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森 《国外铀金地质》1996,13(4):289-296
板状砂岩型铀矿床是美国最大的铀矿资源类型,地下水流的性质和方向一直是该类型矿床最主要的争论点,本文给出了圣胡安盆地上株罗统莫里森组谷段和砂岩段铀成矿期区域地下水域地下水流的定量模拟。  相似文献   

2.
某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光石沟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的含矿岩成因,铀的来源和迁移沉淀机理的讨论,建立了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丁波  刘红旭  张宾  易超  王贵  李平 《矿床地质》2020,39(1):184-195
纳岭沟铀矿床是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发现的一个大型铀矿床。与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不同,纳岭沟铀矿床具有矿体呈板状、似层状产出与铀矿物以铀石为主等特点。文章通过扫描电镜与X衍射等方法对含矿层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砂岩黏土矿物组合类型、相对含量的变化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为该区铀成矿模式与板状矿体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含矿层砂岩中黏土矿物以呈蜂窝状、片絮状产出的蒙脱石为主,其次为呈片状、书页状及蠕虫状产出的高岭石与呈叶片状、花朵状集合体产出的绿泥石,局部可见伊利石与蒙脱石向绿泥石转化而成的绿蒙混层;从二次还原绿色带→矿带与原生带,呈现蒙脱石、绿泥石明显减少,高岭石含量与w(TOC)、CH4明显增加的趋势,说明二次还原绿色带与矿带之间存在Eh-pH突变界面;含矿层经历了弱碱性大气降水(含铀含氧)、酸性流体(有机酸与煤成气)、中-低温碱性热液油气与富Na+、Ca2+的弱碱性流体(盆地卤水)的共同作用,其中弱碱性大气降水与中-低温碱性热液混合而成的碱性-氧化成矿热液与下伏延安组煤系地层演化产生的酸性-还原流体(有机酸与煤成气)在相互接触面上因Eh-pH突变而造成铀石的沉淀,并在Eh-pH突变界面上形成板状矿体。  相似文献   

4.
陈贵华 《铀矿地质》1998,14(2):82-89
本文在剖析国内外富大(超大)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产出特征、成矿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富大陆相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富铀的花岗岩或花岗岩化基底是该类型矿床形成的基础;成矿前多旋回、多阶段的火山喷发是矿床形成的前提;强烈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是矿床形成的关键[1];成矿后相对圈闭的地质环境是可靠的保矿条件。作者应用这一模式解释了国内外一些富大铀矿床(俄罗斯斯特列措夫超大型铀矿床、蒙古多尔诺特超大型铀矿床、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Cu-U-AU-REE超大型矿床及中国460和邹家山富大铀矿床)的产出规律,并与661大型贫矿床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3701铀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介绍3701铀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等研究结果基础上,论述了该矿床的成因。3701铀矿床赋存在L花岗岩体外接触带泥盆系灰岩中。花岗岩的黑云母钾-氩法年龄为318-202Ma,矿床的矿化年龄(沥青铀矿铀-铅法年龄)为65.0—30.75Ma,矿岩时差超过137Ma。矿床的热液矿化特征明显。成矿温度约100—300℃,属中、低温热液矿化。矿床的近矿围岩蚀变较弱。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是多源的,其中硫、碳主要来自围岩,铀、铅主要来自花岗岩。矿液水以大气降水为主。铀背景值较低(3.12ppm)的成矿围岩,汲取了从花岗岩中淋出的含铀水体中的铀。被燕山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加热了的地下水汲取围岩中的铀等成矿物质,在角砾岩带等地段沉淀成矿,因此该矿床属多矿源热液叠加改造成因。在两次铀矿化间隔期间,早期矿体曾遭受地下水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浙江铀矿床主要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其韬 《铀矿地质》2000,16(2):91-98
浙江铀矿资源比较丰富 ,矿床类型较多 ,按成因有沉积 改造型、热液型及淋积型。本文简述各类型铀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7.
浙赣若干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建明  熊韶峰 《铀矿地质》2003,19(5):283-289
本系统介绍了浙赣各类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各类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同位素组成、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以次火山岩体为先导,热液柱(体)为主导所控制的地下水-火山岩成矿体系,是该区火山岩型铀矿成矿的主要模式,并以此对浙赣火山岩地区寻找火山岩型铀矿床提出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8.
460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振强 《辽宁地质》2001,18(1):28-33
460铀矿床是我国华北地台北缘一个有代表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研究对我国北方火山岩型铀矿找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岩石化学、微量元素、铀钍演化、共生与伴生元素、稳定同位素、成矿温度及成矿年龄等方面研究了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矿床的成矿机理,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火山岩型铀矿是我国重要的热液型铀矿类型之一,发育在区域性火山喷发带上的火山盆地内,其成因受构造-岩性岩相-热液循环联合控制,其构造型式能够反映火山岩相和热液蚀变类型,体现火山热液铀矿化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文章将火山岩型铀矿床划分为火山角砾岩筒、次火山岩、密集裂隙带、层间破碎带4种亚类,并详细介绍了每一亚类的成矿特征;根据不同亚类火山岩型铀矿床距离火山热液活动中心由中心向远源方向的铀成矿地质特征,总结了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综合成矿模式,厘定了不同亚类铀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构造、岩性岩相、容矿主岩)、矿化与成因(成矿流体、成矿温度、矿化深度、矿化特征、矿体形态、矿石矿物、伴生元素)、物、化、遥等预测要素,建立了中国火山岩型铀矿预测模型,对火山盆地铀矿找矿实践中针对火山盆地不同部位或环境下选择有效的技术方法手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通过对钱家店铀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钱家店铀矿床为典型的同生沉积后生叠造复成因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床定位受晚白垩世姚家期辫状河道洼地、晚白垩世嫩江期末至古近纪构造反转隆升剥蚀构造窗及浅层含氧含铀水与深部油田还原性流体交替混合地球化学障等地质因素控制。矿床成矿作用历经了同生沉积成矿、油田流体叠加成矿和含氧含铀流体叠加成矿3个阶段。矿床形成年龄为96±14 Ma、67±5 Ma和40±3 Ma。在总结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钱家店铀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川北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指出川北砂岩型铀矿是受古地形、岩相、构造、地球化学环境及热水改造等多因素控制的层控矿床。从成矿机理出发,对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浙西北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剑锋 《铀矿地质》1992,8(4):200-208
  相似文献   

