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台湾海峡西部毛颚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本文根据1984年5月-1985年2月在台湾海峡西部综合调查所获的浮游毛颚类样品,经分析共出现26种毛颚类,其中,尤以肥胖箭虫、百陶箭虫和拿卡箭虫最优势,本海区毛颚类虽周年可见,但以春、夏两季较多,尤其是夏季,其种类数和个体数皆居年的最高值,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分为近岸暖水性、近岸暖温性、广盐暖水和外海暖水等4个生态类群,其季节变化分布规律与沿岸水系、外海水系的消长和推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毛颚动物是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是典型的海洋浮游动物(仅Spadella属的种类生活于浅海岩石或海藻之间)。它的分布遍及世界海洋。在数量上也相当可观,根据1976年我们在东海两次采集的资料,夏、秋季它在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中的比例可达40%。
毛颚类是肉食性浮游动物中的饕餮者,不仅大量消耗桡足类,有时也能吞噬个体较小的燐虾、端足类和仔稚鱼等。它的数量高峰往往出现在其他草食性浮游动物的数量高峰之后。然而,它本身又是一些鱼类和肉食性浮游动物的食料。可见它在海洋食物网中所处地位的重要。在水域生产カ研究中,毛颚类的研究是了解某一海区生态转换效率的一项重要内容。
许多毛颚类是水团或海流的良好标志,例如,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可以作为黄海水团和日本内海低盐水的指标种,秀箭虫(Sagitta elegans)可以作为亲潮和里门寒流的指标种,锯齿箭虫(Sagitta serratodentata)在大西洋可以作为湾流的指标种,而多变箭虫(Sagitta decipiens)在印度西岸可以作为上升流的指标。又如人们所熟知的,Russell曾根据毛箭虫(Sagitta setosa)和秀箭虫的分布来推断北海低盐水团和天西洋高盐水团在英吉利海峡的相互推移和消长的情况。这类例子很多,兹不赘述。总之,毛颚类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标已日益受到各国海洋学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根据东海陆架区综合考查1976年6-7月及8-9月,在127°E以西,北起32°N,南至26°30′N(6-7月在黄海南部增加一斜断面),用大型浮游生物网自底到表垂直拖网样品85份加以分析,对调查期间此海域内毛颚动物的分布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毛颚动物又称箭虫,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力代表之一。毛颚动物的呼吸受温度影响较大,因此其丰度会受到水温的调节作用。盐度>25时,毛颚动物种类多丰度低,但也有一些耐高盐的种类可在高盐环境中有高丰度。许多研究表明,海流和海洋锋对毛颚动物分布产生显著影响,海流可将毛颚动物携至不同水层甚至不同气候带。毛颚动物有迁移现象并呈垂直分布,这与捕食相联系,不同毛颚动物之间遵循空间、时间、食物型分离的生态规则,以减少种间竞争。毛颚动物对其捕食对象的摄食压力较大,此外,还产生可快速下沉的粪粒,在有机物向下输送过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湾毛颚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0年9月至1981年8月在厦门港湾3个海区,17个测站进行周年逐月调查时获得的218份浮游生物样品,对该海区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分析报道。提供了规则箭虫、时网隆箭虫、狭长箭虫和太平洋(钅毳)虫等四个本海区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中太平洋西部毛颚类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1979年1~2月、4~5月在中太平洋西部水域(0°~5°N,160°~165°E)调查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共记录毛颚类种类15种,并根据现场实测的水文资料,对该区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南沙群岛海区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1997年11月和1999年4月、7月在南沙群岛海区3个昼夜连续测站采集的毛颚动物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水域的毛颚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种类作显著移动,不作显著移动和仅在夜晚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显著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划分为:(1)种类在整个水柱移动;(2)种类在上层(0-60m)移动;(3)种类在中层(60-100m)移动。作为昼夜垂直移动不明显的种类,又可以把它们分为:(1)种类分布在于上层(0-60m)。(2)种类分布于底层(100-200m)。种类在白天下降或附着在海底物体上,仅在夜晚移动。光照,水温,食物和种类特征是影响本水域毛颚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毛颚类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胶州湾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毛颚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摄食、生物量、生产力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出现毛颚类3种: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拿卡箭虫(Sagitta nagae)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其中强壮箭虫全年出现,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年平均密度达到45.3ind/m3;拿卡箭虫和百陶箭虫在秋、冬、春季出现,年平均密度分别为0.17ind/m3和0.35ind/m3。通过推算得到胶州湾毛颚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07.92mg/m2,年平均生产力为1.47mgC/(m2·d),占浮游动物总生产力的11.6%。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在冬季达到全年最大值,分别为5.71%和83.47%,在春季、夏季、秋季毛颚类对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0.67%、0.08%、6.48%,对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7.00%、2.48%和48.88%。由此可见,在冬季毛颚类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台湾海峡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海峡位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之间。能反映台湾海峡基底的是居于海峡中部澎湖群岛中的花屿,系由变质岩和酸性火山岩所组成,它的岩性颇与福建东部的基底岩系和中生代火山岩相似。基底上复盖着较厚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则与台湾西部可以对比,而福建东部却缺失上第三系。因此可以认为,台湾海峡在中生代晚期是福建古陆的一部分;到了新第三纪,它与台湾西部平原有着相同的地质发展过程。鉴于台湾浅滩和海峡海底有中新世大陆动物化石,而且海峡中普遍有上新世沉积,台湾海峡的形成时代是在中新世末或上新世初。从海峡两侧和海峡中排布着几条NNE向的断裂看,大致可以认为,台湾海峡的形成是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北部湾广西沿岸四个季度月大面站调查资料,分忻了毛颚类种类组成和季节更替、总数量和优势种数量的分布和变动等特点,以及毛颚类与水温、盐度、水系、海流和食物的关系。该海区毛颚类共7种,组成特点为热带沿岸性,季节更替不明显;总平均数量为30.59个/m~3,通常109°E以西海区数量高于以东海区,河口和港内数量较少,饵料量是影响总数量平面分布的主因;总数量季节变动以10月为高峰。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线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2月对台湾海峡中北部3个断面13个取样站进行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调查,获得了海洋线虫100种,隶属于3目28科91属,其中密度较高的种有萨巴线虫(Sabatieria sp.1)、变异矛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Vasostoma sp.