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M2.9及4月14日北京怀柔M3.0地震的基本参数速报情况,并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ISOLA获得了这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反演结果显示:M2.9地震的节面Ⅰ走向29°,倾角70°,滑动角?149°,节面Ⅱ走向288°,倾角61°,滑动角?22°;矩心深度14 km,矩震级MW=3.4。M3.0地震的节面Ⅰ走向93°,倾角84°,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86°,倾角60°,滑动角173°;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3.4。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均为走滑型为主的地震,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   相似文献   

2.
2004年阳江MS4.9地震震源参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康英  杨选  吕金水  叶繁英 《地震》2005,25(3):109-114
利用广东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计算了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Ms4.9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走向57°,倾角47°,滑动角69°,主压应力方向342°,倾角0°,主张应力方向252°,倾角75°,属逆断层性质;地震矩为1.69×1015N·m,应力降为1.7 MPa,震源半径为876 m.根据阳江地区震前22个ML>2.5的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一些经验关系.S波拐角频率随时间的变化显示出Ms4.9地震前有下降趋势;阳江序列P轴方位角的变化显示出震前4个月应力开始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东乌珠穆沁旗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爱萍  倪四道  杨晓勇 《地震》2008,28(3):61-68
利用波形反演方法, 研究并确定了2004年3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处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深度。 近震波形对震源机制有很好的约束, 而远震体波对于震源深度分辨率很高, 因此综合利用了近震和远震波形数据。 对于近震宽频带波形记录, 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 利用远震直达P波、 pP波和sP波的到时能较好的确定震源深度。 综合利用近震宽频带波形和远震体波波形记录, 反演得出2004年03月24日地震为逆冲型, 震级为MW5.3。 其两个节面分别为: 节面I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分别为147°、 22°、 87°, 节面Ⅱ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分别为 330°、 68°、 91°; 震源深度为(12±2) km, 是一个典型的浅源上地壳地震。 与前震序列对比, 节面Ⅰ是可能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2019年12月26日湖北省应城市发生4.9级地震,地震对震中区域附近村镇建筑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6个乡镇近百个村落的建筑物震害情况调查分析,总结了实心墙砌体结构、空斗墙砌体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震害特点,并从结构布置、施工材料和工艺、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物破坏原因.总结本次地震的震...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字化台网P波波形资料及台湾台网P波初动方向资料,研究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及邻近地区(北纬21~26°,东经115~120°)ML≥58级共5次地震的矩张量解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这次73级地震的矩张量解以双力偶成分为主,是断层面接近NW走向的正断层。断层面的走向与大震前地震的条带分布走向及余震分布显示的破裂图象较相象,震源机制的张应力轴接近水平,近NE走向;压应力轴几乎垂直,近NWW走向,似乎表明这次地震是受菲律海板块向欧亚板块北西向挤压的力源控制。从P轴接近竖直而T轴接近水平来看,发震断层为强烈拉张性正断层,可能还同时存在垂直向上的应力作用。其它4个强震的震源机制解与73级大震的差别较大。这些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复杂性,表明台湾海峡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 0 0 2年 5月 1 5日北京时间 1 1时 46分在台湾苏澳以东海域( 2 4.5°N,1 2 2 .1°E)发生 MS6.5地震。震中距苏澳约 2 5km,距台北约 80 km。据报道 ,福建、浙江部分沿海地区有震感。我们利用 CDSN的 6个台站的数字波形资料初步反演了该震的震源参数 ,结果如下 :最佳双力偶解节面 :走向 1 0 9°,倾角 84°,滑动角 3°;节面 :走向 1 9°,倾角 87°,滑动角 1 74°。应力轴T轴 :本征值 4.8,方位 3 3 4°;仰角 7°;N轴 :本征值 -0 .4,方位 1 68°;仰角 83°;P轴 :本征值 -2 .9,方位 64°;仰角 2°。标准地震矩 :M0 =…  相似文献   

