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深水沉积盆地,由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因素,有些区域内勘探程度低或无钻井,在此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寻找有利区带,提高勘探成功率是最迫切的问题。为此,运用无井反演和地震分频技术对西非某深水盆地进行了研究。地震分频技术实现了在频率域内通过调谐振幅属性的对应关系来研究储层横向变化规律,经分频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其解释分辨率高于常规地震主频所能达到的分辨能力,有利于确定含油气储集层边界、估算地层厚度。在无井地区开展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分频技术结果进行相互印证,预测了西非某深水盆地有利相带和储层的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2.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字检波器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地震勘探精度的要求和发展,对地震仪器和检波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接收到来自地下的有效反射信号,尤其是深层的高频弱反射信号,才能通过室内处理达到提高勘探精度的目的。数字检波器具有直接输出数字、高保真矢量场、感应器倾斜校正等特点,其动态范围与目前最先进的地震仪器相匹配,对来自地下的地震波没有改造,真实地记录了地震波的特性。针对数字检波器的特性进行了系统试验,通过试验效果分析认为:在信噪比方面,单个数字检波器与单个普通检波器无明显的差别,但单个数字检波器的信噪比明显低于多个普通检波器组合的信噪比;在能量方面,单个数字检波器的能量相当于多个普通检波器组合的能量;在频率方面,数字检波器比普通检波器的频带宽,可以预测,数字检波器将广泛地应用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  相似文献   

4.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是油气勘探的基础,它是连接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桥梁。从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油气勘探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实例,分析了VSP资料与合成地震记录时深关系的差异性、地震资料对合成记录的影响和子波的选择;最后,利用勘探实例着重用阐述合成地震记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把握区域速度、明确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识别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和剔除地震资料的地质"假象"。  相似文献   

5.
广角地震(WARRP)是一种针对高速屏蔽层下弱反射层地震勘探的有效方法,其特点是大排列(排列长度可达6~30 km)采集、大能量震源激发、特殊的采集装备、广角反射和折射联合观测;处理中采用以正演模拟、多波分离、远道信息提取和VVO(速度随炮检距变化)分析等与常规处理不同的手段。介绍了广角地震的技术方法,在正演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南黄海前第三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作为人类未来可以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分布特点,提出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勘探的技术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进行探查的可行性,并以南海某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察为例,详细论述了应用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参数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获得的地震剖面评判该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7.
AVO技术在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VO技术正被应用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真假BSR识别和水合物沉积层的储藏参数预测。在研究了水合物沉积层与其上下围岩(层)之间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尤其是纵、横波速度)差异以及不同的岩性组合带来的AVO效应的差异的基础上,根据AVO技术的特点,制定了利用AVO技术进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真假BSR识别和水合物沉积层的储藏参数预测的方法技术路线和流程。  相似文献   

8.
声波二次定位技术在KD-1高精度地震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滩浅海KD-1地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以北浅海水域及滩涂两栖地带,由于复杂的地表条件和表层结构条件,使得以往浅层资料分辨率较差、信噪比低、连续性较差,深层资料能量弱、信噪比低、干扰背景较大,小构造、小断层及潜山内幕不清晰。为了满足滩浅海高精度油气资源勘探的需要,在野外资料采集过程中,将检波器沉放到海底。因为随着海水深度和潮流的变化,使得海底检波点位置在水下发生偏移,故在放炮前需要对海底检波点位置进行声波二次定位,测得海底检波点在海底的实际坐标位置。通过对该区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声波二次定位资料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项目的调查要求,在渤海海峡海域进行了小道距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探测。外业采集系统主要由电火花震源、24道数字固体缆及采集系统组成,通过外业系统的试验、数据采集和外业质量监控,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分辨率可达2.5 m。结果证明,本次使用的24道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测量技术是一种适用于海域浅部地层调查和构造调查的有效的调查技术方法手段,可广泛应用于浅海工程高分辨率勘测。  相似文献   

10.
东海盆地A凹陷B构造油气勘探中一直存在着中深层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不明确和储层甜点发育规律不清晰等基础地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运用地震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分析的方法,利用重处理的高精度宽频地震资料开展了地震沉积学和全频带信息挖掘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和已钻井地质分析,认识到B构造C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东、中、西3条大型曲流河河道带,在中支和西支河道带中发现了3个典型的频率异常发育区,油气检测技术证实是潜在的含气构造,表明B构造C段发育受河道带控制的构造-岩性气藏,为A凹陷B构造中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海南部油气勘探已有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分布广泛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以往研究是以浅部新生界为主要目的层,地震采集参数存在电缆短、震源能量小、沉放深度浅等问题,获得的地震数据深部品质低。此文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采集参数分析,地震剖面对比及主要参数的研究,制定了试验方案,并通过外业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的采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电缆拖带长度长(理论上最好9000m).气枪容量大,电缆和震源的沉放深度深更有利于获得深部中生界的有效反射。  相似文献   

