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了低聚古罗糖醛酸的数均分子量。结果表明:DNS比色法可直接测定低聚古罗糖醛酸的数均分子量,以麦芽糖和古罗糖醛酸标准三糖分别作为标准品,其测定结果相近,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HPGPC法简便易行,可通过测定低聚古罗糖醛酸的重均分子量(Mw)和分子量分布宽度D间接计算数均分子量,该法测定结果与前者结果相比有较大差别,可能与2种方法使用的标准品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将青岛产幼生和成熟期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提取分离得到多糖,经<'1>H-NMR分析,表明其为高古罗糖醛酸含量的褐藻胶,在对其G/M值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二糖嵌段F<,MM>,F<,MG>,F<,GM>,F<,GG>和三糖嵌段F<,GGG>,F<,GGM>,F<,MGM>,F<,MGG...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产海带和3种马尾藻中提取褐藻胶,用IR谱分析其褐藻酸的结构特征,用高分辨~1H-NMR(400MHz)测定无损褐藻酸钠的单体组成和序列结构。IR谱表明了这4种褐藻酸单体组成的差异性。NMR谱的结果表明:海带、海蒿子、海黍子和鼠尾藻中褐藻胶的G组分摩尔分数F_G依次为0.35,0.40,0.45和0.44,而相应的GG二聚重复单元摩尔分数F_(GG)分别为0.21,0.37,0.36和0.34,即海带的F_(GG)明显小于三种马尾藻。文中引入一嵌段分布参数η=F_(MG)/(F_M·F_G),相应的η值依次为0.62,0.13,0.36和0.41,这表明了序列分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性糖对古糖酯含量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硫酸-苯酚法、硫酸-咔唑法和硫酸-间羟联苯3种方法分别对古糖酯的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3种方法中加入8种单糖即阿拉伯糖(Ara)、半乳糖(Gal)、葡萄糖(Glc)、果糖(Fru)、木糖(Xyl)、甘露糖(Man)、鼠李糖(Rha)和岩藻糖(Fuc)后对古糖酯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古糖酯含量时,其吸收值与古糖酯浓度(在0.1~0.5mg/mL范围内)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的中性糖对3种测定方法影响不同。样品回收率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甲美兰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古糖酯(PropyleneglucolGuluronateSodiumSul-fatePGSS)的含量。有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20nm,方法检测限为2.5~50μg/mL,回收率为98.42±1.37%,CV<2%,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简便快捷的甘露糖醛酸C-5差向异构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发现相同分子质量的聚甘露糖醛酸和聚古罗糖醛酸与苯酚硫酸试剂反应后显色程度不同,以此可以用来测定β-D-甘露糖醛酸/α-L-古罗糖醛酸(M/G)值的变化,从而计算甘露糖醛酸C-5差向异构酶的活性。利用本方法测定了已知结构的褐藻胶片断的M/G比,其结果与传统的1H-NMR测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甄毓  贺惠  傅亮  刘乾  毕乃双  杨作升 《海洋与湖沼》2018,49(6):1259-1267
海洋蓝洞作为一种独特的海洋地貌单元,洞内的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系统特征一直是国内外同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300m),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更为引入瞩目。本研究以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为目标,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沙永乐龙洞内水体与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古菌类群可归为4门、21纲、29目、42科、45属,广古菌和奇古菌是丰度最高的两种古菌。龙洞内表层水体中古菌群落多样性与洞外水体相差不大,但随深度增加,洞内古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深水层古菌群落结构与浅水层差异显著。龙洞内沉积物中的古菌生存环境与水体差异巨大,为大量特殊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侧壁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多样性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150m平台处古菌群落多样性则远高于侧壁沉积物。水温对龙洞内水体中的古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1)。研究结果显示永乐龙洞古菌群落有很高的多样性,其垂向分布与洞内环境多要素的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对认识三沙永乐龙洞内的生态系统特征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极海洋沉积物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an-Arctic Ocean sediments by pyrosequencing.In total,investigation of three marine sediments revealed 15 002 bacterial and 4 362 archaeal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 at the 97% similarity level.Analysis of community structure indicated that these three samples had high bacterial and archaeal diversity.The most relatively abundant bacterial group in Samples CC1 and R05 was Proteobacteria,while Firmicutes was dominant in Sample BL03.Thaumarchaeota was the most relatively abundant archaeal phylum in Samples CC1 and R05,an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aumarchaeota was almost as high as that of Euryarchaeota in Sample BL03.These two phyla accounted for nearly 100% of the archaeal OTUs.δ-Proteobacteria and γ-Proteobacteria were the two most relatively abundant classes at Proteobacterial class level,and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was more than 60% in Samples CC1 and R05.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top 10 relatively abundant bacterial and archaeal OTUs among the three samples at the 97% similarity,and only 12 core bacterial OTUs were detected.Overall,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many unique OTUs in these three samples.  相似文献   

