行联合解释,取得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1)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2)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中国东部陆缘地带大型盆地区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的部分结果,本文的基本认识:(1)穿过松辽盆地的1孙吴-双辽断裂可能是东倾伯低角度壳内断裂;(2)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可能属于“混合型裂谷盆地”;(3)东海盆地台北坳陷处在多期次张性应力场环境中,使在其西部附近产生张性正断层系;(4)欧亚大陆东部新生代区域构造运动总体处于右旋走滑拉张环境,其动力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幔物质运动;(5)研究区莫霍面具有较为复杂的变化;(6)复合尺度研究方法是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2,18(4):193-201
燕山造山带东部辽西地区的构造填图,地质研究,以及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同位素资料 ,提供了东北亚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部燕山-辽西地区自中元古宙至中生代,与整个华北克拉通一起,接受相同的地台盖层沉积,其沉积历史完全相同。在中晚三叠世之后,该区沉积了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岩,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这才有别于华北克拉通的其它稳定区。同位素资料表明,兴隆沟期火山岩,蓝旗期火山岩和义县期火山岩形成时间分别为200-170Ma,170-155Ma,140-100Ma。按构造成因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将该区构造构造归并成3种构造系统,即逆冲推覆构造系,正滑断裂系和走滑断裂系。这3种断裂系统的发育顺序是: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义县组,九佛堂组之间的界面);正滑断裂构造系是九佛堂组和阜新组的同沉积构造;走滑断裂构造系形成最晚,为晚白垩世形成的构造。其中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起了主导作用,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格架,晚期构造的叠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构造格局。三叠纪到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板块向南挤压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向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下,于早白垩世中期形成本区的逆冲推覆构造;早白垩世晚期受古来洲大陆区域扩张的影响,形成了辽西地区的正滑断裂系,晚白垩世北北东向的走滑断裂系形成则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冀东秦家峪锰矿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高于庄组二段底部含锰岩系内,其成因尚不明确.以秦家峪锰矿ZK58-2钻孔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高于庄组锰矿的锰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对成矿的贡献.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原生矿带中含锰矿物主要为菱锰矿、铁镁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  相似文献   
6.
食物系统认知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范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关系国计民生,中国食物系统面临诸多挑战,耕地资源趋减、环境压力临界、农业劳动力流失、消费需求快速转型等对食物系统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思维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视角。尽管食物系统得到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各方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食物系统的研究却严重不足。论文对食物系统的认知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归纳了食物系统的概念认知历程、类型、特征,梳理出食物系统的研究脉络,包括从“概念”存在到“方法”存在、从线性认知到系统认知、从经济活动到食物景观、从现象描述到时空嵌入等,以此凝练出食物系统的核心内涵与认知进展;在科学哲学范式、人地关系范式、空间范式和系统科学范式指导下,论文遵从“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由表及里的研究脉络,进一步探讨了食物系统的时空格局、要素结构、演化过程和发展机理,尝试构建了食物系统的地理学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旨在为推动食物系统视角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2022年6月至11月期间,在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中,采用调查样线方法和重点普查方法,开展了维管植物野外调查,建立了维管植物名录,分析了维管植物的组成和地理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该湿地公园中记录了114科299属424种维管植物,其中,有蕨类植物15科24属32种,有裸子植物5科5属5种,有被子植物94科270属387种;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豆科(Fabaceae)为优势科,分别包含34属48种、22属33种、11属22种和15属20种维管植物,优势属不明显;维管植物的科和属的区系都既有明显的热带属性,又有一些温带成分;维管植物的区系丰富程度和种系分化程度都较低,维管植物的生存环境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郭华  吴正文  柴育成  冯明 《现代地质》2002,16(2):121-129
大别山造山带为一条中生代陆内造山带 ,其构造系统是由逆冲推覆构造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南。构成逆冲系统的 4条主干逆掩断层 ,由南向北呈后展式 (上叠式 )依次扩展 ,并使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同时卷入构造变形 ,形成了大型薄皮构造 ,造成地壳缩短量达 46 8%。大别山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J3 1—K1)。  相似文献   
9.
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庚  郭华  刘立 《铀矿地质》2001,17(6):332-340
辽西地区为华北地台北缘阴山-燕山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中生代发育火山-碎屑岩沉积盆地。盆地地质分析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之前发育的沉积盆地为挤压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以后属伸展断陷盆地。根据沉积-构造分析,该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5个构造演化阶段;(1)早三叠世--早侏罗世;(2)早侏罗世-中侏罗世;(3)中侏罗世-晚侏罗世;(4)早白垩世早期;(5)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阴市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机理,采用真三维流,将其概化为三度空间上的非均质各向异性,在对模型进行识别验证和针对江阴市主含水层水位和地面沉降控制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给出了各乡镇浅层的最大可开采量,为合理开采江阴市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