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宁维亮  刘守君 《地下水》2002,24(4):215-217
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分析朔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1993年)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对策,以促进朔州市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威海市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本文对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根据开采潜力指数将其分为可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和调减开采区,并就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自亭  刘玉忠 《地下水》2005,27(4):229-231
豫北平原隶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在平原区松散岩类中蕴藏着较丰富的地下水.随着工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逐步升高,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日趋显著.主要论述了浅层含水岩组的特征、水动力条件、开发利用现状及与地下水开采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天然资源量的组成,说明了可采资源量的计算方法,指出有开采潜力区和超采区的分布.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浅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又是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与人类活动和生存息息相关。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在改变和破坏着自然环境的平衡。山东省高青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区内主要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长期以来,不当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诱发了诸如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壤盐碱化、深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山东省高青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和自然环境等情况,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为指导高青县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及有效防范环境地质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卢朝霞  刘冬松 《地下水》1999,21(2):50-51,63
本文主要从济南泉城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入手,对泉城内的岩溶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对传统的开发利用方案作了较大的调整,使泉城内的地下水超采趋势逐减缓,并得以治理,逐步消除超采产生的不良后果并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中盆地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地下水系统,按含水介质的结构组合与空间分布以及地下水循环特征,文章将关中盆地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黄土台塬孔隙-裂隙含水系统、冲积平原孔隙含水系统、秦岭山前洪 积平原孔隙含水系统、渭北岩溶含水系统及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共5个亚系统和26个更次一级的子系统。在研究 各子系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地下水资源污染与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宏观调配不够;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方面。 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5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河子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市区地下水位一直在持续下降,对目前持续下降的市区地下水的开发状况应如何看待,作者对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提出新的评价底限,意在抛砖引玉,吸引同仁对如何贯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8.
剖析了东丽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管理手段和措施,针对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提出建立地下水良性循环系统,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等,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淮北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 ,建立了淮北市双含水层系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引入准三维流数学模型进行地下水动态预报及建立地下水管理模型。用线性规划模型提出淮北市地下水资源的最佳管理方案。最后提出开展地下水回灌研究、建立岩溶含水层地下水库、限制发展耗水型工业及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按地下水系统及行政区划分析了三江平原各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资源量及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做到科学有序、合理开采.  相似文献   

11.
渭南市地下水资源潜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菊亚 《地下水》2002,24(3):136-137
本文对陕西渭南市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采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采潜力区及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倩 《地下水》2008,30(2):43-47
采用针对安徽省1956-2006年系列新资料,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对区内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对地下水资源利用前景进行预测,并对地下水资源管理提出建议,成果为区域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济宁地区北部赋存有较丰富的岩溶地下水,目前已纳入当地开发利用规划。为防止过量开采引发不良环境地质问题,对该岩溶系统的资源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价。在查明济宁地区北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水量均衡法与数值模拟法对该区岩溶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地下水资源潜力模数,该区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王发信  柏菊 《地下水》2014,(5):51-53
利用淮北平原180个浅层地下水观测点实测埋深资料,在绘制区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枯水年、丰水年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各年型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特点,同时对大埋深站点分布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为2.48 m,且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结论,可为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二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临汾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临汾市地下水开发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提出了临汾市地下水的开发规划。  相似文献   

16.
林权华 《贵州地质》2009,26(3):199-202
安顺市区内煤矿资源量较大,全市煤炭资源总量为197.25亿吨,但分布极不均衡,就行政区划而言,北部的普定县资源最好,其次为西秀区、镇宁县、平坝县,而南部的紫云县煤炭资源最少,煤炭资源量及质量皆呈现“北好南差”的分布特点,煤层主要赋存在龙潭组、吴家坪组等少数几个层位中。  相似文献   

17.
刘进  许光泉  梁修雨 《地下水》2009,31(6):18-21,62
以淮北平原75个潜水水样为例,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探讨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性。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A、B、C三类即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A类主要分布在涡阳县、蒙城县、泗县和五河县,B类主要分布在亳州市、宿州市、灵璧县和淮北市,C类主要分布在宿州市东部、淮北市南部。通过逐步判别分析仅需6个指标(EC、氨氮、NO2^-~N、F、余氯和Mn)就可以反应整体水质的空间差异性,具有92.7%的正确率,达到指标降维和正确判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州市属于典型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孔隙水水文地质区.该地区具有咸、淡两种水体共存的独特水环境特征,淡水天然的水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和脆弱.由于持续开采地下水,使该区域地下水的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德州市1996-2007年的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论述了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分析研究了浅层地下水的水质演化.结果表明:在开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浅层地下水水质不断演化,其中变化比较明显的水质指标是总硬度、矿化度和Cl-等.在区内齐河县、夏津县的苏留庄等一带,水动力场的变化导致地下水的矿化作用减弱,浅层地下水的矿化度、总硬度有所降低,水质趋向淡化.在宁津县、禹城市的张庄乡等一带,水动力场的变化导致地下水的矿化作用增强,浅层地下水的矿化度、总硬度明显升高,水质持续咸化.针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演化趋势,提出了使微咸水逐渐向淡水方向演化的水质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淮北平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永玉 《地下水》2012,(1):9-11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影响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对研究区域水量转化和水量平衡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受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地下水埋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所推求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就会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观测的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水位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求了不同降雨量等级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研究表明,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符合指数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变动的条件下符合伽玛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