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毛柽柳群落特征及其生态、生理适应性 总被引:18,自引:13,他引:18
对新疆境内柽柳属植物的分布与群落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刚毛柽柳喜盐、耐水湿,多分布在河流两岸、湖沼边缘等地下水位较高、盐分较重的地区,并形成以其为建群种的盐漠;②群落植物组成贫乏,以古地中海退却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地中海至中亚成分为主,多为旱生植物或盐地植物;③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根据群落种类组成与生境相结合的分析结果,将刚毛柽柳群落划分为3大群丛组;④刚毛柽柳对盐碱生境的适应是由于体内具有某些生理调节功能,如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Pro、调控离子通道、调节细胞膜透性、降低水势等多种途径来抵抗水分胁迫,通过根部拒盐、体内耐盐及泌盐腺泌盐来达到耐盐碱的目的;⑤刚毛柽柳盐漠属于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仅具有相对稳定性,要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
3.
青海是我国第—个大湖,这个大湖一向受到中外地理学家们的注意。在考察记述过青海的中外学者中,下述数人的工作最值得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西藏古乡地区的雪崩及其在高山自然地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积雪在重力作用下突然从山坡上滑落与崩塌的现象叫做雪崩。它是高山地区,尤其是气候潮湿多雪的山区一种分布普遍而活动特殊的自然现象,也是上述地区最活跃与最快速的剥蚀营力之一。雪崩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还严重地影响着某些山区的 相似文献
5.
沙坡头地区一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7,他引:18
对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一年生植物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和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光合作用日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沙米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单峰型,其最高峰出现在11:00左右。刺沙蓬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双峰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在9:00有一个峰值,而后在11:00有一个谷值,13:00至15:00出现一天中的最高峰值;而其气孔导度在早7:00是一天中的最高峰值,而后在13:00有一个谷值,其次高峰出现在15:00~ 17:00,与蒸腾作用的日变化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虫实的光合速率只是在早7:00有一较小的高峰,其余时间基本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其蒸腾速率最高峰出现在11:00,气孔导度最高峰出现在9:00~ 11:00,15:00为一天中的最小值,17:00又有所回升,而后开始下降。就3种一年生植物比较而言,在早7:00时光合速率相差不大,随着气温的升高,虫实的光合速率逐渐下降,而沙米和刺沙蓬的光合速率逐渐增高,比虫实的光合速率提高了4~ 6倍。刺沙蓬出现了明显的蒸腾午休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刺沙蓬的叶为肉质叶,它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反应更灵敏,其调控机制变得活跃了,利用蒸腾午休来降低植物水分散失的效率,保证叶片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沙米和虫实的蒸腾速率变化不如刺沙蓬大, 且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仍表现为单峰型, 从这一点来说, 沙米和虫实对干旱环境的反应不如刺沙蓬敏感。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海岸沙丘岩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海南岛海岸沙丘岩的沉积结构与构造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实验分析。研究表明,海岸沙丘岩的沉积构造和结构特征有别于其他海岸沉积类型,既有风成特征,也有成岩作用特征。海岸沙丘岩的形成需要具备物源、气候和水分3个条件,并经历初始沉积物堆积、初步胶结和溶解—沉淀3个形成阶段。海岸沙丘岩具有一定的环境指示意义,即海岸沙丘岩形成于冰后期的相对高海面时期,能指示风力较弱、沙丘固定和湿热的气候条件。近1 000多年来,研究区的季风风向与现代盛行风风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8.
9.
利用海岸线、红树林和近海围塘养殖等多个遥感专题信息产品,从岸线年均变化速率、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南岛1987—2017年的海岸线变化特征,并通过典型岸线类型变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的影响。分析发现:1)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7年的1 655 km增至2017年的1 890 km,其中自然岸线持续减少,人工岸线急剧增长。2)岸线类型多样性降低,倾向性明显;而岸线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7年的237.34增加到2017年的285.0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明显。3)陆海格局变化特征复杂,整体呈向海扩张的态势。多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岸线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塘的开发使红树林湿地遭到侵占,生物岸线减少,港口建设、近海人工岛建设等引起砂质岸线等自然岸线减少。 相似文献
10.
11.
地震对海岸带地貌与沉积有明显影响,1605年海南岛琼山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发生严重陷落事件。对采自东寨港红树林区258 cm柱状岩芯YBL孔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在125 cm附近有明显突变,对应于沉积相从陆向海的转变,125 cm以下岩芯沉积物为暗红棕色陆相沉积,125cm以上为灰色-橄榄灰色海相粉砂沉积。推测该沉积相突变是对海南岛东寨港地震陷落事件响应,结合采样点潮位高程推测1605年琼山地震导致东寨港区域沉陷幅度至少为1.6~1.8 m。 相似文献
12.
