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资源》2012,(6):48
前两天坐在朋友的车里闲聊高涨的油价,恰巧经过西北大学,我不禁想起一个人,张伯声先生,此人被称"中国石油英才之父"。他对中国石油地质业贡献很大,并与李四光同为中国地质构造研究开山式的人物,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张伯声创立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五大学派中他们各居其一。大家都知道李四光,但知道张伯声的人却不多,笔者有些不平,今日有空,写一下张伯声先生对中国石油地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光 《西部资源》2012,(3):164-167
铁矿石为钢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而我国铁矿石贫矿多,富矿很少,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足部分只好依靠进口弥补。该区地层区划:太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阴山地区分区;中晚元古代及古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大青山小区(Ⅴ43—2);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滨太平洋地层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阴山地层小区(511)。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凹陷、白云鄂博褶断束。矿区位于白云鄂博褶断束西段。该区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次的构造活动,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区域构造发育、构造形式、尺度多样,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变形均有显示。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09,(3):49-49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和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两位教授组成的地质科考组到阿尔山考察了驼峰岭天池、天山天池、杜鹃湖、地池、燕山等火山、湖泊地质地貌,并根据地质地貌的不同提取火山岩样品,收获了三枚火山弹。刘嘉麒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他是第一个把玛珥湖概念引入中国的科学  相似文献   

4.
张煜 《西部资源》2011,(3):12-12
"地质工作者经常将荣誉留在了足迹踏过的草地峡谷,将国家的嘱托和找矿探矿的责任铭刻在了心间。2010年,张志刚被评为了"全国劳动模范",他是内蒙古地质系统近20多年来获此殊荣不多的几人之一。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他谦和地说:"大家都干的很好,是领导关心我,才使我获得了这份荣誉。"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原总工程师何立贤老先生生于1920年,今年阴历4月26日,是何总的90华诞。他身心健康,乐观开朗,仍然能健步登山,能严谨思维,89岁时还去贵州西部威宁野外考察含矿地层。他健康阳光而智慧的地质人生,与时俱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诸多地质构造研究人员对祁连山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对地质界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祁连山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如构造岩相带角度、地洼理论角度、多旋回构造角度、地质力学角度等方面。这些有关祁连山的地质构造研究对我国基础地质工作以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等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将结合前任研究工作的基础对祁连山地质构造的特征进行详细的说明和探讨,以供今后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川藏公路龙胆溪1#滑坡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燕 《山地学报》2003,21(6):731-735
特大型滑坡如同其它事物一样经历着从发育、成长到灭亡以致循环往复的演变过程。本文从代表性的川藏公路龙胆溪特大型滑坡的发育机理研究出发,分别通过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数值计算、工程结构与滑坡的相互作用分析、大规模立体原位测试等多种手段,模拟、数据展现和结构调控了该滑坡的发育演变过程。为藏区的减灾环保和我国西部建设的发展作一些科学的储备。  相似文献   

8.
李良松 《中国地名》2012,(10):75-77
李白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旅游学家。他的一生走过了5万多公里的旅程,写出了367首诗歌游记,对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的名胜古迹、城市乡村、地形地貌和地质特征等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王健 《西部资源》2013,(3):140-14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受其影响,我国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实物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有价值的基础性成果资料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分别从不同时期的特点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平方米多大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各种找矿图纸,在采访他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向他请示或研究工作的同事不断出现在他的办公室,迫使我们的谈话多次被打断. 在他繁忙之时,我来到他隔壁的办公室,向他的同事们了解一些这位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故事. 自197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陈文国同志三十多年一直从事生产一线的地质找矿工作,他曾先后参加过冶金部白云鄂博铁矿地质勘探会战、华北地台北缘多金属地质找矿、狼山—大青山地区地质找矿、内蒙古中部地区地槽区地质普查找矿、二连浩特—东乌旗有色金属成矿带及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地质找矿等项工作,并多次担任重点找矿项目负责人,提交过多份有价值的地质勘查及普查报告.  相似文献   

11.
吴主孙权统一江南后,为保吴国的长治久安,在黄石铁山大规模开采铜铁矿藏制造刀剑、农具,富国强兵。黄石铁山是长江中游的璀璨宝地,熠熠生辉。铁山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陷褶皱带的大冶坳陷褶皱朿内,按地质力学观点,属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铁山侵入体为燕山早期产物,其矿床类型属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铜矿  相似文献   

12.
李天斌  王兰生  徐进 《山地学报》2000,18(2):171-176
采用地质力学模拟方法 ,再现了铜街子水电站浅生时效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它是区域性剥蚀卸荷过程中因岩体中残余应变能释放、时效变形而在浅部岩体中形成的一种垂向卸荷型变形破裂迹象。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台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有色金属矿床多与花岗斑岩体或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主要以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及爆破角砾岩型和热液脉型矿床。矿床与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小侵入岩体和区域上EW向、NE向、NNE向断裂有着直接关系。华北地台北缘的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两个时期,主成矿期为140Ma左右。  相似文献   

14.
日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沈阳地调中心承办的东北片区地质科技中长期规划研讨会在沈阳地调中心举行。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派出有关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东北地区地质大调查实施以来地质科技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地质科技需求、中长期目标、工作思路、实现途径和条件等内容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侯光炯院士从事土壤学研究70余年,为我国土壤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紫色土研究上有独到的见解,取得了很多令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他独树一帜地、创造性地提出了土壤生物-热力学理论,在发展我国独自的土壤学理论研究上有卓越的建树.  相似文献   

16.
《西部资源》2014,(2):47-47
<正>近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通报了2013年我国油气及主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最新数据。他说,石油天然气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面对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石油格局,只有实现我国油气储量稳定增长,才能有效增强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平日 《热带地理》2007,27(1):20-20
由广东省地质学会、香港地质学会、广东省地质调查局、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主办的粤港珠江口地区地质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粤港地质界、地理界8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30多位研究生、大学生列席聆听学术报告。35位粤港地学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研究范围涉及地层、构造、城市地质、海洋地质、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风暴潮沉积、第四纪沉积、地下埋藏古树、地质灾害等地学领域。《广东地质》为大会出了《专辑》(《广东地质)22卷1期)。与会者饶有兴趣听取和观看了香港同行关于2004年圣诞节印度洋强烈地震引起海啸的地质效应及其对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的启示的实地考察报告和现场录像。  相似文献   

18.
黄秉维院士是我国地学、资源、环境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与设计大师。作为新中国地理学奠基人, 他为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黄秉维院士诞辰百年之际, 作者回顾了黄秉维院士提出的四个学术问题:“生态环境”、“水热平衡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和“钝端科学”, 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工作阐述了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与体会, 以印证他的学术思想对后学者研究工作的重要引领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利霞  方立刚  范建红 《热带地理》2007,27(1):66-70,85
概述了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发展概况,以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管理和保护措施等为借鉴,探讨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战略与技术方法,并提出了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地质科技旅游为主生态科普等其他形式为辅的混合模式、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等为辅的混合模式共3种开发模式,重点突出地质公园科技旅游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地质景观三维动态重建技术的开发,以推动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向更高科技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高、东大时期的竺可桢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雅风 《地理研究》1987,6(2):57-63
1920—1925年,竺可桢教授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在此,他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地学系,培养训练了老一辈的许多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繁衍出现代许多地理和气象机构。本文记述了他这一时期的活动,并介绍了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