、花斑线虫(Spilophorella sp.)、吞咽线虫(Daptonema sp.)、Linhystera sp.1、吸咽线虫(Halalaimus sp.1)和(Filoncholaimus sp.)等。虽然这些海洋线虫绝大多数只鉴定江口外海降低。从优势种分布看,不同取样站其密度差异很大。海洋线虫的取食类型以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A)占优,有38种,但刮食性种类(2A)和非选择性食沉积物者(1B)也分别为29种和25种,表明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吸虫取食类型的复杂性。文中还探讨了海洋线虫分布与海流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第四纪晚期沉积速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第四纪晚期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研究了沉积速率随环境和年代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指出第四纪晚近时期沉积物沉积速率上升的趋势和原因,说明人类的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是引起学积物沉积速率与日俱增的重要原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Cai Bingji 《海洋学报(英文版)》1991,10(3):467-470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the Euphausiacea. The materials for study were taken from the western Taiwan Strait (22°22. 9′~25°43. 0′ N;116°40.0′~120°30.0′E) by the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s in May, August, November, 1984 and February, 1985. 相似文献
14.
I~crIONStudiesonbiochemicalcompoSitionsofmarineZOOPlanktonareimPOrtantforustounderstandtheirmetahalism,physiologicalstatus,nutritivevalueandtrophicroleinmarinefaceweb.Knowledgeoftheelementalchemicalcompositionofplanktonisbasictoourunderstandingoftheproductionandbiog~hemicalcirculationofelementsintheocean.Overtherecentyearsconsiderabledatahavebeenamassedontheabundance,speciescomPOSition,andseasonalsuccessionof~lanktonintheTaiwanStrait,howevernoreportsonthechemicalcomPOSitionofzooplankton… 相似文献
15.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夏、秋季水螅水母类和管水母类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这两类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一般以中层(10-25m)和上层(0-10m)居多,而平均丰度则以上层最大,这主要是由于主要种四叶小舌水母、两手筐水母、双生水母和长囊无棱水母多栖息于上层之故。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类水母垂直分布的类型及与水温、光强和铒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 period August 1985 to May 1986, phytoplankton in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was collected and studied for distributional variability in relation to hydrograph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aximum standing crops of phytoplankton occurred in October and May due to the outgrowth of certain species of diatoms and blue-green algae. The majority of phytoplankton appeared in the water in the top 25 m and occurred in distinct clus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ater movement.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ydrographic parameters, which accounted for the variability of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 varied seasonally. Vertic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ies were also apparen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graphy and algal distribution justifies the use of variations in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as a useful tracer of water movement. 相似文献
17.
台湾海峡两岸高等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海峡两岸高等植物有116种,其中东岸有99种,西岸92种,海峡两岸物种相似性为78.5%。据海岸基质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砂生、盐生、基岩及海岸林和广生境4个生态类群。热带海岸植物木榄、海漆、露兜树等的分布北缘在厦门以南,台湾海峡两岸植物与日本、印度较相似;各种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较少,分别占总属娄物89.9%和10.1%;台湾海峡两岸植物区系中,热带及亚热带成分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8.
Yang Qingliang 《海洋学报(英文版)》1996,15(3):409-421
SpeciescompositionanddistributionoftheplanktonicdiatomsinthewesternTaiwanStrait¥YangQingliang(ThirdInstituteofOceanography,St... 相似文献
19.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rine nematode community in the North Taiwan Strait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Cai Lizhe Hong Huasheng Zou Chaozhong Fang Shaohu L Xiaomei Zhang Yueping 《海洋学报(英文版)》2001,20(2):221-229
I~IOW~ne nelnatode is a ban gIOup of benthic OrgAnsrns. Abbot 5 000 spotes Of free-livingnelnatedes have ben dedbo so far, and it has ho estimated that abbot 20 (XX) are as yetunknoWn. Chinese bothologist has Paid attention to marine nelnatodes in China seas in ya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hoes commotion of marine nelnatedes in the HUanghe EstUary, Qinhuangdao waters, QingdaO Bay and Xiamen ~ have ho reported (Zhang etal., 1990, 1991, 1993; ac and Li, 1998). ~ new shoes in the… 相似文献
20.
Dai Yanyu 《海洋学报(英文版)》1996,15(2):251-259
ThedistributionofChaetognathainthewesterncentralPacific¥DaiYanyu(1.ThirdinstituteofOceanography,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Xi...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