16.
巴丹吉林盆地沙枣泉铀矿床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丹吉林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产地之一。笔者通过沙枣泉地区地质调查、钻探查证和地球化学分析等,对该区铀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重点探讨了沙枣泉铀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依据沙枣泉地区的构造及盆地演化、铀矿化特征、控矿因素和成矿年龄等,认为区内铀成矿具有两阶段特征:即同生预富集矿化阶段和后生氧化改造富集成矿阶段;铀矿体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沉积转化面,产于盆地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向斜凹陷部位。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被认为与低温条件下的油气、微生物作用有关.该成矿机理克服了目前普遍接受的低温成矿机制需要预吸附-浓缩富集U(Ⅵ)而后才能还原以及低温无机还原U(Ⅵ)反应速率慢等缺点.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其成矿模式,综合考虑了U(Ⅵ)、油气的来源与运移方向,同时探讨与铀矿床中球状磁铁矿形成与铀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永飞  傅斌 《矿物学报》1996,16(1):20-27
根据包裹体分析资料和热力学计算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本文研究了江西六二一七花岗岩型铀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对红化(赤铁矿化)与热液铀矿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得到,热液铀矿化形成于中低温、中压、低氧逸度、高流逸度、中性至弱碱性的还原环境。成矿热液中,铀主要呈[UO2(CO3)2]2-和[UO2F4]2-形式迁移,至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沥青铀矿沉淀。红化是矿前期高氧逸度流交代热液对围岩氧化所至,红化蚀变岩石因含有Fe3+,从而有利于热液铀矿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徐村铀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属于与燕山晚期黄梅尖A型花岗岩体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矿石类型多数为长英质砂岩型铀矿石,少数为石英正长岩型铀矿石。文章基于近些年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研究工作,在总结该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铀成矿规律:岩体与地层接触界面形态及构造发育程度是控制铀矿体分布的关键因素;岩体内、外接触带是最有利的赋矿部位;铀成矿与早白垩世晚期侵入的岩浆岩关系密切。进一步探讨了该铀矿床的成矿机理,建立了徐村铀矿床成矿模式,这对丰富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铀成矿理论,进一步探讨黄梅尖地区乃至庐枞盆地NE向A型花岗岩带的铀成矿作用、成矿类型及找矿潜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砂岩铀矿床,特别是产于油气盆地中的砂岩铀矿床是铀矿床的重要类型。油气盆地的完整的补-径-排水动力系统是砂岩铀矿形成的基本动力学条件,但这种\"补\"是通过盆缘山体蚀源区\"补\"还是通过盆地深部流体\"补\",这种\"径\"是沿着砂岩层由高处往低处径流还是由低处向高处径流,以及成矿后的流体是如何排出的,都没有充分的论据进行过论述。砂岩型铀矿成矿物质来源、运移和沉淀富集机理仍是有待解剖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为此,笔者换了个视角,从盆地深部烃源岩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思路,重新思考砂岩铀矿的沉淀富集机理。研究认为,砂岩铀矿床是新构造期渗出成矿作用下的产物,铀及伴生元素来源于盆地深部烃源岩(内源或深源),而不是来源于现代蚀源区(外源或浅源);铀的迁移是在新构造期切层断层发育并成为导矿构造的前提下,在强还原环境中以有机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铀等金属元素,由深部向浅部迁移,而不是在氧化带中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由浅部向深部渗移;铀等元素的沉淀是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具体说是先氧化后还原而形成的,而不是直接由还原作用形成的。最后建立了油气盆地砂岩铀矿床新构造渗出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