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对许多剪切带中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研究后,提出了这种类型矿床形成的三阶段成矿模式。剪切带中的金矿就是由这三个阶段连续演化的最终产物。这三阶段模式的划分是:早期阶段为含金硫化物的形成阶段。并可进一步分两个幕。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大量毒砂形成,金呈固溶体产出。中期阶段为金呈矿物产出阶段,也可分两个幕,这阶段的特点是形成砂糖状石英,金呈矿物产出。晚期阶段(第五幕)的最大特点是形成块金。金矿的形成是变形作用和热液作用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许多产有含金石英脉剪切带的研究,提出了三期成矿模式。这三个期次表现为,随着剪切带的演化,其金含量逐步递增.早期可分为两个连续阶段,表现为狭义剪切带的发育,形成以糜棱岩为特征的构造带,这种构造后来成为热液流体的通道。早期金固结在硫化物晶格中,呈显微金。中期也分为两个阶段,此时剪切带产生张裂隙,为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空间。由于早期含金硫化物的分解,出现了细粒的明金。晚期为脆性变形,可以在早期或中期构造带上叠加发育。这一时期早期金矿化原地再活化,出现粒径数毫米的块金。 相似文献
3.
4.
5.
加拿大、西澳、印度和津巴布韦前塞武地盾区,法国海西、前海西基底及新西兰中生代片岩中金矿床的构造研究表明剪切带对金矿床的定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模式把剪切带看作是金矿化发育及金富集的一个整体,都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第一幕为应力阶段。变形集中,形成了片岩和糜棱岩,给热液开辟道路。变形和 相似文献
6.
7.
8.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种重要的金矿床类型,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是金元素活化迁移过程之一,导致含金动力变质热液形成,中浅层次的韧脆性剪变形区是金元素聚集成矿部位;韧性剪切带的不同变形层次及其人断层岩类型制约着金矿化类型,剪切带型金矿床具有成矿滞后,空间规模差异,物源指示差异,韧性变形强度与金元素含量呈反相关等特征,长期演化的韧性剪切带是剪切带金矿床形成并导致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形成大型金矿床的有利条件,也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含金石英脉的剪切带的研究,我们提出一种石英脉型的三阶段成矿模型。这些阶段表明:随着剪切带的演化,金含量逐渐增加,这三个阶段为:形成“不可见”金的早期阶段,形成细粒金的中期阶段和形成金粒的第三阶段。早期阶段是一种广义的剪切带发展阶段,由两个分阶段组成,该阶段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构造糜棱岩,这种构造带就成了后来的热液活动的通道,在岩石形变和热液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这种构造中的岩石经历了一种矿化作用,但还决定于原岩的成分。矿化作用的强度向着这种构造的中心方向逐渐增加,而构造活动中心位置正是发生强烈硅化和硫化物化的场所。在第一分阶段中金位于磁黄铁矿的晶格中(金含量高达30ppm)磁黄铁矿呈浸染状分布于整个构造带之中。在第二分阶段,在构造中心处的黄铁矿—白铁矿不够稳定,从其中析出的金便进入局部富含铁的硫化物晶格中:如黄铁矿、毒砂(其中金的百分重量比高达1.6wt%)和辉铁锑矿。在中间阶段中(该阶段也由两个连续的分阶段组成),在这些剪切带中产生了一些连续的裂缝,在其中形成了一些乳白色石英的石英脉和透镜体。由于后继的构造活动。这些石英脉又会碎裂,形成石英微粒,为金矿化提供了“容器”。本文中所说的含金石英脉就是这一阶段特有的产物。其特点是由于早期阶段的含金硫化物不稳定而产生了可见的自然金。一般说来,这种金颗粒非常细(只有几个微米)而且不含银。在一些脆弱的区域里,在早期的或者中期阶段形成的构造中可以出现第三阶段即第五个分阶段。它相当于一个裂隙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形成了网状石英脉或是石英和碳酸盐脉,引起早期阶段含金矿化物中矿物的重新运移。这种重新运移作用形成了粒状的金,其大小有几个毫米,而且富含银(即银金矿)。 相似文献
10.
