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008年深圳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的频繁交汇与维持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出现较显著的20~30天的低频振荡.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于青藏高原上空的低压系统沿着中纬度东传到115~125°E附近,造成长江流域梅雨锋低压扰动加强;东亚低纬大气环流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于印度洋、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长江流域,为长江流域暴雨提供持续充足的水汽来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出现20~30天的低频振荡,有利于低压系统在长江流域(115~125°E)再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地面站气温逐日观测资料、NOAA全球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及NCEP/NCAR的全球日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4年持续性低温的三维结构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14年的低温异常,除了在陆地上区域性地出现在长江流域,还以大尺度带状的形式、从陆地延伸到海洋上。这种带状异常不只出现在近地面,在大气各层(925~500 hPa)都能看到。分析指出,大气中的这个低温带主要由高纬大气环流异常造成。在位势高度场上,最重要的异常出现在高纬60°N,有呈带状的位势高度正距平,它引导(距平意义上的)偏北气流从正北和东北偏东方向侵入,在其南侧形成一带状的偏低温区。大气各层均呈现出这种在高纬有位势高度正距平、相应地在稍南的低纬(40°N)有位势高度负距平、两者之间为低温区的分布特征。从低层往上,这种配置型式整体表现出由南往北的倾斜,其垂直剖面表现为距平意义上的、大尺度、类似于锋面的倾斜结构。文中用简单的概念模型对此进行理解,认为这种结构是由大气动力异常和热力异常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持续性强降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83个常规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持续性强降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江西省共出现了82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且持续性强降雨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以6月最多,冬季(12-2月)无持续性强降雨,年际变化主要有3 a左右和6~8a的变化周期.年代际变化周期主要为30 a左右的变化周期,且在2000年后减小为25 a左右.江西省持续性强降雨累积日空间分布不均,具有南北少中间多的特征,多发区位于江西东部的浙赣铁路沿线.对持续性强降雨对应的大尺度背景环流形势分析发现,大尺度背景环流形势主要有4种:低槽型,南槽北脊型,台风型和转换型.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最多(34次),台风型出现的次数最少(9次),转换型的持续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站每6 h一次的降水资料和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Final operational analysis (FNL)资料,运用局地经向环流诊断方程对2010年6月17—20日江西的罕见持续性暴雨的两阶段降雨过程作了定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潜热加热是造成两阶段暴雨最为重要的原因,且在第二阶段激发的上升运动明显强于第一阶段;经向温度平流、经向西风动量平流和边界条件对两阶段暴雨过程都有一定的正贡献;平均温度垂直输送和纬向西风动量平流在第一阶段为负贡献,在第二阶段转为正贡献。结合对应天气形势分析发现:500 hPa青藏高原东南侧浅槽的生成、东移、加深,与减弱东南移的切断低涡合并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深厚低压槽(暴雨区位于槽前)是第二阶段潜热加热激发的上升运动较第一阶段强的主要原因;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入口)反气旋切变侧的辐合下沉(辐散抽吸)是平均西风动量纬向平流在第一(二)阶段中为(负)正贡献的主要原因;平均温度由低层向高层(高层向低层)输送是造成平均温度垂直输送在第一(二)阶段中为负(正)贡献的主要原因;中低层暖平流激发的上升运动是平均温度平流在两阶段降雨过程中起正贡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7.
