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填料下钱塘江古海塘塘背土压力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钱塘江古海塘外倾问题,结合现场试验,分别对气泡混合轻质土(以下称为轻质土)、原状土和页岩陶粒等3种不同填筑材料下古海塘塘背土压力进行了观测,分析了土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合力作用点的位置,并对3种不同填筑材料的减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压力呈中间大、两端小,在塘背中部存在着不同程度褶曲的非线性分布;土压力合力作用点在0.42~0.49倍墙高处,较理论计算的合力作用点位置有所上移;采用轻质土作为填料时,其产生的塘背土压力和倾覆力矩较原状土分别减少33.1%和41.4%,是一种有效的古海塘塘背土压力的减载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0年以来钱塘江河口海宁古海塘塘前滩地地形精细化监测资料,结合河口洪水、潮汐以及宏观河床地形等资料数据,分析了古海塘塘前滩地冲刷机理。结果表明:(1)古海塘所在的强涌潮河段,潮强流急、河床冲淤变化剧烈,年际河床呈现丰冲枯淤,年内呈现洪冲枯淤、大潮期或冲或淤的特征;(2)塘前滩地高程对洪潮动力响应复杂,其中大缺口河段位于潮水上溯顶冲河段,塘前滩地以潮水冲刷为主,最低高程出现在梅汛后的秋季大潮期,洪水对该段滩地的影响主要是梅汛期冲刷河槽,江道容积越大,进而潮动力越强滩地冲刷越剧烈;尖山河段塘前滩地以洪水冲刷为主,梅汛期后的大潮期亦有一定的冲刷。成果揭示了塘前滩地高程对洪潮动力宏观层面的响应机理和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4.
5.
针对高强(每延米纵、横向极限抗拉强度≥300 kN/m)玻纤格栅软基加固荷载传递机理问题,结合季节性\"低温区\"(冬季漫长,最低气温-30℃)某高速铁路DK369+335.13~DK369+795.53标段(采取\"CFG桩+土工格栅+水泥级配碎石\"软土地基处理方式)300 d现场试验实测数据,研究了高强玻纤格栅软基加固作用下路基的变形、应力变化、桩土应力比和格栅受力特点。结果表明:地基沉降、桩土应力和格栅应变主要发生在填土期,随荷载试件效应累计速率较快;双层高强玻纤格栅因刚度较大,抗力能力强,承担上覆土时具有\"驾驭效应\",和水泥级配碎石一起协同工作,桩、土之间的应力更加均匀,共同承担上部荷载;恒载期高强玻纤格抵抗冻土及雨、雪产生的附加荷载效应较好,侧面验证了其在季节性低温区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粉喷桩加固软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根据粉喷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资料 ,对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基进行了地基承载力、孔隙水压力、粉喷桩桩身轴力、桩土应力比、变形模量等的分析和研究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粉喷桩加固软基的特性 ,为粉喷桩的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层软基加固处理方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软土地区既有铁路线旁修建复线时,为控制施工期沉降与工后沉降,保证既有线路与新建线路的稳定性,对新建复线的深层软基加固区,通过现场试验采用6种方法分7个观察项目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沉降分析、稳定分析或是对既有线的影响分析,用粉喷桩加固地基比用砂井、插塑板及土工布加固地基均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性,相对来说短而密的粉喷桩较长而疏的粉喷桩加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基床现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地掌握高速铁路路基的动态特性与累积变形特性是对其进行合理设计的基础。结合达成线的建设,修建了路基试验段,埋设测试元件,使用新型的ZSS50循环加载设备,对试验段路基进行了现场循环加载试验研究,模拟了不同轴重列车的动力作用,分析了路基的动态特性及沉降规律。测试结果表明:路基的动态指标及工后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列车轴重对路基的动态特性影响显著;路基面动态响应沿横向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轨下位置最大,轨枕端部位置次之,线路中线处最小,总体上呈马鞍形分布;动态响应随路基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基床表层范围内衰减较快;ZSS50循环加载设备 可准确模拟不同轴重、不同时速列车对线路的动力作用,且操作简单、坚固耐用,是研究铁路轨道及路基动态特性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9.
PCC桩加固铁路软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路相对于公路对承载力和沉降控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技术首次在南京南站联络线铁路工程中应用,为了研究PCC桩加固铁路路基的工作特性,开展了PCC桩加固铁路软土地基的现场检测与监测试验研究。现场检测包含静载试验、低应变检测和开挖检测。现场监测内容为:桩土应力、地基和路堤水平位移、表面沉降、分层沉降、土工格栅张力、孔隙水压力等。质量检测结果表明,PCC桩施工质量良好,承载力达到铁路地基设计要求。现场监测表明,地基沉降在填土结束后3个月稳定,最大水平位移为13 mm,路基沉降稳定快,水平位移小,路堤稳定性高,能满足铁路严格控制沉降和快速施工的要求。研究成果对PCC桩复合地基加固铁路地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围涂工程的海堤直接坐落在软土地基上,致使地基土受到挤淤、排水固结,产生了较大的沉降量。当前计算海堤沉降基本上按照规范规定以分层沉降总和法为主,辅以软土修正系数,对工后沉降要求结合固结计算和类似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对不同的设计人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计算误差。如何准确判断海积软土在海堤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往往是堤防建造和围海造地等重大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研究海积软土的变形特性,在室内试验和实测沉降的基础上,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实际的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的模拟,认为采用粘性土弹塑性模型对堤坝沉降变形进行平面应变情况的模拟,沉降模拟跟实测比较接近,并能很好地模拟工后沉降,能解决由经验判断产生的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CFG短桩复事地基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列举了2个具体的工程实例,经过实践验证该技术是一项省钱、施工质量容易得到保证且能满足复合地基承载力及最终沉降量要求的新技术。探讨了CFG短桩复合地基设计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产提出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对黄陵岩体古隆升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松林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4,27(1):52-58
采用矿物化学分析和角闪石全铝压力计方法,得到黄陵岩体中黄陵庙花岗闪长岩和三斗坪英云闪长岩的结晶压力为4.23×108 Pa和4.60×108 Pa,对应的侵位深度为14.6 km和15.8 km;结合已有的岩石年龄资料,可以得到新元古代黄陵岩体的古隆升速率约为0.09 km/Ma.结果表明,黄陵岩体在形成过程中,基底伴随有缓慢的隆升剥露. 相似文献
14.
位于上海浦东地区的越江隧道顶管工作井施工基坑距黄浦江防风墙45m,距煤气公司煤气井仪表室1.20m。基坑开挖底界(深度32.45m)为场地内第⑦土层承压含水层顶部(静止水位-6.40m)。为保证基坑施工及临近建筑物的安全,避免基坑降水造成砂土流失而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在降水井的施工中,根据含水介质的颗粒级配选择相应规格的过滤砂作为过滤层填料,并保证过滤层具有一定的厚度,使降水时的含砂量控制在1/10万以下;采用非稳定流控制水位跟踪作业降水法,尽量减少基坑降水的影响范围,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潜水含水层中近河基坑工程降水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潜水含水层中的近河基坑工程,运用行标JGJ 120—99规程中的有关公式,根据稳定流理论,采用管井井点进行降水设计。通过实例计算,讨论了规程中管井单井涌水量及基坑中某点水位降深计算公式的适用性及局限性,并对相关计算公式进行了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20.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通过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不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比较适宜的设计方法 ,并提出其沉降计算公式和加固效果检测方式 ,并将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灵活应用于补桩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