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2.
3.
前言 本文研究大华北地区历史地震重复发生的特征,其主要目的是判定未来地震危险区,即根据已发生过的大量强震,圈定出较长时期内(比如10年至100年),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陆远忠等提出,7级以上强震发生前十几年至几十年,未来主震震源区往往发生一个或一些中等强度的地震,它为未来孕育强震创造了似乎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刘叶根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及其邻区7°×7°范围内的历史有感地震进行了分析,按照C-R关系推测,研究区自1509年起肘≥31/2地震目录基本完整.研究区现代地震活动水平较弱,而破坏性地震不仅发生的周期较长,且频次较低,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很难将现代小震与历史破坏性地震合理地结合起来.考虑了较为完整的有感地震目录后,地震活动性参数统计样本量显著增加,b值拟和的相关系数提高了,拟和方差降低了,拟和结果也更加合理,年发生率v4的计算也变得更为合理.同时发现,较强历史有感地震的空间分布与深部构造有密切关系.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震研究》2021,44(4)
在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过程中,构建效能可评价、符合区域地震活动特点的预测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以地震活动频发、地质结构复杂的华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选择相对强度模型、力矩比模型和简单平滑模型等3种地震概率预测模型,利用1970—2019年华北地区3.0级以上地震数据,以10 a为异常学习时段,以1 a为步长,分别开展1 a、3 a和5 a尺度下5.0级以上地震的回溯性滑动预测研究。通过Molchan图表法和T-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模型进行效能评估,优化了模型参数,确定了3种预测模型的最佳计算参数,构建了适合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的不同时间尺度混合概率预测模型,并使用近10 a的地震分析了华北地区当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华北M≥4(3/4)地震的纵向活动,除了活动期和活动幕以外,其间还存在一个特征活动时段--活动阶段。一个活动期由三个活动阶段组成:预释放(预破裂)、准释放(准破裂)和大释放(大破裂)阶段。一个活动阶段包括三个以上活动幕。对整个大华北来说,三者均有普遍意义;对大华北内分区分带来说,活动期和活动阶段较有普遍意义,活动幕不具普遍意义。我们称活动阶段的普遍意义为阶段性相对同步活动特征,即对每一活动阶段,各分区分带在此阶段内都将先后发生相应的破坏性地震活动,它对判断大华北地震活动趋势和主要危险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和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了华北地区1978—2011年289个台站记录到的24753个地震事件, 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定位, 获得了20512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 平均定位误差在EW、 NS、 UD方向分别为0.54 km, 0.57 km和0.57 km。 相比于初始结果和绝对定位结果, 双差定位结果在平面上分布更集中, 沿断裂分布特征更加明显, 震源深度也更加合理。 通过剖面分析, 张北地震带、 唐山地震带、 邢台地震带均为高倾角断裂, 南部剖面6震源深度分布有随时间变浅的趋势。 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 本次研究使用的时间较长, 地震数量较大, 得到了更加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9.
章淮鲁 《地震学报》1989,11(3):225-235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地震目录(1994年3—5月)陈培善(中国北京100081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1994年3—5月,M≥4.7)全球地震目录(1994年3─5月,M≥6)地震目录(1994年3—5月)@陈培善$北京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12.
结合地震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并利用地震学有关方法 ,对北纬 3 5°线附近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发现 5级以上地震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迹象 ,近 3 0a来 5级以上地震主要在菏泽 -黄海一带活动。通过分析认为 ,近期北纬 3 5°线与聊考带交界处及与响水 黄海构造带交界处 ,有发生 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小波动态周期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周期,也具有一定时变性。华北地区1000年来,特别是1500年以来存在着比较稳定的300年周期和60年左右周期,还有一些不断随时间变化的周期现象,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小波分析揭示的历史地震活动的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依据地震活动周期规律外推地震趋势时,要应用近期周期分析结果和使用比较稳定的周期成份;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短周期突变的不可预知性对相对短趋势预测的结果准确度带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时空扫描方法在时空强三维轴上识别华北地区的中等地震活动的非稳态震兆信息.结果表明,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中等地震活动有由稳态向非稳态演化的特点.非稳态图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空区和条带,其空间分布范围较大,一般出现在震前1年左右.以发生在非稳态图像的非开放、非卸载端点(交汇点)的地震作为标志地震,预测其周围(r=100 km)2年内发生Ms≥5.0地震,预报能力评分R=0.573.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华北地震区块体以及板块运动的分析研究,建立粘滞模型对华北块体深部地壳及上地幔的力学特征进行研究,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出华北地震区的应力松弛周期为56年。通过对华北地震区1900年以来MS≥6.0级地震的周期和蠕变曲线的分析,得出了和粘滞模型一致的结果。据此判断华北地震区在2022年之前处于平静期,在此期间将有多次5级左右地震发生的可能,印尼巨震的发生使边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导致平静期缩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地震活动加速指数AI算法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ML≥6.0地震进行了回溯性研究。 利用该方法统计中强震前的中小地震活动频度, 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能够反应出中小震活动频度的异常。 另外, 应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 对ML6.0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进行了研究, 此方法对AI算法的计算结果在时间上给予了支持。 结果表明: AI指数能够量化地给出中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的相对增强或减弱程度, 中强震的S值在震前表现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S值的异常点与AI扫描值的异常结果在时空分布上相辅相成。 在地震目录完整的情况下, 中强震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震前1 a的中小地震活动与之前3 a、 5 a的活动背景相比, 出现明显的“加速”或“减速”现象。 利用这两个参量的变化, 可为该地区中强震的预测分析提供一定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
《四川地震》2006,(1):47-47
序号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年月日时分秒纬度经度地点位号震级MLMDMS深度(km)精度台数资料来源备注1 20051004 044322·4 3216 9838德格20 3·0 2 4 202 20051009 000820·8 3024 10320邛崃20 3·3 5 1 35 203 20051023 171637·1 2819 10444珙县20 3·0 9 1 14 204 20051030 19361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