内蒙古 1 998年汛期降雨的时空分布 ,特别是东部嫩江及其支流流域降雨异常偏多 ,形成严重洪涝 ,与欧亚大尺度环流异常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异常特征是 :1 东亚阻高强盛 ,阻高位置逐月向西调整图 1~ 3分别为 6、 7、 8月北半球50 0 h Pa位势高度平均图和距平图。 6月鄂霍次克海到东亚沿海为较强的高压脊 ,脊线位于 1 40°E附近 ,脊区为 4 0 gpm的正距平区 ,正距平中心达 80 gpm。7月高压脊向西调整到东亚大陆地区 ,脊线位于 1 3 0°E附近。高压脊仍为正距平 ,中心在 80 gpm以上。 8月东亚强盛的高压脊再度向西调整 ,脊线位于 1 2 0°E附近 …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与1954年夏季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分析夏季发生在长江全流域两次特大洪涝的1954年和1998年大尺度环充的特征。指出1954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第二次季节性北跳明显偏迟,出现在8月初,6~7月副高位置持续偏南,8月副高位置偏北;而1998年副高第二次季节性北跳偏早,出现在7月上旬中期,但盛夏7月下旬~8月底副高位持续偏南,这两年夏季亚洲西凤带阻塞高压活动都十分频率,1998年更甚。夏季赤道辐合带1998年明显弱于1954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和华南暴雨试验(HUAMEX)的同化资料和2001年\"973\"中国暴雨试验(CHeRES)的T106背景场资料,对1998、2001年夏季6~7月环流和降水的分析表明:(1)1998年中高纬度双阻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对\"二度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2001年副高偏东,中纬度槽脊的位置与典型梅雨相反,没有形成典型的梅雨.(2)东亚沿岸大槽的形成以及相应西风急流的南移、东伸和北风(冷空气)的南进,对\"二度梅\"开始时副高的突然南压有重要作用,这些因子可以作为1998年7月下旬\"二度梅\"形成的前期预报因子.(3)对降水与夏季风关系的分析表明,季风的短期变化与雨带的进退和维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20~30°N较大范围的低空急流对梅雨锋降水有重要作用;1998年梅雨期风速和湿度场有明显的日变化,且与强对流系统发生的时间一致.(4)对历史上\"长梅\"和\"二度梅\"年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1998年的环流与1950年以来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长梅\"和\"二度梅\"的环流作了对比,再次确认这几次梅雨期的中高纬度均为双阻或单阻形势,而1954、1980、1991年的副高为带状;1954、1980年副热带高压属于西进稳定型,1991、1998年分别属于南退北跳型及北跳南退型,但最后经调整使副高停留在长江以南,均有利于梅雨期降水. 相似文献
10.
热带环流异常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南海热带季风持续异常偏弱,副热带夏季风偏强度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高低层环流系统的异常分布,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还探讨了热带环流异常影响换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它们的关系在1998年夏季降水预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北京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冬季北京霾日显著偏少,同样令人瞩目。Pei等2018年提出一种影响北京持续性霾事件多寡的大尺度气候和环流背景机制,指出西北太平洋关键区(K区)海表温度距平起重要作用。文中据此对比分析2017和2016年冬季情形发现:2016年冬季K区偏暖,东亚冬季风系统偏弱,华北地区多异常偏南风距平,低层大气偏稳定,导致霾日偏多;而2017年情形恰好相反。这说明北京霾也受制于大尺度气候异常。进而简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推进“霾气候”预测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1998年6月造成柳州地区月雨量出现历史最大值,致使山洪暴发,洪涝严重的充形势及其前期环流形势,认为洪涝的形成是大气环流异常发展变化的结果。由此,试选取前期天气气候变化的特征值为预报因子,作出6月洪涝有无的预报。 相似文献
13.