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是中国东北内陆盐沼的优势植物,其地下球茎是水禽的主要食物来源,它是退化湿地恢复重建的重要物种。综述了水文、盐碱条件、养分水平等非生物因素和竞争等生物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以期理解扁秆荆三棱的环境适应策略,为扁秆荆三棱的保护利用和退化湿地恢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扁秆荆三棱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生命活动,而在较高的水位条件下,其生物量的积累减少,分配更倾向于地上部分。较低的土壤含盐量有利于扁秆荆三棱的生长,当含盐量超过其耐受范围,扁秆荆三棱的株高、根直径、球茎数、生物量等都显著降低;碱性盐比中性盐对其生长的负面影响更大。由于扁秆荆三棱具有克隆生长习性,其对高养分和异质性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未来研究除了应聚焦环境因素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对扁秆荆三棱生长、分布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还应加强扁秆荆三棱地下根系、球茎和根茎性状的研究;在群落水平上,应重点开展扁杆荆三棱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物种共存机制以及扁秆荆三棱与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东北部海岸沙丘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发育模式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海岸沙丘沉积构造中既有大型交错层理,也具某些区别于内陆沙丘构造的特征,如厚层顶积层的保存及变形层理的普遍存在。 本区海岸沙丘形成于东北季风,沙源来自海滩砂。从海滩后滨向陆地的沙丘类型依次是海岸前丘、横向沙丘和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丘、海岸沙席。其中海岸前丘和沙席为海岸沙丘区别于内陆沙丘的特有类型。本区海岸沙丘的发育开始于3000年前。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Ⅱ多元回归分析与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黄土高原地区227个县的资料为基础,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年均沙尘暴日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带性。从西北向东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加,气候由干旱、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表物质由风成沙、沙黄土向典型黄土和粘黄土过渡,天然植被类型由干旱荒漠、干草原、森林草原、草原森林向落叶阔叶林过渡,自然地理因子的地带性分异导致了沙尘暴的频率按同一方向递减。建立的回归方程表明,地表物质的抗蚀性对沙尘暴的影响较大,年降水量次之,大风日数居第三。通过合理的人类活动增加地表的抗蚀性,可以减低沙尘暴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被学生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因为自然地理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存在的难点较多,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本文把高中阶段自然地理内容拆分成45个知识点,设置4个区分度,划分3个类别,编制调查问卷后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展开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师生对自然地理知识难度的认知总体相当,但学生的认知难度低于老师(即和老师对比,学生认为较容易);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难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中自然地理容易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困难知识点主要集中于程序性知识,但师生认知总体有较大偏差;师生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难度认知总体相当,但存在部分知识难度认知极不吻合。本文依次从知识难度中认知的主体、客体、载体三个方面对师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展开分析。最后对自然地理知识教学的难度调整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幼苗的生理生态特征,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采集南荻根状茎和土壤,在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阳光房内,育苗并培养,待南荻萌发后,将其移植到装有土壤的培养盆中,土壤含水量分别设置为5%、10%、20%、30%、40%和45%(培养盆中的水面刚好没过土壤表面);于2017年3月10日~4月28日,共进行了50 d实验;在实验的第25天和第50天,分别测定了南荻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南荻幼苗的根系活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25天,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南荻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体上在降低,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单峰型变化,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减小,可溶性蛋白含量波动变化;在实验的第50天,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南荻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单峰型变化,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单谷型变化,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波动变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都比第25天的大;在各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第50天南荻幼苗的根系活力都比第25天的低很多,且在土壤含水量为40%的条件下,其根系活力最低,为0.19 mg/(g·h)。与土壤含水量为5%、10%、40%和45%的条件相比,土壤含水量为20%~30%的条件更有利于南荻幼苗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南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分析得出:①近12 a间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2 a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88%,园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较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巴州除未利用土地以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均大于全区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和田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均小于全区的变幅。②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展以牺牲自然荒漠植被为代价,致使绿洲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沙漠化、生境质量下降、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19.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超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生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生态适应性。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两种超旱生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砂和珍珠光合作用受环境变化影响明显,具有一定的可塑性:①在土壤含水量(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好的8月22日,两植物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型。Pn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7.74±0.79)μmol\5m-2\5s-1 和(5.64±0.75)μmol\5m-2\5s-1;Tr也是红砂高于珍珠,日平均分别为(24.38±3.07)mmol\5m-2\5s-1和(15.41±2.01)mmol\5m-2\5s-1;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相反,日平均珍珠大于红砂,分别为0.35 μmol·mmol-1和0.31 μmol·mmol-1。②在SWC、光、温、湿等条件较差的9月28日两植物Pn、Tr日变化呈单峰型,且值明显小于8月22日,而WUE则高于8月22日。通过对两种超旱生植物小枝水势、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特性变化的分析,得出两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气孔和非气孔等多种环境及自身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沙坡头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功能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探讨了沙坡头地区气候要素的年际、年内变化特征,并采用功能谱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气温、降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得出气温年际变化具有8.4a、3.5a和2.8a的周期规律;降水年际变化具有8.4a、5 ̄6a、3.5a和3a的周期性规律。采用交叉功能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气温与降水协同变化机制、周期性及其对人工植被的影响,得出降水和气温组合因子具有10.5a、8.4a、3.5 ̄3.8a的波动周期。为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