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Digital Earth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Google Earth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提出了Digital Earth的概念,本文对Digital Earth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做了初步探索,对Digital Earth的主要软件——Google Earth做了介绍,并对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做了详细论述。介绍了Google Earth结合震害快速评估,构造研究、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的具体应用。Digital Earth在不断发展,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防震减灾工作中Digital Earth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可以肯定,Digital Earth作为当今科技制高点,将会使传统防震减灾工作的技术方式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以地震灾害影响场为核心数据,探讨基于Google Earth服务的地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目的在于将地震灾害信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起到真正动态显示作用。已实现的地震灾害信息显示系统可在应急救援与灾区重建方面有显著优势。结果表明:Google Earth可以在地震灾害显示中起到动态管理和辅助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地震灾害影响场为核心数据,探讨基于Google Earth服务的地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目的在于将地震灾害信息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大信息共享力度,起到真正动态显示作用。已实现的地震灾害信息显示系统可在应急救援与灾区重建方面有显著优势。结果表明:Google Earth可以在地震灾害显示中起到动态管理和辅助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4.
Google Earth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强  姜立新  帅向华 《地震》2008,28(1):121-128
Google Earth是当前非常流行的三维虚拟地球仪软件, 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丰富的遥感影像资源而著称, 得到了许多行业的普遍应用。 我国目前地震应急指挥工作的GIS数据还是以二维展示为主, 引入新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Google Earth在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中可以采取如下应用方案: 制作并加载行政区划图, 发布公众地震信息; 与GPS结合, 进行救援路线导航与跟踪; 根据现场资料建立三维模型, 展现地震灾区现场立体场景变化。 该应用方案对我国的地震应急指挥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传统生态环境监测周期长,可靠性差,精度低的局限性,提出利用多种对地观测技术及Google Earth 技术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方法.即利用新近获取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以原有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对新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解译,修改旧遥感解译数据库;利用Google Earth上具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室内对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地物进行补判;利用手持GPS接收机在野外对解译结果进行核查,并更新数据库;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高精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实验选取近年旱涝灾害严重的四川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种对地观测技术及Google Earth技术可以有效的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各类应用服务的不断深化,对地震数据服务的可视化和便捷性需求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数据服务多依赖于电脑环境,直观性与通用性有所欠缺。利用天地图、Highcharts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Android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丰富、直观的表现形式,向公众展示河南省区域内地震监测台站分布与概况、地震目录及测震波形等信息,提供观测数据查询下载、可视化动态浏览,同时具备震情速递、地震科普宣传功能。利用该平台将建立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地震科学数据传输渠道,大幅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地震科学数据的可读性与普及性,实现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四川省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平台的建设与实现.四川省12322热线是在全国12322平台基础上结合汶川地震经验建设的,12322热线平台的建成,拓展了地震行业的公共服务领域,围绕社会需求和群众需要,提升了四川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意识,拓宽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广度,推进了防震减灾体系建设.通过热线电话为公众提供对外服务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为12322热线的扩展应用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利用百度MAP和ECharts构建基于B/S的地震应急数据公众服务平台,通过动态的、多样化的数据地图表现形式,展示区域内历史地震、避难场所及地震监测台站等分布情况,从而实现地震应急数据服务与防震减灾宣传的有机融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鉴于防震减灾科普资料存在数据类型多、管理难度大,海量数据检索困难、利用率低,资料科学性难以保证等问题,设计了基于Hadoop架构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管理平台架构,设定了防震减灾科普资源搜索指标,通过网络爬虫及人工输入等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清洗、转换及合并,实现不同类型数据资源的分类,为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霞  秦艳  缪素秋 《华南地震》2023,(1):99-104
学校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开放的地震知识教育资源。针对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的需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介绍了云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网络视频公开课教程的制作和推广,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思考:脚本优化设计和组织试讲等工作准备,可以减少后期视频修改;利用启发式讲述、动作演示、试题检测等方式,弥补网络视频公开课单方面知识传授的缺憾;尝试与各大学习平台合作,拓宽平台投放,提高使用效率,实现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JSP、Java和JavaScript方法,将Oracle数据库中存储已发生的地震相关信息和实时地震信息,与Google地图结合,进行信息发布技术研究.通过对Google地图API接口的调用,快速、有效的将地图、影像及地震信息发布在网站上,减少数据更新费用,避免软件安装问题,只需IE浏览器就可以为领导和公众提供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Google Maps的地震信息节点显示地震震中的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秀敏  柴荣建 《华南地震》2011,31(1):104-109
Google Maps API是Google公司提供的免费WebGis电子地图应用服务.本文根据地震信息节点的网络状况,以Google Maps为开发基础,以地震信息通道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建立面向信息节点服务的地震震中地图发布中心,为市、县地震机构提供一个实时地震信息展示平台.一方面提高了信息节点的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天地图和ArcGIS API建立一套地震应急地图服务模型平台,初步实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展示、地震损失预估范围发布、地震空间信息查询与定位、现场灾情反馈与标注和专题地图打印等功能。该平台以天地图为基础,利用ArcGIS API的多种模块为接口,搭建一套交互式、分布式、动态的系统构架,实现基本地震应急地图数据服务;并力求探索地震应急地图服务的初步方案,解决地震专题地图的效率和传播问题,为震时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撑手段,为今后多灾种信息平台融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稳定,我国的地震前兆观测技术也逐步实现由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转变,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热、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模拟资料和数字化资料的管理,分析了历史模拟数据转入数字化平台的实现方法,阐述了地震前兆资料进入数字化统一平台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野外流动地磁测量是地震监测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参加流动地磁监测工作中,经过探索与实践,通过利用Google Earth应用于野外流动地磁选点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包括室内展图、收集有关测区范围内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以及交通、生活等基础资料,结合GPS手持机导航,初步圈划测区测点的布设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Google Earth provides potential for exploiting an enormous reservoir of freely-available remotely sensed data to support river science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how the platform can support investigation of river physical forms and processes by developing an empirically-based reach-scale classification of semi-natural European single thread to transitional rivers. Using strict reach and image selection criteria, we identified 194 reaches of 68 rivers for analysis. Measurements of channel dimensions and counts of in-channel and floodplain features, standardised for reach length and channel width where necessary, were used to derive a series of geomorphologically-relevant process indicators. A suite of multivariate analyses were then applied to this data set, resulting in the discrimination of five river types: laterally stable, laterally active sinuous-meandering; transitional (near-braided); bedrock; and cascade/step dominated. The results of the classification were tested by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river classes in relation to known independent controls of river form including reach-scale energy and valley confinement condi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f methods of data extraction are carefully developed, physically meaningful river reach discrimination can be achieved using Google Earth. Although there are limits to the types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extracted such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s cannot always be avoided, there is enormous potential to mine Google Earth across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scales, supporting the assembly of large, reliable data sets relevant to river forms and processes in a very cost-effective way. © 201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