9.
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phosphomannose isomerase,PMI)编码磷酸甘露糖异构酶(PMI),可逆催化甘露糖-6-磷酸和果糖-6-磷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在GDP-D-甘露糖的合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合成糖蛋白和糖脂必需的前体物质。本文根据在Genbank中已经登录的部分藻类PMI基因序列,与部分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的PMI基因序列做比较,研究其进化趋势和规律及其基因结构,为以后在大型藻类中研究该基因奠定基础。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藻类的PMI基因有2个进化方向,绿藻类的PMI基因与高等植物的进化趋势一致;而杂色藻类(硅藻和褐藻)则单独形成一个进化分支。多序列比对表明,磷酸甘露糖异构酶蛋白有3个保守区,其中有4个氨基酸残基位点是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分别为2个Glu和2个His。对部分藻类的PMI基因进行结构分析表明:在比较低等的藻类中,PMI基因没有内含子插入,而较高等的藻类中则有不同数目和长度的内含子插入。对部分藻类PMI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I基因编码的蛋白为酸性蛋白,分子量在40到60kDa之间;二级结构中均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与二级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北极深海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极深海沉积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由有机质输入、能量的可用性及其他环境因素决定.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导致的冰盖提前融化正在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为描述北极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我们利用罗氏454对北极深海沉积物样品的16S rDNA扩增子进行了测序,对细菌和古菌群落的丰富度、成分、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类地位进行了描述.硫还原和化能有机营养类是细菌群落中的主要类群;而古细菌群落主要是由微生物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氨氧化奇古菌门(96.66%)和产甲烷古生菌界(3.21%).这项研究描述了北极极点附近深海沉积物(> 3500米)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将为以后研究类似环境中微生物代谢过程和途径等功能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发展了一种制备稀有6-脱氧-D-古洛七碳糖的新方法。以4,6-O-苄基-1-脱氧-1-C-烯丙基-(-D-半乳糖苷为原料,经糖醛酸脱羧氟代等关键步骤,以13步30%的总收率合成了正交保护的6-脱氧-D-古洛七碳糖氟苷,为稀有高碳糖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南海南部陆坡区的浮游有孔虫及其所表征的表层古水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NS93- 5柱样浮游有孔虫分布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地层学 ,揭示了氧同位素 1— 6期 ,其中氧同位素 2期的值最重 ,5期的值最轻。运用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求得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为 2 2— 2 8 C ,夏季变动在 2 8— 30 C之间 ,季节温差为 1—6 C ,冬季海水表层温度则是以上次冰期最低 ,末次间冰期最高 ,末次盛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幅度最大 ,很好地反映了距今 2 0 0ka以来表层水温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涂霞  郑范 《热带海洋》2000,19(3):40-49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NS93-5柱样浮游有孔虫分布和高分辨率氧同位素地层学,揭示了氧同位素1-6期,其中氧同位素2期的值最重,5期的值最轻,运用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求得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为22-28℃,夏季变动在28-30℃之间,季节温差为1-6℃,冬季海水表层温度则是以上次冰期是以上次冰期最低,末次间冰期最高,末次盛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幅度最大,很好地反映了200ka以来表层水温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壳聚糖为原料,采用苯甲醛选择性的保护壳聚糖C2位氨基的方法,制备了O-羧甲基壳聚糖(O-CMC)。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羧甲基化反应只发生在壳聚糖的O位。该方法制备得到的O-CMC的羧甲基度为42.2%,反应选择性好,步骤简单,产率高达85%。  相似文献   

15.
N-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壳聚糖为原料,与乙醛酸作用形成希夫碱,在强碱性条件下经NaBH4还原制得N-羧甲基壳聚糖。此制备方法产率可达90%,羧甲基度达65%;反应时间短,步骤简单,降低了制备成本。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17.
南海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类群变化所表征的古海洋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两全  涂霞 《热带海洋》1992,11(2):62-69
  相似文献   

18.
4.非常事件(rare events)古海洋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以充足的科学证据,详细地论证了地球历史上的重大非常事件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所谓非常事件或稀有事件是指其规模非常巨大,在地球历史上罕见,且发生得突然,几乎在一瞬间就使地球上广大地区的环境大大改变,引起生物界的灾难性的变化,使某些生物种类灭绝.这就是新灾变论.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6年中法东海海洋地质调查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确定了晚更亲世早期和中期长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分布范围和大致时间。中更新世晚期东海陆架为一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的河流冲积平原,晚更新世以来自西北方向的大型河流的三角洲受此控制主要发育在东北部较低地区。东海陆架较大古河道多发育在末次冰期中的亚间冰期(氧同位素3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