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一凡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39(3):76-80
研究表明,同一区域地电暴记录与地磁场变化率在形态、幅度及周期成分上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采用磁暴期间电磁场观测数据,基于一维水平层状电性介质模型对地电暴波形进行拟合,反演地下介质电性结构。结果表明,地电暴拟合波形与观测记录一致性较好,利用反演确定的大地电性结构参数和其他磁暴事件,计算得到的理论感应地电场与观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黄建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2,(5)
磁暴是太阳活动与地磁场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效应。它们之间的活动相关性已得到了一些定性的了解。例如,据统计分析1937—1959年的580个太阳大耀斑表明,有50%的大耀斑可以引起磁暴。以及太阳黑子数与地磁活动程度(u)之间的11年周期变化等。为了解磁暴与太阳黑子的关系,本文利用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日本柿岗地磁台1948—1978年间(其中所缺的1959—1962年的资料利用鹿屋台资料)每年出现的磁暴数,并 相似文献
3.
利用172-182年IMP-8飞船的太阳风观测资料和相应地磁活动性指数Dst和AE,研究了43个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期间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问题. 与这43个事件对应的地磁暴是中等的和强的磁暴(Dst<-50nT). 结果表明:(1) 在43个事件中有11个(约占25.6髎)紧随激波之后,18个处于激波下游流场中(占42髎),其余14个(占33髎)和激波没有关连. 绝大多数事件都伴有太阳风动压和总磁场强度的增加;(2) 当行星际晨昏向电场强度EI>-4mV/m时,只引起磁亚暴,对Dst指数没有明显影响. 仅当EI<-5mV/m时,磁亚暴和磁暴才会同时出现;(3) 太阳风动压的增加会增强能量向环电流的输入,但不是密度和速度单独起作用,而是以PK=ρV2的组合形式影响能量的输入;(4) 虽然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Z对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起着关键作用,但IMF的BX和BY分量相对于BZ的大小对太阳风向磁层的能量传输也有一定影响. 当BX、BY相对BZ较大时能量耦合加强. 相似文献
4.
大地电性结构的横向变化会对磁暴时的感应地电流和地面电磁场产生影响.本文假设扰动地磁场变化的源为地面以上一定高度的面电流,以某一典型层状大地电导率结构为基础,构造含有电导率横向突变的地电模型.针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横向分界面平行的情形,采用伽辽金有限元法对电导率横向突变处的感应地电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电导率横向差异产生的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机理,针对与电性结构分界面平行的输电线路,从评估地磁感应电流的角度讨论了影响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磁暴活动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高祥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基准台,乌鲁木齐)0前言磁暴是太阳活动与地磁场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地球物理效应。它们之间的活动规律人们已有了一些定性的了解。例如,统计分析1937~1959年的580个太阳大耀斑表明,有... 相似文献
6.
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与磁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利用172-182年IMP-8飞船的太阳风观测资料和相应地磁活动性指数Dst和AE,研究了43个南向行星际磁场事件期间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问题. 与这43个事件对应的地磁暴是中等的和强的磁暴(Dst<-50nT). 结果表明:(1) 在43个事件中有11个(约占25.6髎)紧随激波之后,18个处于激波下游流场中(占42髎),其余14个(占33髎)和激波没有关连. 绝大多数事件都伴有太阳风动压和总磁场强度的增加;(2) 当行星际晨昏向电场强度EI>-4mV/m时,只引起磁亚暴,对Dst指数没有明显影响. 仅当EI<-5mV/m时,磁亚暴和磁暴才会同时出现;(3) 太阳风动压的增加会增强能量向环电流的输入,但不是密度和速度单独起作用,而是以PK=ρV2的组合形式影响能量的输入;(4) 虽然行星际磁场(IMF)南向分量BZ对太阳风和磁层的耦合起着关键作用,但IMF的BX和BY分量相对于BZ的大小对太阳风向磁层的能量传输也有一定影响. 当BX、BY相对BZ较大时能量耦合加强. 相似文献
7.
