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呼和浩特市土地整治中心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专家,会同设计、施工、监理与和林格尔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土地整治的工作人员共同对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东营子村等四个2014年新开工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现场督查。2014年呼和浩特市土地整治概况呼和浩特市今年拟新开工项目共15个。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和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工程施工比价招投标实施办法(试行)》,目前所有项目正在实施。其中和林格尔县新开工项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符合和林格尔县建设的需求,以推动经济迅猛前进为目的,整体实现城市化进程,和林格尔县政府在大范围内征用了农业用地,造成许多失地农户没有依托,成为市区内的特别群体。失地农户趋向于转变为市区居民,使原本的生产方式与习惯都做出了转变。本文针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旨在通过对和林格尔县上述人员保险现状和问题的调研和探索,与国内外相关制度做出对比研究。同时展开对这一体制应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障碍讨论,提出完善和林格尔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和林格尔县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导致被征地农民增多。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加上外界因素,使得他们面临创业就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其次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对阐述了该地区在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创业就业的方法;然后对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最后在现实中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增加就业的机会,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结合和林格尔县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讨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中存在公共利益界定模糊、被征地主体权利缺失、评估主体及定位不明确、评估程序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明确土地征收范围、改革土地征收程序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可保障被征地主体合法权益;应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定位、评估标准,完善并建立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刚性门槛。  相似文献   

5.
基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分析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土地价格与土地城市化的速率和强度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这一耦合作用形成了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的分异性状.作为与土地城市化存在空间耦合关系的土地价格可以作为引导土地城市化速度、强度和空间形态的有效调控手段.通过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可以引导土地城市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达成合理的演替趋向.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和土地市场发育对城市房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建双  周琳  虞晓芬 《地理科学》2021,41(5):863-871
在分析土地财政、土地市场发育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城市房价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0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土地财政、土地市场发育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城市房价的影响。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房价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财政和土地市场发育对房价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土地市场发育在土地财政与房价的影响过程中存在调节作用,强化了土地财政对房价的影响。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土地市场发育在空间上存在负向调节作用,抑制了房价上涨;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和土地市场发育对房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提出房地产市场的改革需要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和土地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的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7.
程炯  谢剑斌 《福建地理》2000,15(2):10-13
福建丘陵地区在土地利用上一直存在着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严重、地力衰退和自然灾害频发等障碍因素。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利用方向、农林牧合理布局、生态耕作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使土地登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更好地为确定土地权属、规范土地流转、保护土地权利人的权利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权属清楚、界址分明、面积准确的土地资源,该文基于目前土地登记中存在的问题,构想了一套由土地登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组成的比较完备的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玉亮  杨士弘 《热带地理》1997,17(3):233-237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的不合理开发,耕地锐减和污染的与日俱增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在土地资源上存在的弊端及耕地的变化趋势,提出了协调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了系统论述和综合评价,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朝辉  徐海清 《热带地理》1996,16(4):350-356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 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耕地和环境的保护,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开展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既是对土地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深化,也是对城市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总结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发展、内容、方法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发现其多出自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延伸,或为某一领域的一部分,而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已有研究主要从承载主体、承载对象和影响因素3个视角探讨了与城市土地承载力相关的内容,重在分析和评价城市各类土地与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数理分析、模型方法、指标体系等被普遍采用,但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城市特点有所不同,评估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选择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在实践层面,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际应用还很薄弱,但其指导作用已经凸现。研究认为,城市土地承载力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完善城市土地承载力自身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功能分区研究和预警研究,建立城市土地承载力状态与土地政策调控的互动机制,逐步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合理地划定基本农田是确保我国耕地红线、保证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通过构建基于耕地质量与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划定基本农田,并将划定结果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基本农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研究区科学合理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建议,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各地区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慧  田亚平  彭补拙 《山地学报》2001,19(5):392-397
从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演替结构等方面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土地结构独特,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宜农、宜牧、宜林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该区合理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保护森林资源和加强草场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诺敏  隋莹莹 《西部资源》2013,(3):138-139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整治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群众意愿问题、组织管理问题和规划设计中的问题。研究结论:提出要土地质量提高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并重,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公众参与、重视组织管理和规划设计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总体分析褐色土地开发存在的环境风险和危害途径基础上,对目前褐色土地再利用环境风险评价的2类主要方法即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进行论述且将其进行比较,总结出2类方法的优缺点.并以福州典型褐色地块XX电化厂为例,考察这一地块的土地利用状况和特性,采用“层次评价方法”,探讨该地块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该地块存在环境风险的污染物有六六六、Pb、Hg,这些污染物在空间上呈现点状分布特征;部分地块Ph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污染物Hg对生态存在严重的潜在风险,但从总体上说对人体不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六六六污染主要出自氯乙醇车间,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即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对人体存在健康危害;总的来说,这些超标污染物潜在的健康风险的大小为:六六六〉Pb〉Hg.最后针对污染状况对该地块再利用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土地环境解读我国的土地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环境是指存在于土地外部的物质、空间和人类社会体系,包括土地自然环境、土地工程环境、土地社会环境三大板块,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性。土地环境决定着土地的价值、利用方式、利用结构和利用效益。从土地环境的诱因,把土地问题区分为原生土地问题、次生土地问题和社会土地问题三大类。我国此三类问题都非常严峻,致使人地关系失调,土地关系失衡。土地环境研究应围绕土地利用整体效益最大化、保护耕地、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三个目标,既要开展基础研究,揭示土地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时空演变规律.又要进行应用研究,重点是土地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本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土地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魏开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2,32(4):416-422
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中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城中村主体的行为特征、城中村土地供应和需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以理论推导与现实印证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对城中村土地供求变化进行了动态均衡分析。从村庄"内部人"的视角,考察在各种内外部因素变动(征地与留用地,城中村改造,村民城市化转型)的情况下,城中村主体如何实现土地的供应和需求均衡。总体上,城中村土地变化表现为土地需求被动地追随(因征地而发生的)供应减少而下降,以实现供求均衡。具体而言,在城中村形成阶段,供求均衡借助乡村工业化,即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而实现;在城中村存续阶段,存在土地供求的逐渐失衡;在城中村改造阶段,供求均衡最终必须通过城市化,即村民转为市民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变化尤能反映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运用遥感信息土地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土壤定点采样实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数年至20余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其在区域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内部地段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盐渍土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力下降的隐患不可忽视。进而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