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以\"流水地貌\"为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层次清晰、重点内容突出,以流水地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两个\"探究活动\"和四个\"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后,以表格形式总结该课的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4.
5.
在众多学科中,地理是实现灾害教育的主渠道,这主要是由地理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所决定的。在国家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7—9年级)》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在《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明确规定在初中阶段学生能珍爱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6.
7.
热力环流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中的重要、基础的内容。这一节分为三部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这三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其中大气运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作为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理解大气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几种重要天气系统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人为原因;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举例说明和大胆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增强对环境、能源的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保护环 相似文献
9.
10.
11.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基本理念:以导学稿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构建“生本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压和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出现的类似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模块的学习,参与演示气压分布及合作分析讨论,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掌握简单的问题阐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体会合作的愉悦,收获完成任务的满足感和同学的友谊。 相似文献
13.
14.
一、教学活动1——图例和注记第一步:根据示例,用“Google地图”和“Google翻译”完成下表。 相似文献
15.
16.
“时区”和“日界线”均属于初中地理第2册第二十章“人类共同生括在一个地球上”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前是本章的重点.后是本章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一、猜谜活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投影亚洲政区图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内容,抢答出国家名称及代号,其提示内容采用递进式、间歇式:①在我们亚洲,有个岛国;②面积不大,却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③它和我国一衣带水;④它和我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但也侵略过我国。 相似文献
18.
“长江”是上海市二期课改七年级地理新教材“河流与湖泊”专题中的一节。教材在介绍长江概况之后,重点介绍了长江上、中、下游各段的特点。本课设计力求将学生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掌握本课主要内容,并通过视频和音乐等展示的长江之美油然而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9.
20.
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的源头、入海口,初步学会从景观图片中提取河流的水文信息,列表比较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读图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界限,学会列表比较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比较长江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针对性解决办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长江水文特征的横向比较、上中下游特征及历史与现状的纵向比较,学会选择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