剪切带构造成矿动力机制与模式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动力学是确定系统演化和最终结果的关键,系统动力学是了解复杂系统的一种构模方法,主要用于处理关于系统行为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动力学主要指剪切带构造动力对成矿系统过程的启动、运行机制,以及成矿物质的运动学、几何学特征的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成矿过程、聚矿能力和成矿产物之差异。文章着重从剪切带构造成矿动力机制和模式等方面进行阐释,强调构造和流体对成矿的重要性,阐述了“断裂阀地震泵吸周期性破裂愈合”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动力机制,提出了动力系统分析模式并综合了数值分析模式,明确指出成矿系统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是动力系统分析和数值分析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定性综合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是成矿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以法国中央地块北部的金矿床为例,提出一种模式来解释某些剪切带矿床中金矿化的发育及其变化。这些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肉眼看不到金,中间阶段为细粒金,而晚期阶段为块金。即表现出随着剪切带的演变,金含量逐渐增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以河南西峡石板沟金矿为例,选择了一条控矿剪切带,对其中成矿地段的近矿蚀变岩和非成矿地段糜棱岩进行了系统的采样,探讨了二者在流体-岩石反应及岩石质量平衡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剪切带中矿化地段蚀变岩其岩石体积总是扩容的,非矿化地段糜棱岩在变形过程中体积是损失的。矿化地段蚀变岩活性元素(K、Na、Si)总体呈被带入趋势,非矿化地段糜棱岩活性元素总体呈迁出趋势,糜棱岩的流体岩石率(Nu为93.68—468.40)远大于蚀变岩的流体岩石率(Nc(Ⅳ)s为36.11-216.67),剪切带中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富集与损失是渗透性流体带入、带出,岩石的体积损失与扩容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黔东南剪切带金矿的分布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对黔东南地区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该区金矿的成矿作用过程与剪切构造作用有关;指出隐伏东西向构造控制着矿田成矿田级矿化区的分布,北东-北北东向等构造与东西向构造的交汇控制着矿床的分布,褶皱加断裂组合的脆性构造变形主要控制脉型金矿的产出,中深部过渡型剪切变形则控制着细脉、网脉状金矿;探讨了金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进而建立了该区剪切带金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36
首次提出了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概念,明确指出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网络性、同源共生性、分带过渡性及最优化结构等特性,而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特性;重点确定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特征参数,分析系统结构,提出将系统集约化程度、有序度和自组织性等系统特征参数作为判断其聚矿功能的定量指标,解析成矿系统结构和聚矿功能;阐明了剪切带构造成矿系统研究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阴山中段剪切带类型及金矿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政平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3):457-462
阴山中段克拉通内发育了三条大规模近东西向剪切变形带,它们是不同构造层次下多期活动的综合产物,依据构造变形时所处的温度条件,运动方式以及构造岩特征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高温顺层韧性剪带,中高温逆冲韧性剪切占低温平移脆-韧性剪切带,低温脆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8.
19.
韧性剪切带中金成矿机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孙胜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5,19(4):375-381
韧性剪切带中金成矿的研究已涉及到不同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剪切带有利于金富集成矿有四个方面:(1)剪切带作为金由深至浅迁移的通道;(2)剪切作用形成了有利于金富集的构造;(3)剪切过程有利于水—岩反应,形成有利于金富集的物理—化学环境;(4)剪切应力可使低应力载金矿物发生富集作用。此外,剪切带中常、微量组分的定量研究以及剪切作用的实验模似研究,是当前研究剪切带中金成矿机理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林文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3,(1)
剪切带深断裂往往是韧性-脆性(或压性-张性)断裂作用同时伴生的一种剪切变形-变质构造变动。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相伴随,金矿床严格分布于剪切带内。由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控制着成矿热液的产生和强大构造应力的负荷,促进了剪切带内金矿源层中元素产生溶解、迁移、沉淀和再分配而成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