12.
史建青 《海洋测绘》2005,25(5):31-33
通过分析后处理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DGPS)测量原理和其在海域调查中应用的具体事例,说明DGPS不仅使用方便、定位精度高,而且价格低廉,对其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在水深测量数据采集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数据采集系统自身的限制,使得采集水深测量数据时存在多种干扰和噪声,从而降低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实际作业情况,文中对常见的干扰进行了分析,对抑制与削弱干扰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给出了可用于水深数据采集的多种抗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14.
连云港西大堤工程建设影响作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军 《海洋通报》2005,24(5):67-73
西大堤的建成使连云港由原来的海峡通道型港口变为半封闭的人工海湾型港口,风浪条件改善,可利用的港口岸线大大加长,为连云港亿吨大港的建设提供了契机,也改善了连云港与东西连岛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海湾内水动力与沉积环境.大堤建成后,湾内潮波由前进波转变为驻波,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湾内水质污染加重,尤其是湾顶水域污染最重;同时加剧了湾内泥沙的淤积,在西大堤内侧形成新的潮滩,位于湾顶的老海滨浴场被淤废.由于西大堤封堵了连云海峡西口门,使得近岸泥沙的运移路径改变,北部的泥沙流自海州湾东去沿大堤折向东西连岛方向,在大堤的外侧和东西连岛外缘形成新的落淤场所,大沙湾和苏马湾海滨浴场受到影响.沉积作用的加剧已影响到港口及周边海岸与水利设施的正常运作,因而应加强对港区及周边海洋环境的监测与研究,缓建西大堤内侧北港区码头,并对西大堤西端进行透空式改造,以从根本上解决港区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西庄附近海域的波浪状况,分析由于人工挖沙影响,使得登州浅滩的防护作用发生变化,导致近岸波浪作用增强,造成海岸侵蚀.最后讨论设计波要素的确定,为防浪护坡工程提供必要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908专项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中,充分应用了机载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系统,其航空数字照片与激光数据的定位采用机载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记录的数据,而机载GPS数据通常要与已知坐标地面点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差分解算以提高精度,所以已知地...  相似文献   

17.
OBS在我国海洋深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概括OBS的基本原理和资料处理解释流程基础上,介绍了OBS在我国南海海域深部地质调查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和现状,重点分析了OBS在黄海深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18.
Like most other deep basins in Southeast Asia, the deep Sulu Sea (SS) basin is isolated from the neighboring seas by surrounding topography. While the near-surface circulation is mainly governed by the seasonally reversing monsoon winds, below the warm and fresh surface layer, the core of the incoming Subtropical Lower Water from the West Philippine Sea (WPS), by wa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can be seen, at a depth of around 200 m, to have a distinct salinity maximum. It lies well above the sill depth (420 m) in the Mindoro Strait and thus, its spreading is not hampered by topography. The deep circulation is forced by an inflow of upper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from the SCS through the Mindoro Str. Below 1000 m,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remarkably homogeneous. The higher temperature, but lower salinity, oxygen and nutrients, of the deep SS waters, compared to those of the SCS, is indicative of the intrusion of NPIW above the sill depth. The excess, anthropogenic CO2 penetrates the entire water column, because of the over-spill of the excess CO2-laden water from the SCS.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bottom of the SS is CaCO3 rich, relative to the SCS. Previous investigators attribute this to the higher θ in the SS. Indeed, the aragonite does not become undersaturated in the SS until below 1400 m, compared to 600 m in both the WPS and SCS; and the calcite does not become undersaturated until below 3800 m in the SS, compared to 2500 m in the SCS and around 1600 m in the WPS.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effect is relatively small. These large differences are, in fact, largely a result of higher CO32− concentrations in the SS, relative to the WPS and SCS. The higher CO32− concentration in the SS, in tur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maller amounts of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9.
海洋磁力测量测线布设间距的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海洋磁力测量特点,在对布设测线方向研究的基础上,对海洋磁力测量中布设测线间距的选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选取布设测线间距的原则,给出了几种选取测线间距的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