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18年7月16日北京暴雨过程雨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出发,介绍了此次过程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检验;并基于北京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度信息,结合多源融合定量降水估测(QPE)驱动CREST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与土壤湿度特征、过程雨强特征,分析了北京本次地质灾害气象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北部和西部处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区(县)小时累计面雨量达到50 mm以上易发生灾害,降水持续24 h后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灾害常发生于雨强较大峰值后的15 h内;基于雨强-降水持续时间推求的地质灾害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对北京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水文模型的北京区域径流量、坡面径流深、土壤湿度等水文过程要素模拟对预警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秦巴山区1970—2005年(36 a)的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结合对地质灾害重点区域进行的实地调查,对该区域暴雨和地质灾害的基本背景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地质灾害和暴雨发生的基本特征;结合由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典型个例,对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环流及相关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引发地质灾害的暴雨过程的雨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MapGis气象分析系统,借助Micaps系统提供的大量数据,转换为简单、直观、准确的图形,大大增加了节目创作的方便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向公众展示实用性、指导性更强的气象服务项目,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精细化的需求,在电视媒体中向观众发布灾害性天气及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为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川省安县茶坪河流域2013年“7.9”特大暴雨过程为例,基于Flood Area模型模拟此次洪水的动态演进过程。通过对比5组不同试验结果,发现数字高程数据精度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采用经过填洼的DEM高程数据得到的模拟结果更为准确,粗糙度系数在取值范围内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小。模型最终采用经过填洼的DEM高程数据,反距离权重雨量栅格分布、泰森多边形计算的面雨量文件以及加入嵌入河道的粗糙度参数模拟茶坪河流域此次洪水过程,模型较好的模拟出了整个洪水的动态淹没过程。模拟结果与实地灾情对比:上游考察点附近河道最高淹没深度为5.8m,下游考察点最高淹没深度为3.83m,均与实际灾情较为吻合;对两个考察点逐小时淹没水深与1~8h累积面雨量求相关,得到上游千佛镇预警时效为2h,下游晓坝镇预警时效为6h。考察点位置不同,使得累积面雨量预警时效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相当黑体亮温)资料、雷达资料分析2018年9月2日麻栗坡猛硐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猛硐位于100 hPa热带东风急流入口区右侧,500 hPa上位于两高压之间的相对低压区,在700 hPa风场上,猛硐附近存在风向辐合切变,高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恩施州2008年7月3日至5日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以及该过程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情况,分别就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在地质灾害中的作用,对国土资源部门、相关政府部门、基层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加以分析,以此提出了合理需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洛山地地质灾害分布及诱发成因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商洛各县 (区 ) 46a降水资料与典型地质灾害个例对比分析。研究不同性质降水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商洛各类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为主 ;时段性较强 ,7— 9月为主发期 ;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 ;暴雨和连阴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直接发生。同时研究确定了不同日数类型降水与易形成地质灾害的临界范围 ,为开展地质灾害预报业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9.
汪义洋 《贵州气象》2005,29(3):26-27
对开阳县地质灾害成因作分析统计,得出矿山开发、岩土结构、地形地貌、气候等是诱发开阳地质灾害的原因,其中降水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无大江大河,水库、塘堰、农田蓄水灌溉,全靠自然降水.自1953年以来,46年中暴雨148天,年平均为3.22天,其中大暴雨20天,特大暴雨1天,年平均分别为0.43天和0.02天.暴雨年气候概率仅0.83%,以出现时段计,气候概率也只有1.29%.但它对安岳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其形成主要是有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垂直运动和较长的降水持续时间等诸多因子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1.
安岳县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煊茂 《四川气象》1999,19(1):30-35
安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无大江大河,水库、塘堰、农田蓄水灌溉,全靠自然降水。自1953年以来.46年中暴雨148天,年平均为3.22天。其中大暴雨20天,特大暴雨1天,年平均分别为0.43天和0.02天。暴雨年气候概率仅0.83%,以出现时段计,气候概率也只有1.29%。但它对安岳县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休戚相关。其形成主要是有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垂直运动和较长的降水持续时间等诸多因子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雷达资料等多种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以及环境条件等多个角度对恩施州2016年6月19—20日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到以下结论:此次过程是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的稳定环流形势下,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配合西南涡和高低空急流发生的,副高的阻挡作用导致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其位置偏南导致降水主要分布在恩施州南部;列车效应致使混合型回波不断在鹤峰经过,结合较高的降水效率,是导致本次累积降水较大的直接原因;逆风区对恩施州短时强降水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中低压对局地短时强降水的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在有利的天气尺度抬升条件下,热力、水汽、动力条件是此次降水过程具有强对流特征的根本原因,地形也为此次降水增幅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96年6月29日—7月2日,以黄山~天目山一带为中心,自安庆至杭州一线发生一次持续性大暴雨过程。本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热力、动力、湿位涡等物理量场进行综合诊断分析,揭示这些物理量场的演变过程和与暴雨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宜春市历年重要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寻找出其活动特征与暴雨的关系,并提出了应用暴雨预报、情报预测地质灾害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的地面、探空、雷达、卫星资料以及加密自动站点等监测资料,对2010年7月8—11日发生在恩施大部的一次大范围稳定纬向型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单阻\"梅雨形势的建立,中纬纬向环流的维持,以及副高的稳定少动,江淮梅雨锋的停滞及中低层切变的稳定,是形成此次大范围稳定纬向型暴雨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活跃的西南暖湿气流,南支槽的频繁波动,以及南北槽的合并加强,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地面中气旋的发展和中低层低涡、急流的形成,有利的中尺度复合系统,以及山区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辐合作用,是形成此次大范围强降水,局部出现特大暴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韶关7.19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发现在西南季风爆发的背景下,当高空槽超前于低层切变和地面锋面,在高空槽附近有不稳定能量积累,华南中部生成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北发展造成了韶关南部的连续暴雨;而韶关北部的强降水则属于典型的锋面低槽降水。  相似文献   

17.
哈密南部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云惠  王勇 《气象》2004,30(7):41-43
通过对 2 0 0 2年 6月 1 8~ 1 9日哈密南部暴雨的环流背景、物理机制、T2 1 3产品的物理量及卫星云图分析 ,揭示形成暴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一、概况1989年6月27日至7月4日,浙中的西部地区出现了连续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总雨量都在300毫米以上,尤其是衢州各县均超过了400毫米,最大降水中心位于开化县,达545亳米,为历史同期雨量的一倍以上。在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中,以逐日8时的雨量统计,24小时雨量有4次出现100亳米以上,即4个大暴雨日(表1)。这次过程的雨强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解放以来所罕见的。兰江遭遇到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峰袭击,给我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登陆台风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联寿 《气象》1977,3(11):10-12
我国从有气象和水文观测以来,打破降雨量历史记录的三场特大暴雨都和台风活动有关。这三场特大暴雨中占首位的是1967年10月17—19日台湾省新寮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672毫米,三天降雨总量达2749毫米,主要降雨系统是6718号台风的倒槽。第二位是1963年9月10—12日台湾省百新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248毫米,三天降雨总量为1794毫米。这场暴雨是由6312号台风造成。著名的“75.8”(1975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国家气象卫星中心FY-2E卫星资料和九三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7月19日齐齐哈尔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强对流云团的形状、云顶亮度和移动能较好的反映强降水持续时间、落区和移动方向。本次暴雨发生在低层高能舌与高层低能舌的叠加区域,这种形势加大了大气的不稳定度;水汽通量散度对本次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有很好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