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疏浚淤泥具有体量大、含水率高、强度低的特点,研究经济高效的复合固化剂可有效解决淤泥占用场地、污染环境的问题,推动资源化利用。本文以水泥为主固化剂,开展淤泥改性路基土的试验研究。通过单掺试验筛选主要添加剂,分析固化剂掺量对改性路基土的含水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CBR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粉煤灰和废渣均能有效提高改性土强度,但粉煤灰对降低含水率效果欠佳,大量使用会形成层片状结构。综合CBR值、压实度和价格指标,考虑含水率,获得复合固化剂最佳配比为水泥5%、粉煤灰6%、废渣50%、早强剂0.5%,该固化剂有效改善原料土的致密结构,形成骨架,构建疏水通道,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用粉喷桩加固深厚淤泥区地基的工程较多,效果良好。本文针对这一客观实际,运用有效力理论和固结理论,对复合地基加固设计中下卧层强度验算和沉降计算两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得出其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针对京珠高速公路漯周界K421+642-K421+975段路基病害问题,采用干拌水泥碎石桩予以加固。为了研究其加固效果,现场试验段分为5个区,每区6根桩,桩长6m,成孔直径150mm,桩间距1m×1m,重锤120kg,每个区桩的每层虚填料高度、夯击次数不同。通过载荷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每层虚填料高度小于40cm,夯击7次时,桩体达到密实状态,单桩承载力极限值达到400kPa,满足设计要求;通过静力触探、瑞利波测试及室内试验对比,分析加固前后路基土的变化,发现加固后路基含水量降低,路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得到改善。运行路基没有再出现唧泥、翻浆、路面病害等问题。上述分析和治理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病害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粉喷桩加固软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根据粉喷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资料 ,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基进行了地基承载力、孔隙水压力、粉喷桩桩身轴力、桩土应力比、变形模量等的分析和研究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粉喷桩加固软基的特性 ,为粉喷桩的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市城区道路正在快速建设之中,有几条道路局部路段的路基处于淤泥质土、淤泥等软土之上。如何对软土路基进行加固处理是关系到市政道路建成后质量问题,笔者就粉喷桩对软土路基加固处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针对采用\"预应力管桩+钢筋混凝土板\"的桩筏结构加固处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深厚淤泥地基,选择两处过渡段开展现场试验,基于实测结果分析桥台地基土的侧向位移和孔隙水压力、桩筏结构的沉降、桥台基桩的弯矩和侧向位移的变化特点及其产生原因,研究过渡段打入管桩对邻近桥台地基的影响、靠近过渡段的路基填土对桩筏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台后路基填土对桥台基桩的侧向影响。结果表明:过渡段打入管桩会挤压邻近的桥台地基,若不采取其他措施,宜等管桩全部打完5个月后再开始钻进靠近管桩的桥台冲孔灌注桩孔;靠近过渡段的路基填土使桩筏结构先上浮然后不均匀下沉;采用桩筏结构对过渡段的淤泥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后,台后路基填土仍会使下卧淤泥侧向移动而挤压桥台基桩,使桥台基桩偏移。 相似文献
8.
9.
根据某高速公路南店村大桥地基因淤泥质土含水量大于30%而承载力低的实际情况,采用石灰粉喷桩,加固处理南店村大桥桥台软基。根据开挖与动测结果,满足桥台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的要求。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施工方便、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钻孔埋管注盐法整治季节冻土区路基冻害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季节冻土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段路基冻害为背景,通过选取典型冻害断面,从水分、温度和土性三个方面分析了环湖段路基冻害成因。根据路基病害处理中成熟应用的注浆和注盐法,提出采用钻孔埋管注盐法整治路基病害技术,通过现场冻胀观测,检验注盐法整治路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环湖段路基冻害主要是由于路基土体内存在一层低液限低渗透性的粉质黏土,黏粒含量高,含水率大,冻深最大为1.5 m,粉质黏土层冻结,引起路基冻胀。结合现场试验段,对用盐量、盐的成分、施工工艺与参数提出合理的施工建议。现场冻胀监测表明,钻孔埋管注盐段路基的冻胀量明显降低,可用于季节冻土区路基冻害的整治治理。 相似文献
14.
15.
以新建杭绍台铁路通过浙江嵊州及新昌硅藻土地区为研究背景,基于单桩静载、边坡降雨、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基床原位激振等现场试验,研究了不同桩型加固硅藻土地基的适宜性、降雨条件下硅藻土边坡变形特性和防护措施、硅藻土桩筏复合地基特性以及基床动力特性。结果表明:CFG桩、素混凝土桩及钢筋混凝土桩适用于硅藻土地基加固,而螺杆桩由于存在挤土效应、高压旋喷桩成桩效果较差不适用;干湿循环作用下硅藻土自然边坡易形成网状裂隙导致浅层稳定性不足,拱形骨架对硅藻土边坡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而锚杆框架梁由于钻孔施工易导致硅藻土软化,不适用于硅藻土边坡防护;CFG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能够满足硅藻土路基变形控制要求,且素混凝土桩筏结构整体性更好;基床结构中设置毛细防排水板具有良好的防排水效果,保证了水份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对基床和硅藻土地基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沉降变形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of ground temperature and roadway settlement observ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embankments over permafrost along the Qinghai-Tibetan Railwa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of frost process on the roadway surface from that on the natural ground surface, the changes of permafrost table under the roadway embankment, and the peculiarities of roadway settlement. Analyses of the test results show : 1)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reezing indexes between the roadway surfaces and the natural ground surfaces a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thawing indexes for all the test sections; 2) Since the measures of permafrost protection were taken, the permafrost tables under the embankments have raised after the roadway was constructed. The minimum is about 0.4 m and the maximum is 1.2 m; 3) the settlements of the roadway are mainly from the compression and creep of the icerich frozen soils under the original permafrost tables and the maximum has reached 6 ~ 8 cm during the first year after the embankments were constructed. Moreover, concerning the processes of roadway settlemen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embankments has no obvious trend of attenuation at present. Especially,for the roadway with high embankments, the settlement may reach a remarkable value and much consideration must be given for this problem. 相似文献
17.
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是一种新型淤泥脱水固结技术,尚未开展有关的现场试验研究。以白洋淀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间歇式温致相变汽化发生器联合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淤泥脱水固结的现场试验,从热动力学和渗透固结理论方面阐述了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的技术原理,并将处理效果与常规真空预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底泥的固结沉降,体积压缩率约为常规真空预压的3倍,底泥含水率为34.59%,较常规真空预压降低了18.6%,十字板强度提高了约2倍,处理61 d后的固结度达83.3%~85.4%,但处理后的底泥表面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在平面上表现为距增温装置越远,沉降量越小。根据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理论,距离增温装置越近,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越快,当停止增温加热时,孔隙水压力产生了明显的回弹现象,距离增温装置越近,回弹量越大,这主要与增温装置的埋设深度、加载时长和温度加载模式有关。同时,根据底泥含水率和沉降变化规律,初步厘定了该增温装置的有效半径为2~3 m。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武广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典型断面现场动测为工程背景,基于FLAC3D软件建立了相邻2个转向架荷载下的无砟轨道路基三维有限差分模型,采用激振力函数模拟列车的动荷载作用.将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并用该模型分析了无砟轨道路基的动应力特性.实测和模拟结果表明:基床表层顶面轨下位置动应力响应比中线处大;动应力响应在基床表层范围内最为强烈且衰减较快;列车荷载速度对动应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粉喷桩工程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对水泥加固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现场开展了粉喷桩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试验, 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桩土应力比及单桩荷载传递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果, 这些结果对粉喷桩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