9.
10.
11.
使用区域固定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计算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余震序列的震源谱参数,通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比值和纵、横波位移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波速比。结果显示:1拐角频率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2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67,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结果更接近泊松介质的波速比1.73;2两种方法得到的波速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主震后均处于较低异常水平,最后一个MS5.4余震后,波速比回返升高;3零频极限比值得到的波速比异常形态较明显,在3个MS5.4余震前都呈现出\"降低-回返\"的过程,在回返之后发生最大余震;4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对介质做非弹性衰减校正对两种方法的结果影响不大;5单台波速比与多台波速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李艳娥  陈学忠 《地震》2007,27(4):59-67
根据Andrews谱积分的方法, 采用近震源Brune圆盘模型, 测定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结果表明, 得到辐射能量与震级的关系, 与古登堡-里克特给出的关系基本一致; 地震矩与震级的关系中斜率和截距都小于陈培善等给出的全球结果; 视应力与震级呈半对数线性关系; 在双对数坐标下视应力随地震矩的增加而增加; 地震矩随拐角频率的7次方衰减, 在地震序列的不同阶段各参数的拟合关系斜率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3.
姚安地震序列与大姚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丽芳  刘杰  苏有锦 《地震》2006,26(1):10-18
2000年1月15日在云南省姚安县发生了MS6.5地震, 2003年7月21日和10月16日在云南省大姚县发生了MS6.2、 MS6.1地震。 这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滇中块体, 震中位置相距42.5 km, 构造、 应力背景相似, 但序列类型不同, 时间间隔短。 为深入研究姚安地震和大姚地震序列的特征, 根据昆明区域数字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 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2000年姚安地震和2003年大姚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和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它们的地震矩M0均在1012~1014 N·m, 地震矩与震源半径之间呈线性关系。 应力降随震级变化不明显。 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拐角频率和地震矩的关系式, 利用此关系式可计算出给定地震矩的拐角频率估计值fa, 进而可分析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的时间变化曲线。 姚安地震序列和大姚地震序列实际计算的拐角频率与估计值之差(fc-fa)及应力降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姚安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4.3级和4.6级强余震前均有一个上升-下降过程, 反映余震区应力场有一个增高-下降过程; 大姚地震序列应力降和拐角频率差值在MS≥4.6强余震发生之前均会出现高值异常, 但在MS4.6~4.7地震之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时间短, 在MS6.1地震前出现的高值异常持续较长。 文中结合两个地震的发震构造, 序列类型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On July 25, 1969, anM s 5.9 earthquake shook the Kwangtung Province near Yangjiang, China. Casualties and extensive damage were reported in the epicentral area. The Yangjiang earthquake occurred within the passive margin located along China's southeast coast. This stable continental setting is seismically one of the most quiet regions of China; historic records indicate this earthquake to have been the first devastating one in the area.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is that its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are relatively small in terms of number and magnitude despite the relatively large main shock.Waveforms of long-and short-period teleseismicP and long-period teleseismicSH waves have been modeled to estimate the source parameters for this earthquake. The focal mechanism determined is predominately strike-slip with a small normal component (strike=263°, dip=79°, rake=194°) an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regarding dislocation direction of fissures,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and isoseismals. The average seismic moment is 5.15×1024 dyne-cm and the focal depth is estimated to be 9 km. The earthquak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ather short source-time function and a high stress drop of approximately 380 bars. The observed pattern of the foreshock-main shock-aftershock sequenc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the large stress drop associated with the main shock and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t and near the source. TheP-axis orientation lies roughly NW-SE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observed along the coast of southeast China. This stress orient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W subducting Philippine Sea plate and the SE ward push from central China due to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Indian and Eurasian subcontinents.  相似文献   

15.
2014年2月12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震中位置36.1°N,82.5°E,震源深度约17km,于田地震发生在西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交汇区内,基于远震波形记录反演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此次地震破裂比较集中,滑动主要分布在深部,破裂未出露地表。截至2014年2月23日12时00分,于田MS7.3地震序列中2、3级地震较为丰富,衰减较为正常,b值约为0.7,h值为1.29,等待时间法显示4.5级以上余震遵从线性关系,符合以往主-余型地震的特征。基于由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反演结果和震源参数计算得到的经验关系认为,于田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为应力下调模式,即地震能量的释放可能并不十分完全,这与该地震b值小于2008年于田7.3级、2012年于田6.2级地震的b值相符。  相似文献   