太阳活动,磁暴与震前大气电场异常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唐天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20(4):35-39
通过对太阳活动,磁暴与大气电场异常关系的研究及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白家疃台大气电场和磁暴实际观测结果的分析,论述了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与太阳活动和磁暴现象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中,地电场不同频率出现异常现象已有相关报道,而地电场不同频率成分与地震震级的相关性统计特征仍不清晰.本文拟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将中国甘肃平凉、新疆和田和乌什地电场观测台站12年的数据分解成不同周期成分,如24 h、12 h、8 h和6 h等,再利用滑动相关性方法分析各成分与台站周围一定震中距范围内地震事件震级之间的相关性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地电场高频成分(4 h和6 h等)与两个等效震级序列的地震事件均出现相关性异常现象,但低频成分(24 h和12 h)仅与较大震级序列的地震事件出现相关性异常现象;从时间上来看,相关性异常现象一般在震前55 d、20 d及10 d左右出现,地电场频率与地震震级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可能是孕震断层与潮汐作用之间的耦合作用所致;当地电场测道方向与断层走向一致时,该测道更容易观测到地震异常,这可能是研究区域构造断裂所导致的地电场选择性特征的具体体现;此外,各台站相关性异常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环境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10.
地磁暴与电离层骚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太阳活动区喷发出的粒子流引起太阳风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作用,从而发生地磁暴和电离层骚扰,所以它们的发生是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磁暴期间常常伴随着电离层F_2层骚扰,即峰值电子密度相对于中值有大的减少或增加。 相似文献
11.
Christopher S.M. Doak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78,38(2):313-318
Dates of climatic episodes recorded in deep-sea core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ates of palaeomagnetic polarity transitions during the Upper Pliocene period. The chance that the number of observed coincident dates will be a random occurrence can be as low as 3 × 10?4, and if a suitable simple probability model holds there is apparently a probability of about 0.4 that a climatic event will cause a magnetic field reversal. 相似文献
12.
选取河北省6个地电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静日和地电暴期间的波形变化,讨论地电暴期间不同台站之间急始脉冲和急始变幅差异性,认为:地下介质不均匀性造成地电暴急始脉冲相位不同;地电暴急始变幅差异与观测台址表层电阻率大小关系密切。应用最大熵谱方法提取频谱成分,发现地电暴日高频短周期成分更加丰富,优势周期约1.6 h。 相似文献
13.
um mam aau ¶rt; a¶rt;uaum nau mu m¶rt; a aum u a ¶rt;u uma. 相似文献
14.
根据第8代IGRF模型,计算分析了1900-2000年地球磁场和分量X,Y,Z的空间功率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00-2000年主磁场的空间功率谱呈减小趋势,由功率谱随谐波阶次n的变化关系得出的非偶极子场的等效磁源位于核幔边界附近,而且其位置随时间变化,用n=1,2两阶谐波的谱得到的等效磁源位于地球内核边缘,1900年以来离开地心一直向外增大。 相似文献
15.
1 地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已成为全国既有地电手段又有地磁手段台站存在的通病 ,已严重影响这些台站正常记录 ,特别是垂直分量 ,其跳变幅度在 1~ 2 0 n T左右。超过《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环境干扰水平小于 0 .1 n T,地电干扰已超出《地磁台站观测规范》要求几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为解决地电供电观测干扰地磁记录 ,我们查阅了一些有关资料 ,图 1 蒙城台地电、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试图寻找排除干扰的办法。图 1是我台地电和地磁布局相对位置图。图 1中 E为地电工作房 ;F为地磁仪器房…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对地电场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要介绍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编写的不同台站之间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软件和MAPSIS中的谱分析功能,对“首都圈”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相关性研究和频谱特性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正常观测条件下,小区域地电场台网观测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频谱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电场台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似乎与台距有一定的关系;②通过多个台站的相关性分析和频谱特性分析,可以对地电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干扰,漂移等进行初步评判和辐助研究。 相似文献
17.
V. A. Dergachev S. S. Vasiliev O. M. Raspopov H. Jungner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2012,52(8):959-976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role of solar variability, past climate changes may have been connected with variations i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elements at various timescales. An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geomagnetic field elements, such as field intensity, reversals, and excursions, allowed us to establish a link between climate changes at various timescal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a.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sharp changes in the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nd short reversals of the magnetic poles (excursions). The beginning and termination of the examined geomagnetic excurs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period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short-term geomagnetic variability (jerks) and climate change,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ed drift of the north magnetic pole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The results do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geo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which modulate the cosmic ray flux could have played a major role in 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to previously induced by solar radiation.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of photospheric magnetic field extrapolation in a potential approximation and of the technique for separating the
open part of magnetic flux have revealed tha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n part of the south polarity magnetic
flux obtained in the chromosphere and corona from July to November 2006 correlate with variations in the Akasofu parameter
calculated from data on the solar wind parameters an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at Lagrange point L1, and with the K
p index.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