分析1998年6月造成柳州地区月雨量出现历史最大值,致使山洪暴发、洪涝严重的环流形势及其前期环流形势,认为洪涝的形成是大气环流异常发展变化的结果。由此,试选取前期天气气候变化的特征值为预报因子,作出6月洪涝有无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热带环流异常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南海热带夏季风持续异常偏弱,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高低层环流系统的异常分布,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还探讨了热带环流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它们的关系在1998年夏季降水预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盛夏酷热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通过对1951—1992年42年资料的统计,分析了洛阳市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偏东,西伯利亚阻高建立和维持,是酷热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81—2000年四川夏季暴雨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1981—2000年逐日降雨量资料和ECMWF逐日4次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近20 a发生在四川夏季的22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夏季暴雨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轴向分布性和区域移动性特征。西伸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东进的伊朗高压及高原东部的弱高压、活跃的孟加拉低压和影响四川北部的中高纬长波分裂的低压槽共同作用形成了四川暴雨发生阶段的特殊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在"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有利于西南支孟加拉湾水汽和南海水汽输送在四川盆地形成低层辐合,同时在高层形成西南—东北的轴向急流辐合带,水汽输送散度负的大值区即为暴雨发生的主要落区。此外,四川北部在两高压相夹下,有利于高纬度大尺度的两高一脊环流调整产生的弱槽携带冷空气影响四川盆地,形成高层弱冷干与低层强暖湿的强垂直对流不稳定。对比40 a四川夏季平均环流可知,导致四川夏季暴雨发生的"鞍"型大尺度环流背景特征极为显著,具体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到110°E附近,青藏高原西侧伊朗高压偏北、青藏高原高层南压高压偏东,而高原低层有弱高压,四川北部冷槽显著偏南。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JTWC)的资料 ,研究了 1998和 1999年西北太平洋 (WNP)热带气旋 (TC)的活动 ,发现这两年具有较为相似的异常特征 :台风个数明显偏少 ,台风的生成源地显著偏西。对导致这种异常的大尺度条件场的分析表明 ,1998和 1999年的台风季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平面气压等因子的分布都不利于台风在WNP东部海域的生成 ,因此是导致这两年台风偏少和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原因。其中 ,季风槽的异常偏西及在盛夏的异常偏北对TC的异常活动产生了主要影响。对低纬大气环流异常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WNP地区的环流异常是导致季风槽和垂直风切变场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 1999年异常环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低纬大气对印尼附近异常热源强迫的响应所致。由于该热源的存在 ,在其东侧 (WNP地区 )激发出东传的Kelvin波 ,而相应的异常风场则表现为低层盛行异常东风 ,而高层盛行异常西风 ,因此造成了WNP东部和西部海域垂直切变场的近乎相反的变化。同时 ,由于低层异常强的东风不利于季风西风的向东延伸 ,从而使季风槽明显偏西 ,未到达菲律宾以东的热带气旋频发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及其演变特征.造成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是:东亚高纬地区的阻塞形势和嫩江、松花江流域上空的低压系统及大的水汽辐合中心,这三个条件长时间的维持造成1998年夏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了持续性暴雨.东南风水汽输送通道对嫩江、松花江流域水汽通量辐合的加强有较大的贡献.研究指出:当一个移动性的高空短波槽缓慢地绕着长波脊或阻塞高压移动,尤其是当一个切断低压闯入阻塞高压或在阻塞高压南侧移动时,往往引起暴雨,这种低压系统很可能是暴雨的制造者. 相似文献
19.
1998年夏季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异常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研究了1979-1998年夏季东北阻塞高压年际变化,环流背景特征以及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的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认为夏季东北亚500hPa平均高度偏高(低),东亚地区“+-+”(“-+-”)的距平波列,是典型的东北亚阻塞高压强盛(稀少)的环流型,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激发东焉地区的遥相关波列,致使东北亚500hPa高度场异常,可能是东北亚阻塞主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在亚少中高续高度场平均偏高的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册地区的阻塞高压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建立起到了促进作用,1998年乌拉尔山阻塞高频繁也是东北亚阻塞高压异常频繁的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华南地区逐日降水量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6月华南连续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水汽输送及其与南半球相联系的环流背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南;鄂霍次克海地区多有阻高出现,形成一脊两槽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分裂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2) 4次强降水期间索马里急流的水汽输送均异常偏强,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水汽输送亦偏强;4次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又有所差异。(3) 4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与越赤道气流及南半球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的加强密切相关,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特别强劲是华南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前期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以及索马里、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异常活动,对于华南强降水过程具有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