16.
2017年8月9日的新疆精河MS6.6地震是近年来天山北缘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由多条逆冲断层组成的库松木契克断裂带内.由于震源较深、构造形变复杂、区域地震台站相对稀疏,仅根据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和InSAR观测结果等难以直接判定发震构造.本文针对倾滑型地震发展了一种基于区域地震波形的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利用余震作为参考地震进行路径校正,根据主震和参考地震的波形时移差和Pn-Pg到时差分别确定主震在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的破裂尺度,进而推断同震破裂的延展方向和延伸尺度.本文在反演了主震的点源参数后,应用新发展的方法测定了地震的破裂方向性.点源反演结果显示,精河地震是一个发生在中地壳的高角度逆冲地震,矩震级约6.2,质心深度21km,震源持续时间5.5s,两个双力偶节面分别为102°/45°/106°(NP1)和259°/47°/74°(NP2).破裂方向性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的破裂面为南倾的NP1节面,地震沿着破裂起始点向西南方向、向下破裂,总破裂长度约11.5km,其中,沿深度的破裂范围约7km,沿水平的破裂范围约9km,平均破裂速度约2.1km·s-1.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卫星影像等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精河南断层,地震可能只破裂了断层的下段(17~25km),并未破出地表.  相似文献   

17.
汶川8.0级地震前紫坪铺水库小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域和水库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资料,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的2000年1月1日~2008年5月11日紫坪铺水库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前该区域小震活动持续,地震活动水平为M_L2~3,自2005年9月紫坪铺水库蓄水以来,特别是2008年2月地震活动明显增加,但从长期的序列来看,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仍在区域地震活动的正常起伏范围.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近3个月内,中小地震的视应力差值△σ_(app)普遍大于0,计算得到的视应力总大于其拟合值.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于低应力区,而相对较高的视应力差值分布在震中以东地区,局部出现视应力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digital seismic waveform data observed from regional and reservoir seismic networks,the seismicity and source parameters in the Zipingpu reservoir area from January 1,2000 to May 11,2008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are studied. The analysis shows a continuous activ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 0 earthquake. The level of seismic activity was from ML2.0 to ML3.0 in recent years. The impoundment of Zipingpu reservoir started in September 2005 and the obvious increment of seismic activities occurred in February 2008,b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longer time series,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eismic activities do not exceed its range,which means it is still a fluctuation of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ies or tecton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we also studi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nge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region before the great earthquake,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arent stress value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fitted values of apparent stress in the reservoir area in the nearly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that the epicenter of the earthquake is located at a low stress distribution area,and the relatively high apparent stress difference is at the east of the epicenter. Apparent stress increment occurred in local areas.  相似文献   

19.
2014 年2 月12 日新疆于田发生MS7. 3 地震,震中位置36. 1°N、82. 5°E,震源深度约17km,于田地震发生在西昆仑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交汇区内,基于远震波形记录反演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此次地震破裂比较集中,滑动主要分布在深部,破裂未出露地表。截至2014 年2 月23 日12 时00 分,于田MS7. 3 地震序列中2、3 级地震较为丰富,衰减较为正常,b 值约为0. 7,h值为1. 29,等待时间法显示4. 5 级以上余震遵从线性关系,符合以往主-余型地震的特征。基于由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反演结果和震源参数计算得到的经验关系认为,于田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为应力下调模式,即地震能量的释放可能并不十分完全,这与该地震b 值小于2008 年于田MS7. 3、2012 年于田MS6. 2 地震b 值的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20.
王乐洋  席灿 《地球物理学报》2024,67(9):3367-3385
随着机器软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贝叶斯算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贝叶斯的框架下,以采样方式的MCMC方法去求解震源参数问题时,马尔科夫链的收敛对于得到合理正确的震源参数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 MCMC方法的随机步长生成方式,使其随机步长整体符合正态分布;并考虑到初值对马尔科夫链的收敛至关重要,提出以非线性启发式搜索算法结合贝叶斯框架下的MCMC算法共同反演地震震源参数.论文以MPSO算法提供初值,以一组随机生成的值作为对照,针对美浓地震,以GPS位移数据验证了改进MCMC算法在收敛速度上优于原始算法,置信区间更为合理;同时验证了以MPSO为贝叶斯算法提供初值的情况下,不仅克服了启发式搜索算法的不稳定性,且改进算法收敛速度更快.为了验证改进算法能大大缩减采样所需要的次数,拓展本文改进算法在不同类型地震中的应用,本文将改进算法以10万次采样反演了博德鲁姆-科斯Mw6.6倾滑型地震震源参数.反演结果支持博德鲁姆-科斯地震断层为北向倾斜断层,形变场拟合东西方向(EW)均方根误差为1.43 mm,南北方向(SN)均方根误差为3.23 mm,垂直方向均方根误差为9.69 mm,优于大部分同类型已有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