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糜棱岩的显微变形机制有粒间滑动、粒内滑动、位错及其滑移和蠕变、应变的局部恢复等。石英丰富的韧性变形和位错特征以及长石的脆一弹性变形说明糜棱岩形成于绿片岩相条件,变形时的温度约为300-350℃。石英塑性变形处于重结晶一软化阶段和热加工一恢复阶段。由位错密度和动态重结晶颗粒粒径计算了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分别为56.8-99.7MPa,(0.35-1.61)×10-13s-1和175.8-406.9MPa,(0.7-7.2)×10-12s-1,二者较大的差值表明糜棱岩是缓慢上升至地表的,这一结论与应变局部恢复现象一致。该韧性剪切带是闽粤沿海早白垩世末碰撞造山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系统的有限应变测量的基础上,对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东山段剪切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变形石英显微亚结构。(动态重结晶颗粒)估算了剪切带内古应力并(σ—σ_3):通过对剪切变形能密度分布W(x)格离散化计算,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近方法,获得了剪切热数值解:最后总结了研究地区剪切变形,剪切加热与动热成岩成矿作用的相对时空关系以及长乐—南澳断裂域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走滑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位移而不是剪切位移。 相似文献
4.
长乐-南澳构造带变质变形期次划分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乐-南澳构造带中发育有晚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晚期及早白垩世等3个不同时期的变质变形侵入岩。不同期次侵入岩具有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根据糜棱岩的空间分布、糜棱叶理的切割关系等,表明构造带在中生代发生了3期韧性剪切变形及相关的动力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右行-推覆韧性剪切,具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构造层次长石相... 相似文献
5.
长乐-南澳构造带内的岩浆混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乐—南澳构造带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形成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质构造现象,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其中的一类,通过对大量野外资料的分析,将岩浆混合作用划分为3个不同阶段,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各个阶段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机制,对进一步研究该构造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发育的一条大型的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发育糜棱岩、超糜棱岩以及强直片麻岩等强变形岩石。通过对剪切带内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剪切带的位移量计算、石英的分维数计算、石英颗粒的差异应力以及应变速率的估算等多种方法分析结果显示: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位移量为38.3~41.1km;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边界统计数据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6,动态重结晶颗粒边界具有统计意义上的自相似性;分维数为1.207~1.302之间,从剪切带的核部向边部,颗粒粒径和分维值的变化是逐渐变大的。石英的分维值反映出石英的动态重结晶与剪切带密切相关,变质变形由剪切带核部向边部逐渐减弱。桐柏杂岩北界剪切带的差异应力值为23.583~46.983 MPa之间,应变速率为1.70×10~(-11)~9.74×10~(-11)s~(-1)。通过对比剪切带内动态重结晶石英颗粒的粒径、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可以发现,差异应力与应变速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都随着从剪切带的核部到边部慢慢变小;而石英的粒径则与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表现出负相关性,从剪切带核部到边部,随着石英粒径的变大,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变小。差异应力越大,导致石英颗粒的受力强度越大,变形越强,表现出来的就是应变速率越强。从显微构造变形角度来研究认识该剪切带,对揭示桐柏—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乐-南澳韧性剪切带可能是在碰撞造山缝合带基础上发育的,其走滑特性严格受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过程中碰撞动力学的制约。岩石韧性组构和糜棱岩变形的微构造研究表明,碰撞前期走滑为左行。在早白垩世晚期(100-120Ma)的主碰撞期和以伸展作用为主的碰撞后期,该带以右行为主,这种右行走滑一直持续至今。发育韧性剪切带的闽台微大陆(或称平潭-东山带)原始位置可能比现今更靠南,这是属于几百公里的漂移 相似文献
8.
9.
10.
长乐-南澳构造带火成岩类多年来备受国内外地学界关注和瞩目,但对其构造环境的认识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通过分析构造带燕山期(J-K)火成岩类的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及其TTG岩石组合等,讨论厘定构造带的构造性质与岩浆源区.据构造带花岗岩类岩石结构构造特征、锆石SHRIMP U-Pb与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测年结果集中分布于200~191Ma、155~97Ma与84~69Ma三个区间,暗示构造带燕山期(J-K)岩浆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侏罗世(J1),以片麻岩类与糜棱岩类为主;(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片麻状花岗岩类占优势;(3)晚白垩世(K2),出现大量的晶洞花岗岩类与脉岩类.采用O'Connor An-Ab-Or标准矿物分类方案识别TTG岩石组合获知,早侏罗世(J1)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时,构造带存在TTG岩石组合;晚白垩世(K2)时,构造带TTG岩石组合消失,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TTG岩石组合以钙性(C)和中钾钙碱性(MKCA)为主,显示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Tdj),具大陆边缘弧花岗岩(CAG)的特征,由此可推断长乐-南澳构造带燕山期(J-K)构造性质为主动大陆边缘弧.构造带发育两类成因机制的TTG岩石组合,分别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具镁安山质(MA)性质的TTG岩浆来源于玄武质洋壳的脱水融熔,具正常安山质(A)性质的TTG岩浆来源于陆壳底部玄武质岩石的局部熔融. 相似文献
11.
石灰沟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发带是经仑中带多条北西向区域韧性剪切带之一,规模宏伟、切割深度较大、多期活动相控岩控矿作用明显,并在区域构造分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剪切带主期变形属于 为形环境相当于中一深构造层次,其表现NW向左行逆冲位移。在印支期又经历了右行脆性复活。这些均揭示了东昆仑中带海西-印支期具北西向构造的发育历史,同时亦说明了该类韧性剪切带在地质构造及矿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昆仑中部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新元古代、加里东末期和晚海西期3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的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海西期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指出东昆中晚海西期的碰撞缝合带是不同陆块间斜向碰撞形成的转换挤压带。 相似文献
14.
长乐-东山构造-岩浆带中北段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复杂的构造变形中甄别出岩浆岩的塑性流动变形,与韧性和脆-韧性变形区别,力争还原长乐—泉州沿海一带地质构造的真实面目,并探讨了该带的活动时间和构造属性。另外还对该带长期争论的澳角群进行了初步的分解,锆石SHRIMP测年数据也反映了平潭南务里一带变质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存在元古宙的古陆块,随后至少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4期构造热事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加里东基底岩石为正变质岩;印支,燕山期盖层石有正变质岩,也有负变质岩。从加里东→印支,燕山期,SiO2含量从低到高,FeO+MgO+CaO+TiO2含量由高到低呈现规律性变化,稀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加里东斯基底岩石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轻度分异,Eu正异常,为 相似文献
16.
长乐—南澳构造带是福建东部一条至关重要的构造带,近年来,在带中多处发现辉长岩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化学的混合作用形成各种岩浆混合岩。通过对东庄岩体二长花岗岩和辉长闪长岩进行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二者年龄分别为(110.8±0.5) Ma、(105.2±0.9) Ma,为东庄岩体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年代学证据。东庄岩浆混合岩与石帽山群双峰式火山岩的岩石组合相似,形成时代相同,是该时期岩浆活动的2种不同表现方式,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林文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3,(1)
剪切带深断裂往往是韧性-脆性(或压性-张性)断裂作用同时伴生的一种剪切变形-变质构造变动。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相伴随,金矿床严格分布于剪切带内。由于剪切变形-变质作用控制着成矿热液的产生和强大构造应力的负荷,促进了剪切带内金矿源层中元素产生溶解、迁移、沉淀和再分配而成矿。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