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震地面运动频谱特性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国内外56次地震的147个重要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反映强震地面运动加速度富氏振幅谱和伪速度反应谱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记录场地条件的统计关系。这些记录中7级以上大震、震中距小于20公里的近场记录和基岩场地上的记录占有一定比例,统计样本各类数据的分布比较合理。采用场地等效固有周期(以下简称场地固有周期)代替常用的场地分类形式进行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场地分类标准不明确的缺点。场地固有周期依据地质钻探资料计算,从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与场地特征有关的强震地面运动的频谱特征随震级、震中距和场地固有周期的变化规律,为实际工程应用和抗震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区强震活动的统计分析及预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统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了青海地区1993年M≥6强震的发生概率,在此基础上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Gompertz与Logistic曲线模型以及可公度模型对该区M≥6.5强震进行了预测探索。结果表明,1993年该地区M≥6强震的发生概率将达到0.76-0.87,1993-1994年有可能发生M≥6.5强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看作泊松分布过程,分析了1965~1980年云南及邻近地区4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得出强震发生前,将出现中强震活动的密集时段和无震时段。这两个时间段的出现时间与未来强震的震级呈一定线性关系。本文的方法可供估计强震活动趋势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能量分布,是地壳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温泉是被地下热源加热的深部地下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壳深部区域热状态及其变异。研究温泉出露规律、成因类型及泉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对于探讨地壳深部热状态、区域应力状态和孕震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而研究预测发震标志是有意义的。本  相似文献   

5.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05,19(1):36-43
小震活动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以小震报强震的预报方法。通过对南天山西段强地震前小震活动有序图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图像与构造、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机制之间的联系。认为有序图像是区域应力沿构造快速调整、分布的结果,既可能反映发震构造带的活动,也可起到控震作用,图像受地震的断错性质影响,具一定的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学忠  李艳娥  赵晓燕 《地震》2010,30(1):28-35
利用1900年以来全球MS≥7.0地震目录, 分析了全球强震随纬度分布特征, 得到的结果显示: 全球强震主要分布在35°S~6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而非以赤道为对称点的分布; 在0°~180°W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5°S~15°N之间, 中心点在15°S附近; 在90°W~9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40°S~40°N之间, 中心点在赤道附近; 在0°~180°E之间的地震, 主要分布在25°S~55°N之间, 中心点在15°N附近。 分析表明, 全球强震的纬度分布特征与潮汐引起的地球自转动能变化随纬度的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说明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动能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将引起不同质量的地球岩石圈块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非弹性碰撞),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地震的主要成因之一。 非弹性碰撞会造成块体动能的损失,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就来自于所损失的动能。  相似文献   

7.
高国英 《内陆地震》1990,4(1):50-56
本文根据新疆及其邻近地区1880年以来Ms≥5.0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应变能的释放逐步衰减,一百余年内地震活动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期。同时,活动期内地震活动又具有交替起伏变化的特点。因此,活动期又可分成五个活动幕和四个平静幕。分析讨论了各幕地震活动及研究区内强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我省有史以来的地震记录资料讨论了我省强震(M_S≥5)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及会宁—武都强震密集带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9.
应用泊松模型的极值分布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前华北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2005年地震活动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目前较弱的态势,但未来1~2年内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很有可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应用泊松模型的极值分布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估计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前华北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2005年地震活动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目前较弱的态势,但未来1~2年内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很有可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与其周缘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内部的应力主要来自于相邻板块的挤压,因而,我国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活动与周围几大板块的运动紧密相关。板块边缘的强震活动是板块运动的明显标志。本文研究了板块边缘强震活动与大陆内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从中总结出估计大陆内部地震形势的方法和指标,并且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具体的推测。  相似文献   

12.
王季达  王公达 《内陆地震》1994,8(3):211-220
以YB1E-25型叶片泵为例,应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其定子在瞬态和排油压力变化情况下定子弹性变形在不同区域值的大小,从而摸清了定子弹性变形对泵的压力脉动,振动传递方式及噪声等性能的影响为叶片泵逐步推向高压化时的定子及其它部分的设计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新疆及边邻地区6级以上强震资料,详细讨论了本区内自1882年开始的地震活动期中各强震活动阶段的情况、不同地震活动轮回中不同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差异、主体活动带及其变化倾向、轮回的持续时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地震带的相关性。同时探讨了轮回中强震活动时段的起止标志、强震的空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特点,并对各地震带地震活动情况及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向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世民  李发祥  李克 《中国地震》2000,16(4):352-363
基于近10年活断层研究资料和第四代全国抗震设防区划图的成果,对中国大陆有史以来6级以上强震的构造环境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各地震区强震的震源区构造类型、发震构造活动方式,分析了各类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极震区长轴方位特征,以及强震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包括重力异常、壳幔高导层异常、大地热流密度)和现代地壳垂直形变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帕米尔—天山—阿尔泰—蒙古地震带,1887—1985年Ms≥7.0级的强震资料,发现该地震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强震活动期。每一个地震活动期内大震的累积频度曲线大致呈指数函数变化。笔者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了第一、二活动期,用这二个期中指数函数系数的平均值外推第三活动期最近二次强震的时间间隔进行检验,理论值为7.5年,实际时间为7.5年,效果较好。据此推算下一次Ms≥7.0级强震的发生时间应在1989年。认为1987年至1989年,该带地震活动水平将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甘肃南部Ms6.0以上强震的危险性问题,给出了本地震区下次强震发生的地区、震级及危险时间的概率分布,这些结果是利用以下两种方法获得的:其一是历史上地震数据的定性资料分析,其二是利用非齐次马尔柯夫模型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东北中强震和强震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本文对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中强震和强震(5.0≤Ms≤6.9)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分析.认为从本世纪初以来,东北中强震经历了四次活动期,每个活动期大约为9年,周期为20年.目前,东北中强震正处在1980年以来的第四个活动期内,估计还会有三、四年的活动时间.根据区域分布特征,认为前三次活动期的地震活动逐渐向东北腹地收缩.第四个活动期内东北北部地区、南部地区,是未来中强震活动的危险地区.本文还对东北深震、浅震和日本海沟地震的相关性以及深震和浅震的成因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局部地区强震活动中止的可能标志—共轭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定性分析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构造带和强震分布特征。1900年以来台湾地区MS≥7.0地震存在三个活跃时段:第一个活跃时段为1902—1925年,长达近23年;第二个活跃时段为1935—1978年,约43年;第三个活跃时段为1986—2006年,时长20年。台湾自2006年12月26日恒春海域发生MS7.2地震之后,MS≥7.0地震平静已近16年,为历史最长平静时段,存在开始新的活跃时段的可能。从区域分布看,台东地震带MS≥6.9地震具有六个活动周期,大部分活动周期平均约为16年,每个活动周期均包含活跃和平静时段,所有MS≥6.9地震均发生在活跃时段,统计显示台东地震带的活动强度自2002年进入第六个活动周期后逐渐减弱,直到2022年9月份台湾东带才再次发生MS6.9地震,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跃时段。台湾西带MS≥6.0地震存在92年左右和14年左右的周期,1901—1993年为一个活跃-平静大周期(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